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還精補腦”方面的專論,在認識上常常各有偏重,但大體還是在煉精化氣這一層次上展開討論的。 張玄宗先生的“如何正確認識還精補腦”一文(以下簡稱“張文”),打破了還精補腦的討論空間,以否定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只要做到絕對的清心絕欲,讓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環而歸于平淡,就可自然而然達到不還之還,不補之補的境界了)入手,指出“當今治學的最大弊病就是層次不清”,而張文的結論是:“縱觀道家的修煉全過程,即是悟道的過程,也就是補腦的整個過程”:“補腦不是補充腦子,他是得到一種道,一種理,一種智慧”。這也就是說還精補腦能概括道家修道的全部內容,這實在是最大的層次不清和誤導。 ![]() 南懷瑾先生關于還精補腦的那一段話,是南先生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中對還精補腦的精辟總結。他是以人是一部最精密的生物整機的角度來談還精補腦的。 六祖慧能開慧后講:“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修道不是修出一個道,而是修掉后天的妄想、執著,與道自然地打成一片。故佛家講:“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自凈其意就是南先生說得清心絕欲。道家修煉的基本方法是減法,不是加法。《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損就是損掉我執、法執,與南先生講得清心絕欲的意義是一樣的,即使欲念斷絕到無我,即使心靜到無法,在不知不覺中融入無為而為的道性。可見,清心絕欲不只是還精補腦要遵循的原則,同時還是佛道兩家修煉要貫徹始終的根本方法。 做到了清心絕欲,自然就會有精可生,有精補腦,發生階段效應。“不還之還”、“不補之補”是清心絕欲這一原則在還精補腦上的具體運用。它是一種特殊的“還”、“補”,要求在此過程中心不為所牽,即對境而不起分別心。很清楚,南懷瑾先生是從修道的本質上還精補腦的,即功夫界常講的“捅破窗戶紙”,讓人豁然開朗。 ![]() 而張文對南懷瑾先生的這段話因在關鍵詞句上發生了誤解,致使對精補腦產生了嚴重的曲解。其一是把清心絕欲錯誤地理解為表示性質、狀態的形容詞,間接地否認了這一修道的根本方法。有古漢語常識的人都知道,清心絕欲是連動詞組,“清”、“絕”是使動詞,即使……清靜,使……斷絕之意。它是兩個連續的心理行為,故它可稱為方法、原則(以方法為標準就是原則)。 其二是說道家沒有“不還之還”、“不補之補”這種境界,把境界限定在他自己認為的破知障、過玄關、嬰兒現形等所謂的修煉高度上。實際上,道家對境界的定義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境界就是在修煉過程中心有分別而生起的種種現象。如道家經典《洞神八帝元變經·誡身保命第十四》載:“善惡所起本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心法不住就是心有分別,也就是心外有境。“不還之還”、“不補之補”所說的還是“還”、“補”,“還”、“補”是“不還”、“不補”這一意識所描述的境界。不能掌握境界的要義,在修道上就會因境界而迷失大道。 張文把補腦與悟道混為一談,除了未能透徹理解字義之外,另一原因是沒有弄清道與境界之間的界限。 ![]() 道家的悟道之道是指悟到先天地萬物而生的宇宙本源。《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種“道”就是張文講的“道指事物的本源,一種能生萬物的東西”。但張文緊接著就否認了道的真實不虛,講“事物的本源的實質是存在于理論之中”。 悟道之道的理論有兩種:一是后天意識推測而成的,屬普通的道理;二是得道者真如自性自然流露出的、能反映道體特性的大道之理。大道之理也是對道體的第二重投影,不是道體的本身。故《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這種道是不可以用常規思維去思量的,不是說沒有這種道,如能做到“歸根”、“復命”,就能像老子一樣心物一如,體悟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道了。 補腦之腦,一些傳統的典籍是有解釋的。《靈樞經·海論》講:“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腦為髓之海”。《素問·五藏生成》講:“諸髓者,皆屬于腦”。髓海指的是顱腔中的髓質。腦是人體的重要組織,現代醫學已證明記憶、思維等智力功能都是腦的作用,這些功能因腦生而有,因腦亡而滅。從修道的觀點看:這種因腦而產生的智力屬后天意識的分別作用,所形成的知識、經驗是所知見,是修煉的障礙,故不能把腦的思維功能與道相提并論。補腦顯然屬身修范圍,是修道過程的一種反應。 ![]() 把悟道與補腦兩個概念一對比分析就清楚:道無可言說,因悟道而姑且立名;腦是一個有缺指的實體,故可以“補”。兩者不是同一層次的概念,把兩者相混淆,這肯定既不利于自修,也會引起別人的錯覺。 從道家對還精補腦的說明就更能看出兩者的差別。《長生胎元神用經》載:“二景相通,可救老殘”。郎肇注:“夫存養下宮,元氣滿則使氣溯流,上入泥丸宮,是名還精補腦,故曰二景相通也”。《天仙正理淺說》講:“初修煉腎中真陽之元精,謂之筑基。陽精煉得不漏,而返成氣,漸修漸補,得元氣足,如童子之完體,方是筑基成者”。還精補腦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化元精為氣,循督脈而上升至大腦,利用元氣這一生命能量,激發大腦本有的生命功能,使全身的機能處在一種平衡有序的狀態。 把還精與補腦聯系起來看意義就很明確:從功用看,精重在生發功能,腦重在統攝、協調人體機能;從兩者關系看,精是保證腦正常有序工作的能量,腦是精發生作用的外化;從修道的過程看,還精補腦重在健身,有利于減少身見,對內丹家而言還有利于結丹。 ![]() 總之,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在養生修道學中諸如還精補腦之類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觀點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凝聚著古今修道者的智慧和經驗,不能隨意地演繹和發揮。修煉者如能在消化吸收方面下一番扎實的功夫,一定會少走彎路,而直趨無上大道。(邱相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