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 1992年農歷7月的一天,一名男子從外面闖進屋里。 只見他一把拿起被子,就將屋里的小女孩卷得嚴嚴實實,然后再麻利把小女孩推到墻邊去。 當時,跟小女孩一起待在屋子里的,還有小女孩的母親。 母親沒有任何驚慌失措,反而很自然地站到男子身邊。 男子就將手上的東西一搗鼓,"砰——"的一聲,炸開了。 四周一片漆黑,小女孩從破了個洞的房頂看去,天異常的藍。 可低頭一看,自己的周圍一片狼藉。 "媽媽,媽媽……" 女孩的呼喊沒能得到回應,黑暗中,她摸到了母親的腿。 女孩名字叫吳家雨。
誰也沒想到,正是這個小女孩,23年后,寧可被罵不孝,寧可被各種流言蜚語攻擊,也要打開父母的棺木。 吳家雨是湖北十堰人,在她的記憶里,她的童年就是孤獨的,幾乎沒有爸爸媽媽的身影。 1990年的夏天,吳家雨的媽媽在江西太原打工。 因為想念孩子,就讓丈夫吳世元帶著孩子搭車到太原去。 于是,吳世元就帶著年僅3歲的女兒吳家雨出發。 同行的,還有吳家雨2歲多的弟弟,吳家燚。 當時的交通還不是很便利,十堰到太原沒有直達的火車,得先到武昌火車站中轉。 吳家雨一家誰也沒想到,武昌火車站會成為他們一家噩夢的開始。 當時的火車站人多,治安方面也不怎么樣。 吳世元在武昌火車站中轉的時候,發現自己錢包被偷了。 身無分文的他寸步難行,帶著兩個孩子滯留在武昌火車站附近。 為了賺路費,他就到附近的餐飲店打零工。 吳世元當時認識了一個老鄉,叫江長濤。 因為忙,吳世元就把兩個孩子交給他照顧。 這天,吳世元回家,發現家里的兩個孩子只剩1個,只有女兒吳家雨,兒子吳家燚不見了。 江長濤對吳家燚說,要買糖給他吃,然后就把小男孩騙出去了,這是吳世元從女兒口中得知的。 聽到這個說法,吳世元驚呆了,抓著女兒想都沒想就追了出去。 在擁擠的火車站,吳世元只來得及看到江長濤抱著小兒子擠上了火車,揚長而去。 這一下子,吳世元像遭了雷擊一般,他拖著女兒,拼命地擠上火車。 他沿著車廂一個個找過去,就這樣一直找到終點站,吳世元也沒有在車上發現江長濤和小兒子的蹤影。 他懷疑,江長濤有可能在中間某一個站點下了車。 沒辦法,吳世元只能趕緊回武漢報警。 幾乎沒有多少懸念,江長濤的身份是偽造的。 加上90年代跟現在不同,監控還沒有普及,一時半會兒的,找回孩子的希望幾乎是渺茫的。 但是就跟全天下的父母一樣,吳世元不愿意放棄對孩子的尋找。 他把年僅3歲的小女兒吳家雨送回老家,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幫忙照顧。 自己則跟妻子兩人,開始了尋子之路。 一張地圖、一個筆記本,是吳世元夫妻尋子路上最重要的兩樣東西。 他們沿著火車經過的站點,一站一站地找,在地圖上把找過的地方都做上記號。 這樣一找就找了兩年,地圖上的每一個記號,都是他們尋找的腳印。 他們把尋找孩子時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心情,都化成了筆記本上的一個個字,一滴滴淚。 過年過節,吳世元的妻子就會格外想念孩子。 會想孩子吃什么,會不會忘了自己,聲聲問著:“你到底在什么地方……” 兩年多的時間,把錢用光了就打工,賺了錢就繼續上路找孩子。 滿懷希望地出發,背負失望而歸,這樣周而復始,內心的折磨和絕望讓他們無法承受。 彼此只能互相埋怨,互相指責,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 1992年農歷7月23日,吳家雨迎來了久未歸家的爸爸媽媽。 這天,就在她跟媽媽待在房間的時候,爸爸突然闖了進來。 吳家雨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爸爸用一床被子卷得嚴嚴實實的,接著她又被一把推到了墻邊。 反常的是,吳家雨的媽媽不但不阻止丈夫,反而跟他站到了一起。 一聲爆炸聲,吳家雨的世界被炸得支離破碎。 父親跟母親什么都沒有留下,那些苦痛無法宣之于口,他們以最慘烈的方式,帶著遺憾從這個世界離開了。 “我有一個弟弟。”這個事實,是吳家雨9歲的時候才知道的。 年邁的奶奶拿出了一個箱子,給了吳家雨。 她告訴吳家雨,這個箱子里的東西,是她的父母留下的。 也是在這時,年幼的吳家雨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她是有父母,有弟弟的。 只是,弟弟人販子拐走了,而父母為也為此失去了生命。 吳家雨從箱子里找到了父母留下的地圖和筆記,上面遺留的,不僅有歲月的痕跡,也有那兩年,父母尋子不得而留下的淚跡。 吳家雨撫摸著筆記本,小小的心里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找到弟弟。 找到被拐的弟弟!這是吳家雨父母用了兩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對于還是孩子的吳家雨來說,更是幾乎沒辦法完成的事情。 