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五童廟舊址。原楊柘坪小村五童廟居民點因此得名,1982年《長陽縣地名志》記載居民30人,2014年該居民點因“人口太少”被刪除,2020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上已無該居民點介紹 都鎮灣鎮楊柘坪村委會駐地張家場西北約500米的山坳上,曾經有座名叫五童廟的古廟。像長陽許多鄉村寺觀一樣,歷經滄桑變幻、歲月洗禮,早已不見蹤跡。 五童廟的來歷,現在就連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說不清,但這個名字還是傳了下來。張家場81歲的李全倫婆婆小時候常到廟里玩耍。據她講,過去廟里菩薩老爺很多,但“文革”時全毀了,其中一尊菩薩被人扔到山下的潭里。“要是把潭水抽干,那個老爺還弄得起來。”李婆婆笑著說。 2022年5月14日,黃昌秀老人帶筆者參觀五童廟舊址,背后的瓦屋是她現在的家。據說廟前原立有功德碑一座,或許記載有廟宇的歷史,但現在已埋在公路下 五童廟遺址旁住的是一戶汪姓人家,廟屋就是他們原來的家。汪家的三代男主人均已經去世,現在住在這里的是婆媳二人:97歲的雷玉珍老人和72歲的黃昌秀老人。 到底是長年生活在這兒,五童廟的歷史,雷玉珍和黃昌秀知道的還不少。雷玉珍婆婆說,不知什么原因,老廟在解放前夕就已經廢棄了。那時,住廟的老和尚跌死在了溪里,廟里的祖師菩薩(主神)被送到了天柱山,一對大鼓送到了云龍山,這里只剩下廟屋兩間。解放前后,廟屋里開過鋪子,辦過學堂。后來,因為汪家是貧下中農沒有房子住,村里就將這處廟屋給了汪家人。 黃昌秀老人說:廟屋過去是一正一偏兩間房子,廟門正對現在的公路。汪家人在這里定居后,由于家庭人口增多,后來又在旁邊接建了幾間房子。幾十年前,村里修建公路后,汪家人在公路下新建了一棟土砌瓦蓋的民房,廟屋才被拆掉,廟基成為農田,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樣子。 97歲的雷玉珍老人身軀佝僂,靠拐棍才能行走,但思維仍很清晰。衷心希望婆婆能活到100歲 如同五童廟的經歷,住在廟址旁的這兩位老人身世也頗堪憐憫。雷玉珍婆婆解放前嫁到楊柘坪,不料第一任丈夫去世,所幸后來遇見汪家爺爺,二人結為夫妻。二老為人忠厚,惜膝下無子。有一天,五峰郭家拐的一位少年因家庭弟兄多、貧困不堪而外出謀生,經過這里,被夫婦收養為子,改名為汪開鼎。再后來,汪開鼎與黃昌秀結婚,生育子女、撫育孫輩,汪家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幾十年來,日子雖然不富裕甚至有些艱難,可一家人相濡與共、和和美美。不料老天無眼。正當生活越來越好、苦盡甘來之時,前些年汪開鼎老人不幸因病逝世,去年,家庭的頂梁柱、雷玉珍婆婆的孫子、黃昌秀老人的獨子又因事故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故事,這些年在汪家陸續上演,成為兩位老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傷痛。 所幸,村級組織同情兩位老人,一直按政策盡量幫助他們。前些年,村里將兩位老人納為貧困戶,落實了精準扶貧政策。黃老說,聯系她們的是一位小學年輕女老師,隔三差五的就來看她們,她對此很感謝。只是,黃昌秀老人的后人因為生計在外奔波,兒媳婦在縣城務工又要管孫子,女兒遠嫁遠安也要負擔那邊的老人,她們都不可能照管好老人日常生活。可是,患有“三高”需常年服藥的黃昌秀老人,盡管自己是老人、病人,仍然要照顧好年近百歲的婆媽。還有,因為女兒經營一家餐館、女婿是公職人員,按照政策(雖然按農村習慣,有兒子的,父母養老主要靠兒子),她也無法享受更多的救助政策。以上種種,又讓黃老多了心病和煩惱。 2022年5月14日,五童廟舊址 考察五童廟的這一天,黃昌秀婆婆非常熱情地給我們當起向導。一時下起了小雨,婆婆又熱情地招呼我們到屋里坐,泡茶找煙。我拉起家常,婆婆看我是縣里的干部,信任地告訴了我家里的情況。可能是家中久未來客,婆婆心中的痛苦無人傾訴,于是把家中的過往和現實一股腦地倒了出來。我耐心地聽完婆婆的嘮叨,除了傾聽并開導、寬慰老人,也沒有出到好主意幫助她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縣之內,像五童廟旁的汪家婆媳這樣的孤獨老人,現在不知還有多少,隨著人口老齡化,今后更不知有多少。對這些老人,如何在物質上本著以人為本地原則更好地幫助,在精神上給予更多慰藉,讓他們更加平和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是值得兒女、基層組織和全社會共同深思的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