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癥中醫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及肝腎虧虛證。具體的分型及治療如下: (一)風寒濕痹 1.行痹:表現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見有惡風、發熱等表證,當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選防風湯加減。 2、痛痹: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部位固定,遇寒則痛甚,得熱則痛緩,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膚或有寒冷感。當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方選烏頭湯加減。 3、著痹:表現肢體關節、肌肉酸楚、重著、疼痛,腫脹散漫,關節活動不利,肌膚麻木不仁。當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選薏苡仁湯加減。 (二)風濕熱痹:表現為游走性關節疼痛,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活動不便,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可有皮下結節或紅斑,常伴有發熱、惡風等。當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選白虎加桂枝湯或宣痹湯加減 (三)痰瘀痹阻證:表現為痹證日久,肌肉關節刺痛,同定不移,或關節肌膚紫暗、腫脹,按之較硬,肢體頑麻或重著。當化痰行瘀,宣痹通絡;方選雙合湯加減。(四)肝腎虧虛證:表現為痹證日久不愈、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或畏寒肢冷、陽痿、遺精、或骨蒸勞熱。當培補肝腎、舒筋止痛;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 |
|
來自: 福深慧遠 > 《中醫藥方及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