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一篇《少年中國說》,寄托的是梁啟超先生對少年中國的熱切期望。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擁有著近代思想家頭銜的梁啟超,不僅在政治上主張革命,期望建設全新的少年中國,更是在青年教育上提出了“惟有不惑、不憂、不懼方才為人”的觀點。 飲冰室主人——梁任公名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1873年出生于廣東新余的一個士紳家庭,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啟超。出身于士紳,卻一生致力于變法革新,時代裹挾之下,任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蕭公權曾這樣評價梁啟超,稱其以“善變”聞名一世,但這并非貶義。梁啟超的善變是在不斷地學習中推翻過去的自己,是在歷史的潮流中順勢而變,是“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嘗變也。” 1873年,出生于士紳家庭的梁啟超,最開始如無數個普普通通的人一般,預備沿著讀書、科舉、取仕的道路走下去。跟祖父學著識字,接受愛國情感的啟蒙;12歲應試,得了個秀才,17歲鄉試,名列第八。 在這樣的年紀,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已然是非常了不起了,連參加鄉試時的主考官都對梁啟超非常欣賞,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他。然而,本該平步青云,步入仕途的梁啟超,卻在這時逐漸決定“換一條路走”。 是什么讓梁啟超放棄了十幾年來辛苦學習換來的金光大道?是時局,是梁啟超自小培養起來的愛國心。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王朝就時刻處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威脅之下。而自小就終日埋頭于八股文中的梁啟超也終于在1890年,接觸到了一些西書和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頓時大感興趣。 在這樣的興趣驅動下,他先后結識了陳千秋和康有為,并投入康有為門下,跟隨康有為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 僅僅在4年后,日本入侵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血淋淋的社會現實更是堅定了梁啟超跟隨康有為進行變法革新的決心。 為了救亡圖存,梁啟超和康有為一起,他們發動公車上書、創辦《萬國公報》《時務報》來宣傳維新思想。終于在1898年,光緒帝的支持下,戊戌變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改革的道路觸及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戊戌變法也僅僅維持了百日左右,便宣告失敗,一場針對維新派的屠殺開始了,梁啟超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這樣一場逃亡持續了整整十四年,這十四年里,梁啟超身在日本,卻依然關心國內時局,堅持君主立憲制。等他回國后,中國已進入了民國時期。 袁世凱當政,梁啟超天真地以為到了施展拳腳的時候,他懷揣著對袁世凱的希望,為其搖旗吶喊,這也是后世梁啟超為人們所詬病的地方,畢竟,在后人看來,袁世凱是復辟帝制的罪人。 后來,當袁世凱預備復辟帝制時,梁啟超終于認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他毅然推翻過去的自己,懸崖勒馬,著手反袁?!白o國運動”后,反袁成功了,勝利的果實卻被北洋軍閥摘取了。 這時的梁啟超再一次錯估了北洋軍閥的腐敗,他站在了段祺瑞一邊,以為能夠拯救中國。可段祺瑞也并非什么好的掌權人,段祺瑞的執政生涯,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而終止,梁啟超的從政生涯也到此為止了。 梁任公這一生,也稱得上是跌宕起伏,心存救亡圖存之志的梁啟超,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政治變革之中,給后世留下了許多改革的思想和論著。然而梁啟超的成就并不止于政治,在教育、史學等方面都頗有成就。 在史學研究上,梁啟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的概念,提煉出了“中華民族”一詞,不僅如此,他還發動了史學革命,引領了"新史學思潮",對中國史學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在教育理念上,從梁啟超和他九個子女的通信中,就可以看出梁啟超子女教育的優秀之處,“一門皆院士,九子皆才俊”,是對梁啟超教育水平最好的褒獎。然而任公對教育的理解并不止于子女教育,更有對學校教育的思考。 一場關于“為什么進學?!钡难葜v那是1922年冬天,49歲的梁啟超應蘇州聯合學會的邀請,帶病給學生們作了一場演講。 這場演講看似是以“為什么進學?!?/span>而引發的思考,實則卻是以“如何做人”為核心,并使人深思學校教育的不到之處,直到如今,都可以作為學校教育發展的指導。 演講開始,梁啟超首先問聽演講的諸位,“為什么進學校”? 這個問題恐怕并不難,學校學校,就是教學問的地方,進學校,自然是為了求學問。 梁啟超又問了,那又是“為什么要求學問呢”?你所想求的學問究竟是什么?也即是“你想學些什么”? 此時的答案恐怕就眾所紛紜了,但無論你回答什么,是為了做官,為了掙錢,這些恐怕都太片面了,或者甚至有些人根本都說不上答案。這時任公給出了答案——是為了學做人! 無論是在梁啟超所處的時代,還是現今2021年的現代,中小學里教授的內容,無外乎都是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一路上學到高等學校后,接受的則主要是專門??频闹R,諸如金融、文學、建筑等等。 