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讀者要求”,或許是偷懶的某種借口。不過這次,真的是應讀者要求。前兩天發了一篇再回首,絕版老盧灣,不少朋友問我:能不能再發南市的老圖來看看。這幾年我關注南市較多,有朋友誤會我是南市出身。但我是如假包換的310103,南市離我家不遠,以前卻很少去。這幾年南市變化很大,大到已經認不出了。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和流傳數百年的老地名形成一種奇妙的反差,我也很樂意把我感受到的反差分享給讀者。現在很多人把老南市區稱為“老城廂”,其實并不準確。人民路和中華路環繞的老城廂是上海老的縣城,但老城廂并不等同于南市,更不是老的南市區。上海的歷史有人說有六千年,那是把原始人的活動痕跡都算在里面,在我看來是牽強的。事實上南北朝時期,海岸線才剛剛達到現在老城廂地區,也就是說上海成為陸地,也不過1600年。公元八世紀之前,上海是荒僻的海灘,唐宋兩代漁業農業發展,到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才有鎮。到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設立上海縣治,位置就在今南市一帶。到1553年(明嘉靖32年)筑城墻,至此上海成為濱海名邑。從1553年到1933年,上海的縣城在南市存在了380年,1933年搬到北橋之前,南市一直是上海縣的中心。南市以老城廂為中心向外發展,1945年抗戰勝利后劃為邑廟、蓬萊兩個區,到1959年合并為南市區,包括老城廂,也包括從新開河到江邊碼頭,從淮海東路到制造局路大量傳統上認為是“城外”的土地。1961年浦東周家渡、塘橋,1988年浦東楊思鎮劃歸南市區,到1993年南市區所轄的浦東地區劃歸浦東新區。2000年南市區并入黃浦區,310102的身份證號成為絕響,“南市區”成了歷史名詞。關于南市區的資料,我參考了1982年出版的《南市區地名志》(印數僅2000冊,由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市地名辦公室和南市區城建辦公室整理編纂)和1997年出版的《南市區志》(上海市南市區志編纂委員會編),從中翻拍了一些珍貴的照片,和讀者朋友分享。另從網上下載部分圖片,湊足100張整數。此文2019年發布過,這次舊文重發,權當是個歌手出個“精選集”,給喜歡南市文化的朋友提供一點回憶的素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