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6-16中國中醫藥報 時樂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 《靈樞·經脈》曰:“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背部骨脈縱橫,筋肉豐富,人體氣血津液及臟腑在病理狀態下,均有可能出現背部的癥狀,較常見者為背痛。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伴有背痛者甚多,既有助于診斷,也有利于辨證治療。現介紹國醫大師徐景藩對背痛的辨治經驗。 上部背脊中線疼痛 與食管疾病有關,常見者如食管炎癥、潰瘍、食管裂孔疝、功能性食管病等,相當于中醫學“噎膈”“梅核氣”等病證。當患者出現該部位疼痛,應及時想到有食管病的可能,及時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 若脹痛者應考慮痰氣交阻;情志不暢、緊張后癥狀加重,常屬心肝氣郁;背痛而有灼熱感者,多為肝胃郁熱;勞累后加重,且覺刺痛者,則屬痰氣瘀交阻。據證候表現而宗“實者疏瀹、虛者潤養”的治則,分別投以行氣、化痰、解郁、泄肝、活血、滋陰、通噎的方藥。也常配用代茶飲,如每天用陳皮3g、桔梗2g、木蝴蝶3g,開水沖泡代茶飲用,如兼胃陰不足者,加麥冬6g、生甘草2g泡服。食管疾病的患者,即使服用湯劑,也應頻頻溫服,或通過含、漱等,以延長藥物停留在食管黏膜上的時長,有利于病情的恢復。 中部背脊中線疼痛 大多與胃十二指腸疾病有關,如胃、十二指腸潰瘍、炎癥、腫瘤等,相當于胃脘痛、胃痞等病證。有的患者主訴中部背冷痛,或自訴有手掌大一片覺冷者,胃脘痛諸癥尚不明顯者,及時診查可早發現病變,利于治療。 若空腹為甚,食后可緩,大多屬脾胃虛弱證;空腹疼痛,食后亦痛,甚則背脹者,則屬中虛氣滯證;自覺冷痛,氣候轉冷時尤著,多屬中焦虛寒證;脹痛及于兩旁,每因情緒不暢加重者,多屬肝胃氣滯證;脹痛、刺痛兼有者,應考慮氣滯血瘀證;夜間痛甚,痛位固定,則血瘀明顯。根據癥狀體征,分別采用補氣溫胃、疏肝理氣、行氣活血等治法。 左下背部疼痛 常見于急性胰腺炎后或慢性胰腺炎患者,常與飲食不當、暴飲暴食、酒食不節或勞倦失常、情志失調有關。胰屬脾,脾合胃,病在脾胃,與肝膽密切相關。 該部位疼痛而飲食不振,脘腹隱痛痞脹,大便溏或易泄者,以脾胃不和證為多。背痛的病機,尚應考慮急性期脾經濕熱未盡,流注于筋膜脈絡所致,氣機失于調暢,久則濕熱與氣滯血瘀相兼。故治法在健脾和胃的基礎上,據證而參用清化濕熱、行氣活血等藥。常用香砂六君子湯酌配敗醬草、薏苡仁、冬瓜子、通草、橘絡、絲瓜絡、柴胡、延胡索、枳殼、三棱、丹參、紅花等清化、行氣、化瘀、通絡。薏苡仁、冬瓜子重用,一般在20~30g,蓋兩藥甘涼、甘淡,清化而非苦寒,《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即用之,尤以冬瓜子具有清潤、開胃醒脾之功,如《本草述鉤元》謂:“凡胃腸內壅,最為要藥?!鄙嗵Π缀衲仯瑵駶崦黠@者,常配藿香、佩蘭、蒼術、厚樸、法半夏、茯苓等苦溫、芳香、淡滲以化濕。藥治以外,注意飲食調護。左下背痛漸緩,余癥亦相應改善,且可防再次發作。 右背部疼痛 常見于肝膽疾病,如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膽總管炎癥等,大多伴有脅痛,但也有不少患者無脅痛,且余癥不顯,而僅表現為右中下背痛者,對此臨床尤須警惕,應及早檢查。 由于經絡的關系,肝膽之氣郁滯,肝氣竄絡,故見右中下背痛。此類患者病在肝膽,可及于脾胃,病理因素有氣滯、血瘀、濕熱。病初多實,恙久虛實相兼,當據證而立法譴方,此為常法。然此等患者,大多病情纏綿不愈,《臨證指南醫案》云“初病在經,久痛入絡”,此時常參考葉氏“絡病”治法,配用通絡之品,如橘絡、絲瓜絡、通草、路路通、王不留行、當歸尾等以增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