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孔( foramen lacerum )為頸內動脈自頸部經頸內動脈管入顱的孔道。①位置、形態和大小: a.位置:破裂孔與眶上裂同屬中顱窩底孔道群的中間組,位于鞍旁區頸動脈溝的后端,是由鞍背外側緣、巖尖和蝶骨大翼內側緣共同圍成的一個邊緣不整的孔道,故名破裂孔。破裂孔與眶上裂緊貼鞍旁,由頸內動脈溝前后銜接在鞍旁連成一線。其下方內側緊密毗鄰鼻咽腔的側壁。 b.形狀:破裂孔為頸內動脈管的內口,其形狀絕大部分近似三角形,約占83.1%;方形或圓形約占16.9%。兩側破裂孔的口徑和高度大致對稱。c.大小:左側口徑約為(6.67±0.11) mm ,右側口徑約為(6.76±0.11) mm 。其高度,左側約為(7.68±0.11) mm ,右側約為(7.61±0.13) mm 。兩側破裂孔的間距約為(21.3±0.10) mm。②內容:破裂孔內通過頸內動脈及其周圍的交感神經叢。1.破裂孔;2.頸內動脈;3.蝶竇;4.前顱窩;5.中顱窩;6.后顱窩;7.篩竇圖①至圖③為破裂孔各個平面的 CTA 重建圖像,圖④至圖⑥為 HRCT 多平面重建圖像,顯示破裂孔。破裂孔通常指頸內動脈經頸內動脈管入顱的內口,整個頸內動脈管是介于中顱窩和后顱窩之間的一個復雜的顱底孔道, CTA 可以顯示頸內動脈與破裂孔之間的關系, HRCT 則是觀察破裂孔周圍骨質結構的最佳手段。定位線的確定: a.定位線應當放置在一側破裂孔處,交叉點對準破裂孔中心; b.重建平面的厚度選擇相當于破裂孔的前后徑和內外徑的1/3~1/4范圍。破裂孔的觀察: a.橫斷面 CT 圖像顯示破裂孔為圓形且骨壁完整,后外側壁因頸內動脈管的存在而只能顯示部分管壁或管壁不完整; b.矢狀面 CT 重建圖像顯示破裂孔自前上向后下傾斜走行,前壁為蝶骨,相對比較整齊;后部為顳骨巖錐尖部,骨質相對參差不齊; c.冠狀面CT重建圖像顯示破裂孔為自內上向外下方向傾斜走行,內側壁為蝶骨體,整齊光滑并有頸內動脈的壓跡存在;外側壁由巖錐尖和蝶骨大翼根部構成,參差不齊,不可誤認為骨折。 頸內動脈略迂曲走行于破裂孔內,故破裂孔實際上是一段呈管狀的孔道。 ①以CTA橫斷面圖像和橫斷面HRCT圖像為主要觀察平面。 ②上述圖像的冠狀面和矢狀面重建圖像可用于對破裂孔前后壁和內外側壁進行補充觀察。 2.CT/MRI觀察要點提示: 重點是觀察破裂孔的輪廓、走行和毗鄰結構。CT可以獲得破裂孔清晰的輪廓,并顯示其通常具有1個向后下方和內下方傾斜的角度和具有一定長度的管道狀走行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