但當時的吳家雨沒有想那么多,在她的心里,對家人的渴望,對家的向往,讓她無論如何都想找到這個唯一的血親。 她開始尋找弟弟。 吳家雨沒有讀幾年書,家庭的巨變讓她很早就明白生活的不易。 她15歲離開學校,開始外出打工。 進入社會之后,她接觸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 但她心中最大的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弟弟。 吳家雨請了同廠一個姐姐,幫她在網上掛了找弟弟的消息。 弟弟被拐的時候只有2歲多,吳家雨那時候也才3歲。 加上沒有照片,關于弟弟的信息真的是少得可憐。 怎么辦,吳家雨只能靠兩個信息來找弟弟,時間是1990年,人是在火車站丟的,耳朵上有個肉丁。 盡管這樣的信息實在是太粗太泛了,但吳家雨沒辦法,她只知道這么多。 吳家雨在廠里工作,薪水不高。 做得好的時候,一個月也才四五百薪水,勉勉強強能養活自己。 但每個月只有這么點工資的吳家雨,為了找弟弟,卻很舍得花錢。 她經常跑去網吧,付上一個小時一兩塊的網費,就為了看看網上有沒有弟弟消息的反饋。 除了工作,找弟弟這件事成了吳家雨生活的中心。 吳家雨除了工作,幾乎都把時間耗在找弟弟這件事上。 這一找就是5年,20歲那年,吳家雨遇到了丈夫。 兩個人走進婚姻的殿堂,生育了兩個孩子。 雖然已經有了渴望已久的,屬于自己的家,感受到家庭溫暖的吳家雨卻更加堅定了要找到弟弟的決心。 "那是一母同胞的弟弟,肯定要找到呀。" 在吳家雨心中,找到親弟弟這件事,已經刻到骨子里的了。 她白天跟丈夫一起經營一家快遞店,晚上就瀏覽網頁,尋找弟弟的蹤跡。 當時"寶貝回家"公益網站成立,這讓吳家雨欣喜萬分。 她很快就將自己知道的關于弟弟的信息上傳到網上去,除此之外,還附帶了父母的照片。 接下來,又是新一輪的等待。 與15歲那年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有更多的人幫助吳家雨尋找弟弟。 志愿者們在尋親群里相互打氣、鼓勵,也相互幫助。 只要有相關的信息,都會共享,幫助彼此尋找失散的親人。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家雨得到了第一次反饋。 有志愿者反饋,確實有一名尋親者,經歷跟吳家雨的弟弟有些相似,有可能是吳家雨的弟弟。 收到消息的吳家雨很是激動,她帶著叔叔,跟那位尋親者做了DNA檢測。 結果令人失望!彼此的DNA不相符。 也是在這次測試中,吳家雨意識到,要想通過姐弟或者叔侄的DNA來確定親緣關系,還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是父母的DNA就不一樣了,準確度會更高一些。 可是,吳家雨的父母已經去世了,要取得父母的DNA,談何容易? 父母已經去世23年了,吳家雨又能從哪里來的DNA可以拿出來做對比呢? 除非,從父母的遺骸中嘗試提取DNA,再來做檢測。 這個想法一出現,讓吳家雨看到了希望。 這是目前唯一能夠更準確找到弟弟的途徑,吳家雨并不想放棄。 但是,要從父母的是遺骸中提取DNA,就意味著要打開父母的棺木,這又有了新的困難出現了。 傳統觀念里,講究入土為安,尤其在鄉村這些地方,這些傳統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吳家雨要撬開父母的棺木,從遺骸中提取DNA,不僅打擾了死者,更是對父母的不敬。 這樣的行為在吳家雨老家,是很不孝的行為。 這樣的現實氛圍,給了吳家雨很大的壓力。 一邊是失散多年的弟弟,一邊是老家鄉親的風言風語。 一時間,吳家雨陷入兩難的境地。 經過一番衡量,吳家雨還是選擇弟弟這一邊。 她的想法很單純,她覺得如果想要通過父母的DNA來找弟弟,就要盡快。 不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從遺骸中提取DNA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盡管這種做法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孝的,但吳家雨卻認為,父母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找到弟弟。 現在只要有父母的DNA,就有希望能夠找到弟弟。 她相信父母如果知道了,也會支持她的做法的。 吳家雨還是決定,要打開父母的棺木,提取DNA。 為此,她還需要跟年邁的奶奶做思想工作。 外人的流言蜚語,吳家雨可以不在意;但奶奶的感受,吳家雨無法忽視。 一開始奶奶是不贊成吳家雨開棺的。 一來,傳統的觀念讓她不想打擾兒子兒媳婦的安寧。 二來,她并不想讓吳家雨擔上不孝的罪名,畢竟,人言可畏呀。 但決心找到弟弟的吳家雨為了得到奶奶的同意,跟奶奶認真地談了三次,好不容易才得到了奶奶的支持。 時隔23年,吳家雨在重重壓力之下,不管外面的流言蜚語,不管別人不理解的目光。 她很堅持,并且在有關部門的見證下,打開了父母的棺木。 