謝邀應答! 《易經》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具智慧”的“奇書”,關鍵在于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個“中”字!(古《精蘊》云:“一中為忠,二中為患。”) 據《康熙字典》所載,漢字達五、六萬之巨。然而非常不幸,卻罕有兼具“正反合”三義的字,而“中”則是一個特例,堪稱奇跡。 由“中”乃十字空間坐標原點、源點、0點、中點的數學抽象,我們不難獲知,《易經》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這個漢字“中”,其實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貫之數千年的“允執厥中”王道正統思想體系的核心。 這個以“中”(漢字結構:丨左為陽,丨右為陰)為核心的“執兩用中于民”思想(執左右之兩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開啟了全人類精神價值體系的“終極之旅”! 試想,如果連不“中”都是在言“中”,那還有什么不在這個“中”之中? 還是讓我們聽一聽古人關于“中”、關于《易經》涉“中”的相關論述吧! 1、《管子·弟子職》:“凡言與行,中以為紀。” 2、孔子:“夫禮,所以制中也。” 3、孔子“中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備。” 4、西漢·劉歆《三統歷》:“陰陽雖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5、唐·孔穎達《周易正義》:“順天布政,則得大中,故皇極為五也。欲求大中,隨德是任,故三德為六也。” 6、北宋·柳開《答陳昭華書》:“大乎,圣人之經也!數其五。” 7、北宋·阮逸《中說·序言》:“大哉!中之為義,在《易》為二五”。 8、元·保巴《易源奧義·周易原旨》:“中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執厥中之中,堯舜授受不已者也,故曰得其道矣!” 9、明·張邦奇:“《易》之道可一言而盡也,中焉止矣。” 10、清·惠棟《易漢學·易尚時中說》:“《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 11、清·錢大昕《潛研堂·中庸說》:“嘗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12、清·劉一明《周易闡真》:“儒曰執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只說的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亙古圣賢仙佛,皆從此中生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躋圣位,迷之者萬劫沉淪。” ············。 至于漢字“中”即靜態的陰陽太極圖(與之對應,陰陽太極圖即動態旋轉的漢字“中”:直變曲,方變圓,直方交融交變而成陰陽雙魚狀),恕不贅言。 愿與廣大網友進一步深入探討! |
|
來自: 中孚nsrjcpy5jt > 《文件夾1周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