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危,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脾主升清 脾在中醫的眼里是很重要的一個器官,為什么中醫說脾為后天之本? 中醫認為先天之本在腎,后天之本在脾,在腎者,因其所藏之精氣,稟受于父母,形成于出生之前; 在脾者,因其運化水谷精微,灌溉營養一身,而此功能只有在既生之后才能發揮,故稱后天之本。 人體的腎精需要依賴后天的脾氣運化水谷精微去不斷補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對人體生命來說極其重要,中醫講經血同源,人體上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一不需要氣血滋養。 ![]() 《內經》指出:“血氣者,人之神。” 氣血對人體如此重要,而氣血的生化皆是由于脾胃,所以說脾胃對于人體來說非常重要,脾為后天之本也就由此而來。 中醫的脾功能非常重要,只有脾氣健運,人體正常機能才能得到保障,脾胃傷則百病生。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脾虛?中醫上怎么說? 在養脾之前,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脾在哪里?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有人說,脾氣不就在左肋下嗎?不完全對。這個部位是西醫講得“脾臟”,而不是中醫所講的“脾”,雖然只差一個字,區別卻很大。中醫的“脾”是整體的功能概念:僅僅就部位而言,整個腹部都屬于中醫認為的“脾”呢。很多人連脾虛是什么都不知道,還怎么談脾虛,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虛。所以我們要先知道脾虛是什么?。 ![]() 中醫脾虛: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于布散導致體濕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癥。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脾是中醫臟象學中的五臟之一,中醫經常講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那么脾虛都有哪些癥狀呢? 脾是中醫臟象學中的五臟之一,中醫經常講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那么脾虛都有哪些癥狀呢? 癥狀一:食欲下降 因為在中醫理論中,當濕氣進入體內后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液體,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數人在夏季濕熱的環境中,都會出現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響,有較強的饑餓感,可是吃了東西后卻有飽脹的感覺,這也是胃強脾弱的表現。 ![]() 癥狀二:舌苔有變化 舌頭的變化是脾氣的外在表現。健康的舌頭表面應為紅色,看上去很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輕薄且非常干凈。如果舌頭邊緣已經出現明顯的齒痕,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氣;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同時,在夏季,脾濕的人也常常感覺口內粘膩,面色晦暗發黃。 ![]() 癥狀三:濕氣重 濕氣重的人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嚴重時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體虛是身體脾胃功能減弱衰退導致的。體虛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的能力減低,營養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癥狀四:早起不適 清晨起床,如果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較為虛弱。 中醫認為,脾氣一虛,肺氣先絕。也就是說脾與肺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 癥狀五:入廁宿便異常 如果出現宿便形狀軟爛、黏膩即為脾濕的癥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 我們之所以容易脾虛,跟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第一個因素:勞作方式的改變。 以前,我們的勞作方式主要是農耕,下地干活,會消耗力氣和脾氣,但如今,很多人的工作方式都是每天坐在電腦前,可能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多,運動量比以前大大減少了。肌肉過勞→安逸狀態,其實也是會減弱脾氣的,都不利于脾的健康。 第二個因素:壓力變大了。 現在跟以前相比,雖然時代在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壓力也變大了,體現在生活上、工作上、精神上,而中醫上認為,人過于憂慮也會傷脾,耗損脾氣。長期處于精神壓力過大狀態中的人,比較容易脾虛。 第三個因素:飲食大變化。 以前能吃飽就不錯了,但現在物質條件比較富足了,我們的飲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不再追求吃得飽了,而是變著花樣地吃。但因此,很多人養成了不健康的習慣,比如三餐經常不按時吃、飲食過于單一、貪涼等,長期下去,都容易傷脾,引起脾虛,還可能會誘發脾胃方面的疾病。 ![]() 那么脾虛的人平時該如何調理?三個方法不妨試試 第一、適量運動 中醫學認為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常,氣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器官組織無法得到血液的滋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堅持運動也能夠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提高新陳代謝,能夠更好滋養各個器官組織,減輕脾胃負擔,調理脾胃功能。 第二、食療 在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健脾養胃的食物,比如山藥薏米,白扁豆,紅小豆就具有健脾的作用,平時可以適當吃一點。 第三、藥物調理 中成藥四君子丸、參苓白術丸、人參健脾丸都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中藥湯藥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體質,開具不同的處方,調理脾虛效果更好。 脾虛的人,平時盡量少吃涼食,現在天氣漸冷,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加重脾虛與濕氣,可以適當吃點溫性食物,如桂圓,搭配紅棗,有利于幫你健脾養血。此外,在日常飲食上,要注意按時吃飯,讓脾胃得以正常地運行。如果有朋友想通過服用中藥來改善脾虛,請務必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自己隨便吃,因為服用中藥講究辨證施治,亂吃可能不僅沒效,還有隱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