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提問: 由于疫情期間上網課,有很多時間來思考人生 ,突然發現自己以前有那么多的缺點和問題(不是emo),是真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 。自己原來就是一個不敢承擔責任、 自負 、自卑情緒之間徘徊, 遇事逃避問題從別人身上找責任, 迫于證明自己卻不敢面對現實, 只是愿意活在別人的評價中的人。自從幾年來這種性格慢慢形成 ,一直不敢面對或者說一直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 一直讓這些問題愈演愈烈, 做了好多傷害別人的事情。真的覺得自己好蠢,為什么二十多年才發現 。我想改變 ,我該怎樣改變, 好迷茫。 以下是曹懷寧的答復: 在問如何改變之前,先問如何形成。 為什么要先問如何形成?因為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形成自己的性格。性格之所以形成,是為了應對生活中的境遇,這就意味著,在你發現它不好之前,它肯定有過適應良好的時候,甚至當你現在說它不好時,它依然在有些時候發揮著正向功效。 打個比方,“遇事從別人身上找責任”這一行為模式,可以避免我們對自己產生強烈的攻擊和自我否定——問題是別人的,不是我的,就可以保護自己的自尊。從別人會因此受傷憤怒遠離我們的角度來說,這一性格當然是糟糕的,但如果我們的自尊之前是脆弱的,那么它能夠保護自尊,就不失為有效的行為模式。 于是,接下來我們就要問:為什么我需要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尊?我之前的自尊是如何建立的?如果那種建立和維持自尊的方式不好,那我該怎么做才好? 我們需要結合過往的生活環境來嘗試解答這些問題。比如,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動輒打擊他人自尊和能力感、一做錯事就會被不斷念叨的家庭中,那么你可能就會形成這種維持自尊的方式。你無法承認自己的錯,因為一旦承認,你就會被貶得一無是處。那么,現在如果要改變自己的這一模式,你就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個能夠合理對待和評價你行為的環境,比如,你可以去結交一些相對理性客觀的朋友,在他們面前試著承認自己的錯誤。當你發現自己承認了錯誤不會被否定和鄙視,而是可以被客觀地對待,甚至會被欣賞時,你的新行為模式就有可能得到鞏固和加強。 我們一定要記得,性格和行為模式一定有它的由來,不問由來、不管境地,一味去尋求改變,是不切合實際的,只會讓我們事倍功半。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四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八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六千多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