梁啟超認為,我們在學校中學習的這些知識,只能說他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并不能認為學了這些,我們就知道怎么做人了。 事實的確如此,君不見古代有多少腐敗的官員,近代又有多少受過教育的人在帝國主義入侵下行漢奸之實,而現代,高智商罪犯更是令人膽戰心驚。不懂做人,空有知識反而比無知的人更可怕。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呢?梁啟超在這場演講中給出了答案——當你的心理狀態"知、情、意"發展成為"知、仁、勇"時即可。 看到這,你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話未免也太抽象了些。其實怎么樣才算達到了“知、仁、勇”呢?從先哲孔子的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孔子曾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span> 人具備“知”時,他的狀態是“不惑”;人具備“仁”時,他的狀態是“不憂”;人具備“勇”時,他的狀態是“不懼”,當你三者都具備時,你才真正地成為一個人。因此,我們所追求的就應該是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所以教育應該分為:知育、情育和意育,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教育,使人發展成兼具知、仁、勇的人,發展成不惑、不憂、不懼的人。然而現在教育所分的知育、德育、體育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嗎?梁啟超認為,是不能夠的。 無論是教育別人,還是教育自己,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都得從三個方面下手。
梁啟超認為:“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判斷力幫助我們明辨是非曲直,這樣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才不會滿腦子問號。那么,如何才能養成判斷力呢?演講中說,需要具備三點,即有常識,有專門知識,有總體智慧。 我們可以認為這三點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常識為中小學時期可得,沒常識會怎么樣呢?梁啟超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聽見打雷,就以為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就認為是蛤蟆貪嘴,這樣沒常識,豈不是遇到最簡單、基本的問題都會產生疑惑了。 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學習專門知識了。專門知識幫助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憑借著前人的經驗學識來處理事情。但是有了常識和專門知識便可以達到“不惑”的境界嗎? 非也。世界和人都并非一成不變的,一個人所能學到的常識和知識并不能應對這世界林林總總的變化,當遇到從未遇到、不會解決的事情時,總體智慧就派上了用場。 總體智慧的學習可比另外兩項難多了,演講中提到,須得時時磨煉,弄清條理;時時將養,遇事從容。惟有使人具備這三樣,才能養成判斷力,達到做人的第一境界——不惑。
我們首先要明白,人們憂,憂的是什么?梁啟超認為:“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span>如果我們擁有了“仁”的人生觀,那就能實現兩者的“不憂”。 如何理解"仁"?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以梁啟超的理解來看——人格完成就叫“仁”。那么怎樣才算"人格完成"呢?梁啟超又說,人格要從人和人的關系來表現,當宏觀的“宇宙”與我微觀的“人生”,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時候,便是人格完成,達到了“仁”的狀態。 在"物與我皆無盡也"的仁者狀態下,自然可以不憂成敗、不憂得失。其中深意,無法用語言詳盡地描述出來。讀到這里的朋友們,也可以嘗試著去思考這個問題,得出自己對“仁”這個儒家思想的核心的理解。
這是意志層面的問題了。梁啟超認為,雖然不惑、不憂便能減少許多“懼”,但是一個人如果意志力薄弱,那便是有再多的“知”與“仁”,也無濟于事。 這便又引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鍛煉意志呢?梁啟超提出了兩點方法,即“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所牽制?!?/span>“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這便是心地光明;第二點則更好理解了,不要做低等的欲望的奴隸,否則意志再不能堅定了。 因此,想要成為人,達到"勇者不懼"的狀態,須得時時刻刻磨煉自己的意志。遇事不怕事,該自己承擔起來的事,絕不可遲疑推卸;面對劣等欲望的撩撥,也要堅守本心,切不可隨性而為,害人害己。 諸君須知,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才能成人。然學校教育分為知育、德育、體育三層,學校的知育頂多屬于梁啟超所提倡的知育中常識和專業知識的部分,德育和體育更是與情育和意育沒有太大關系。 因此,想要成人,須得在學校教育之外學會自學,在常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多讀書,多看報,多鍛煉自己的判斷力、意志力、培養智慧,努力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
|
來自: start-start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