法醫取了吳家雨父母的牙齒和一小部分骨骼,送往專業機構進行DNA提取。 一開始,DNA信息的提取并不順利,尤其吳家雨的父母已經去世20多年了。 他們進行了五六次的提取,失敗了就繼續提取,最終成功將DNA信息輸入到拐賣兒童網上查詢系統。 該做的都做了,吳家雨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等待。 DNA的成功提取,讓吳家雨激動得一晚上沒睡。 父母的DNA終于提取出來了,找弟弟的希望更大了。 可她滿心的歡喜在杳無音訊的等待中慢慢冷卻了下來,弟弟還是沒有任何消息!難道真的就找不到嗎? 就在吳家雨日益失望,幾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個電話的到來,讓事情的走向發生了轉折。 2017年2月,吳家雨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的人是中央電視臺一檔尋人欄目《等著我》的工作人員。 對方說,在得知了吳家雨的經歷之后,警方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都在幫助她尋找弟弟。 他們希望吳家雨能夠來上他們的節目。 要說吳家雨內心沒有想法,那是假的。 她其實很忐忑,誰也無法預料,參加了節目,是不是就能找到弟弟? 但是,節目組能夠來找她參加節目,她也是真的覺得很高興。 因為上了電視,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夠知道自己正在找弟弟。 哪怕節目組沒辦法幫她找到弟弟,也能幫她擴大宣傳的范圍,讓更多的人知道她在找弟弟,沒準,就能找著呢! 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吳家雨來到《等著你》節目組。 盡管內心已經做好了心里準備,當真正參加節目,將手放在開關上的時候,吳家雨的心情還是緊張的。 她依然期待著,在門打開的時候,能夠有一個人站在那里。 這樣,她多年的尋找和等待能得到回饋,她多年漂泊著的親情就能有處安放。 她想帶著弟弟回去,看看他們一家曾經居住的地方,帶他回去看看爸爸媽媽,告訴爸爸媽媽,弟弟被她找回來了…… 所以,當大門打開,看到門后面走出來的青年男子時,吳家雨再也堅持不住。 她大哭著奔向前方的人,大喊著弟弟,緊緊地抱著他。 她痛哭著告訴這個失散多年的弟弟:“好苦啊,我找得你好苦呀……” 吳家雨的弟弟吳家燚是被拐賣到福建省漳州的,改名為林藝輝。 養父母對他挺好的,家里面有4個姐姐。 被拐的時候太小了,林藝輝已經不記得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個家的了。 但是他從有記憶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被拐賣的。 踏入社會之后,他就想著要找到親人。 可能真的是親人之間的牽絆吧,就在吳家雨頂著壓力,打開父母棺木的時候,林藝輝也在想方設法,要找回親人。 當時,他在網上上傳了他的DNA信息。 20多年的相隔兩地,姐弟倆再次相見的時候,已經物是人非了。 父母離世,曾經和和美美的家已經支離破碎了。 但好在,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放棄,才能在茫茫人海中,再次找到對方。 弟弟找到了,吳家雨如愿所償,把他帶到了父母的墳前磕頭相認。 隨后,兩家人又各自回歸了原本的生活。 一切似乎還是跟之前一樣,但又是不一樣的。 盡管吳家雨和弟弟依然相隔兩地,一個在湖北,一個在福建。 但相認之后,彼此卻能在心里知道,在遠方,還有至親在。 平時見面可能不太容易,可有事的時候可以不用自己扛了。 姐姐打個電話給弟弟,說說最近煩心的事兒。 弟弟打個電話給姐姐,說說周圍發生的趣事兒。 家長里短,內心卻是滿滿的,暖暖的。 吳家雨跟弟弟這樣的結局,是幸運的。 可是,除了吳家雨一家,還有許多支離破碎的家庭還在期待重逢。 他們等待的結果,不一定是圓滿的。 就像山東的龐光明,耗費16年,再見面時,才發現兒子磊磊已經被傷害致殘了。 就像剛剛跟父親孫海洋相認的孫卓,跟養父母感情甚篤的他,又該如何平衡養父母和親生父母呢? 找不到孩子之前,父母在失去孩子的痛苦和對孩子的思念里飽受煎熬; 找到孩子之后,多年分開產生的隔閡和陌生,又該如何去打破呢? 我們常常沉浸在親人相認那一瞬間的感動和欣喜,卻很少去深究,這些曾經破碎的家庭,重逢之后,彼此間的那些裂痕該如何彌補? 如果沒有人販子,沒有買家,也許從一開始,就不會有這些隔閡和陌生發生,也不會有那么多的悲劇出現。 也許,要等到那天,再也沒有買賣兒童,再也沒有拐賣婦女。 再也沒有人口交易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沒有后顧之憂地放開歡笑吧! 愿天下無拐! 作者:朱小鹿&河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