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 會
高方田
今年國慶節前夕,微信群發布消息說假期里鎮子上舉辦秋季物資交流會,出于好奇抽出寶貴時間和家人去轉了一圈,偌大的會場上人流零零星星,叫賣的可是真不少,吸引孩童的場所也是寥寥無幾,整個交流會成了散步的好去處,我和妻子便驅車往家走,但是心思陡然間回到了八十年代趕會的畫面。 物資交流會是八十年代的產物,八十年代初,隨著農村政策的放寬搞活,大部分人開始起步走出困境,家家戶戶也有了一點積蓄和變化,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對物質、文化的追求開始發生變化,男青年開始穿喇叭褲,買西裝,女青年開始燙發摸化妝品,有條件家庭開始翻修房屋,集市變得熱鬧起來,買的賣的給以前冷落的大街增添了生機,賣饅頭賣油條的可以大張旗鼓的在市井里大聲叫賣,整個集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物資交流會誕生了,舉辦交流會的鎮子為了增加交流會的氣氛,會邀請好多的文藝團體為大會助興,比如說有名的劇團,我們這主要是京劇和呂劇,出名的馬戲演出,驚險的飛車表演,還有叫不上名的各種雜耍,鎮子上的電影院會早早地把大會期間的電影海報張貼在大街小巷,讓人們早早地垂涎欲滴。下面說說趕會的事兒,鎮子上的會期大多是七八天,前三天叫頭會,中間幾天叫中會,最后幾天叫末會,趕會的人會早早安排時間,打算買東西的都是頭會和中會時間去,圖玩的大多是最后幾天,老年人喜歡看戲,會天天跑會場,因為他們是戲迷,有時舍不得花錢賣包子吃也要擠進去聽戲,走近唱戲的地方,遠遠即可以聽見鑼鼓聲聲,戲韻悠悠,買不上票的老人們便坐在戲場外的空地上,一邊聽一邊合著熟悉的節拍悠然自得的哼唱,有的老者吸著旱煙,揮著手臂,眉飛色舞,三五一團暢談著、說笑著、愉悅著。 我們小孩子已經讀初中了,學校早就安排放假日期,我們聚在一起盤算著,計劃著,暢想著,等到趕會的那一天,內心已經控制不住激動地心情,會早早的約定在哪里集合,幾點出發,早飯都不吃,我們到了會場先去最吸引人的地方,記得第一次鎮子上交流會請來了省里的動物園,我們在上課時就已經約好去看老虎獅子,到了入口我們按奈不住急迫的心情,急著去買票,雖然兜里只有幾塊錢,看老虎獅子要花五毛,但是很舍得,那個開心就別提了。 看完老虎獅子我們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穿梭著,到處此起彼伏的喇叭聲充斥著雙耳,一邊是有獎銷售,特等獎大彩電,一等獎自行車云云,一邊是驚險刺激的空中飛人摩托車轟鳴聲,我們在人流中瞎逛,走到了放錄像的地方,老遠就聽到里面傳出“啊、啊啊、哈、哈哈 ”的喊叫和“嗚、嗚、嗚”的武打片經典聲音,因為我們剛接觸錄像片,感到很好奇,都想一睹為快,票價有點高舍不得,但是里面傳出的聲音太誘人了,我們幾個咬了咬牙買了票走進場子,就在一個院子里,擺了好多座位,前面有一個被紅布遮住的方方的大東西,我們很納悶走近跟前看,當時的人員說這就是看錄像的玩意,撩起紅布就是一個類似電視的屏幕,現在知道那就是很大的投影,我們坐在座位上耐心等待演出開始,期待目睹到新鮮的東西,時間終于到了,工作人員把紅布撤掉,一會大屏幕上開始播放清晰地畫面,我們在這里看了《廣東好漢》《伏擊》《火燒少林寺》等經典錄像片,故事內容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最感興趣的要數白天看電影,因為以前都是晚上才可以看,但是海報宣傳是全天放映,我們滿懷好奇進了影院,第一次感受到白天觀影。當時的交流會給青年男女創造了難忘的時光,所有場所為他們提供了要啥有啥的境界,八十年代的婚姻大多還是處于親朋介紹、媒婆撮合的時期,趕上這樣的物資交流會,男方會選日子約女方去趕會,到會場挑選喜愛的衣服,然后兩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悄悄地溜進電影院或者馬戲團之類的場所進行一次大庭廣眾下的約會,男方女方都會顯得不自然,甚至是靦靦腆腆,之后選擇一個條件優越的飯館或者小吃店揮霍一把,男方會領著女方到處逛。
 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鎮子上的交流會仍然是如火如荼,并且年年上新,年年出新,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也在與時俱進,舉辦者也開始挖空心思尋找人們的刺激感在哪里,以至于后來出現了好多不文明有悖于社會和諧的現象,記得有個鎮子為了吸引觀眾,在一個歌舞團演出中出現了脫衣舞表演,最后導致當地官員被免,給社會文明導致了很大的沖擊,致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的扭曲。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流行了多年的物資交流會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物質豐富的當下五花八門的美食不用在物資交流會上買到,各類超市和快遞隨時可以購買,既新鮮又實惠,各種類型的綜藝演出不用到交流會上觀看,打開電視想看啥點播就可以,難怪如今的交流會人煙稀少,即使喊破嗓子喊叫你去觀看,扯開喉嚨讓你去品嘗你都不愿意去,是啊,一個難忘的時代濃縮在記憶的瓶子里,想把它倒出來但是倒不出,因為瓶子是空的……,就讓這段故事停留在昨天吧。 那個歲月讓我們見證了好多的第一次,在馬戲團第一次看到空中飛人,人不是在飛,是系著繩索的人隨著繩索飛;第一次看空中飛車,是摩托車手在一個封閉的鐵籠子里加快速度飛轉;第一次看到三條腿的狗和六條腿的牛,竟然是少了一條腿的狗和畸形的牛;第一次看大變活人原來是魔術……,全新的事物讓我們大開眼界,突發奇想,有時異想天開。應該說物資交流會使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方的各類商品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從電子手表到電子掛表,從錄音機到卡拉OK,從VCD到家庭影院,從琳瑯滿目的商品到應有盡有的當下,記載著一段物資從匱乏到充裕、生活從繁榮到富裕的歲月。 如今的人們厭倦的事越來越多,從老年人到中青年,他們經歷過滄桑歲月,但是現在也開始厭倦,中青年忙于工作、生活、家庭,厭倦某些事可以理解,再看看我們的孩子,有時他們也說厭倦這個那個,過年沒了年味,過節沒了節味,難道我們的某些方面有什么缺失嗎?(本文圖片由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民俗攝影家賀廣生提供) 作者簡介 高方田,教師,山東省鄒平市黛溪小學工作 。 本期編輯 李 潔
柴米油鹽百姓事,鍋碗瓢盆皆文章。關注【黃土地文學】,體驗有滋有味的生活。
你若喜歡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點個“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哦! 聲明:平臺文章為原創作品。允許轉載和責編,授權轉載請聯系平臺編輯并注明來源:“黃土地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