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講臺 作者 蘇芝英 1972年1月,我高中畢業回到了村里,正式接過了父親的犁把,開始了對黃土地的耕耘。 沒幾天,政治隊長呂占寬就讓我當上了生產隊的經濟保管員,并參加隊委會的工作。這個決定一宣布,生產隊會計根旺叔很快就將經濟保管員使用的那個小木箱抱到我們家里來了。 那時,全國上下掀起了“批林整風”運動,并開始著手整頓國民經濟。廣播里傳來了黨中央關于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有關決定精神,強調人民公社分配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堅持按勞取酬的原則,不要照搬照抄大寨的勞動管理辦法和分配辦法,更不能把黨的政策允許的多種經營當作資本主義去批判等等。人們似乎從中央新的精神中看到了發展生產、激活經濟的希望。 公社高安成書記親自來到我們生產隊,和隊干部們一起研究如何調動社員們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隊適當搞副業生產增加收入的問題,并決定春耕播種時要適當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村里的兩輛大膠車一開春就進山西井坪的工地上去跑運輸掙錢,允許村里有手藝的人外出搞副業。生產隊還要在河灣里多種些白菜、蘿卜、蔓菁等菜蔬,給人們調劑生活。同時決定,我家大爹不再放牛了,要給生產隊看菜地。 春節一過,村里就開始了緊張的備耕生產。男女社員每天早早就到河灣里的臥羊場參加濾糞勞動,而我是個拉糞磨的。拉糞磨其實就是拉著一塊較為平整的或圓或方的笨重石頭,在糞場里不停地走來轉去,將干硬的糞疙瘩磨碎。這是個苦力活兒,干一天下來,我可以掙到一個工分。 在那些日子里,我雖然從未有過要走出大山到外面找工作或四處闖蕩謀生的想法,但我心中仍不住地在想,我們的祖祖輩輩那么勤勞,從來不惜自己的苦汗,從來不懈怠地里的莊稼,為什么就是吃不飽飯呢?人們越是吃不飽,就越把地里收拾得干干凈凈,不讓雜草影響任何一棵莊稼,耽誤任何一根穗子;越是把田埂收拾得干干凈凈,就越吃不飽肚子。像我父親一樣的那些農民,恨不得將所有的時間和體力都花在那些沙梁薄地上,但他們只懂得收拾田埂,找不到別的辦法。 迷茫困惑之際,我陸續收到了幾個高中同學的來信,使我的心里更加躁動不安起來。 土右旗雙龍公社的劉德明來信說:“大年三十晚上,村里燈籠密如星斗,炮鳴響徹云霄,兒童喧嘩聲此起彼伏,可以說是老百姓最高興的時候。然而,我獨坐家中思念學友。當我在蠟燭下看到你的照片時,心情是多么難受啊!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何時能與你相逢,戰斗在同一崗位。” 喇嘛灣公社的白魁來信說:“我已在陰背小學當民辦教師,前些時去公社填表準備去集寧師范讀書,考試關已過,只因勞動時間不夠沒有走成。我想,參軍當兵應該是我們今后選擇的必由之路,你可以考慮。” 窯溝公社的張文俊來信說:“公社黨委讓我擔任了生產隊的政治隊長。我們這個隊過去是全公社有名的'老大難’,工作搞起來真讓我感到頭疼得很。” 單臺子公社的高占旺來信說:“公社讓我當電影放映員,我身體不好沒有當成。現在我把小隊的現金保管和糧食保管以及記工員這幾項任務全部承擔了,每天很忙。等我將來娶媳婦時一定請你來當頭等的大客。” …… 我一遍又一遍地捧讀著同學們的來信,久久地陷入了學校生活的美好回憶之中。同學們的發展變化讓我產生了許多羨慕,他們的真誠問候與祝福給了我面對現實、挑戰未來的勇氣。 突然有一天,公社通知我說,讓我到盆地青學校去當民辦教師。這是我連做夢也沒有想過的事情。當時能當上一個民辦教師,掙工分不說,每月縣上還要給十三塊錢的補助。于是,村里許多人向我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記得父親當時也十分高興,但他還是帶著十分懷疑的口吻對我說:“去學校教書你能了利下來嗎?你可得多盡份心。” 我默默地點著頭,在心里記下了父親的囑咐。因為我知道,父親已經很累,而且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但他有盼頭,希望我們不再像牲靈一樣累死累活地活著,這個盼頭就來自于我這個在外念了幾天書的兒子。 當時,盆地青中心學校只有六七個老師,我擔任初中一年級的班主任。其實一個高中生來教初中是極為勉強的。但當時我根本不懂得這些,心中充滿了自信與豪邁。 晚上,我和所有的老師一樣,常常備課到深夜。課堂上,我總想把自己學到的那點東西毫不保留地奉獻給學生們,有時生怕他們聽不懂,甚至不厭其煩地要重復好多遍。 由于農村的教學基礎差,班里學生們的底子大多很薄。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的作文水平很差,有的連一段通順的話都寫不出來。為了使孩子們能夠真正掌握語文知識,我不拘泥于縣里制定的形式上的教學進度,而是結合自己幾年來寫作新聞稿件的體會,對每一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寫作特點、表現手法及遣詞造句等都力求講深講透,使孩子們能夠理解掌握,有所收獲,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他們學習和寫作的興趣。多年以后,我這個班里的學生不少人在文學寫作上有了驕人的成就。如當時的班干部賀鵬,后來成長進步很快,竟出版了許多著作,成為海內外的知名作家,他還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特邀理事、世界微型小說作家職級評審委員,他的作品入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文學教材和中國人教版高中教輔教材。 當時,我還代著學生們的物理課。可是,從學生們上課的表情和課后的作業上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接受課堂上講的知識。我也一時有些犯愁,怎樣才能教好這門功課呢?因為我的初中、高中也是受到了文化運動的沖擊,我的物理知識學得也并不好。 于是,我就虛心地去向賀云飛、武守謙、安俊卿等資深的老教師請教,并認真研讀他們寫的教案。賀云飛老師過去曾是縣一完小的校長,只是因為家庭成分問題在“文化運動”中被下放到了我們村。他除了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外,還在美學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那個時候,村里的人們經常找他給畫墻圍、畫油布。我的老家墻壁上至今還懸掛著他當年給我畫的兩幅玻璃手指畫。記得當時賀老師笑著對我說:“教書這營生急不得,你要講究些方法,注意用啟發式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按照賀老師的指點,我在物理課講授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通過現象來總結歸納規律,再運用規律來解決實際問題。如講“摩擦力”時,就以孩子們平時拉過的平板車上坡、下坡,雪地拉車時加裝防滑鏈的感受為例,說明“摩擦力”是必需的,否則物體無法運動。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授課,學生們逐漸對物理課產生了興趣。 作者簡介 蘇芝英, 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曾任清水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辦公室副主任、縣物價工商管理局局長、自治區財政廳辦公室副主任、內蒙古財會雜志社社長、自治區債務管理中心主任、經濟貿易處調研員等職。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鄉情》《揚一揚手吧、母親》《蘇芝英散文》《蘇芝英鄉情散文》《走近歐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電視臺《子午書簡》欄目曾多次介紹過其散文作品。 (本文圖片由內蒙古攝影家協會賀廣生老師提供。) 本期編輯:李潔 蘇芝英老師原創散文鏈接 聲明:平臺文章為原創作品。授權轉載請注明來源:“黃土地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