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首語 民國婚書上有這樣一段話:“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婚姻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于兩個家庭,再往大了說,是兩個姓氏都因此有了關系。 親家之間相處,無論關系多好,也需要有邊界感,有分寸。 父母都是小兩口最親的人,如何維護親家關系不只是小兩口需要面臨的問題,而是雙方家庭的成員都需要注意。 親家之間的關系,其實很微妙。親家之間的關系,經營得好,能促進小兩口感情的發展。如若,處理得不好,則會影響小兩口婚姻的質量。 親家關系再好,也不要分享這些秘密,避免子女受苦。 02、不要分享對親家以及子女的真實“看法” 與親家相處,需要學會“揚長避短”,學會贊揚親家以及他的孩子,保持欣賞的態度。 心理學中有一個“近因效應”:“若有多種刺激一起出現,印象的形成是取決于后來出現的那一種刺激。” 如果,親家之間相處,總是談論親家兒女的缺點,不管之前親家對孩子們的印象如何,都會因為“近因效應”而只記得孩子的缺點。 雖說小兩口都是自己的孩子,但是遠近親疏還是不一樣的。 太過于實誠,多余謙遜總是說自己孩子的短處反而會引發誤會,如若說親家孩子的缺點,更容易引發誤會。 與親家之間相處,多給一些贊美,其實也能給親家很多正面的暗示。比如:讓他們兩家聯姻是很正確的事情,更有助于孩子們婚姻的經營。 與親家之間相處,要懂得“揚長避短”,互相維護彼此的孩子,會讓親家覺得子女被保護,被愛護,被包容。 任何時候,不管親家有什么缺點,不管親家的孩子有怎樣的不足,不要在親家面前大肆談論。 03、永遠,不要和親家分享自己的“家丑” 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家庭成員之間,總會產生矛盾。與親家之間,無論關系多好,記住一點:家丑不外揚。 親家之間是因為孩子而牽起的緣,可是,在長期的相處中,聊天時的話題,并不一定只在孩子們身上,有可能會分享一些家事。 親家之間聊天,做事須講究分寸。記住,“家丑”不外揚,是一種分寸感。 任何時候,不要說影響自己家庭和諧的話語。親家之間的人際關系是需要長期維系的,維護好家庭成員的維護也是維護自家的名譽。 親家之間的站位不一樣,對于委屈,有很難感同身受。 如若長期聽親家傾訴這些“家丑”,會更加懷疑小兩口婚姻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影響孩子們的小家建設。 同時,一個家庭中,總是有層出不窮的“家丑”,會讓人覺得家風不正,家庭氛圍不好。從而,給親家留下更不好的印象與感覺。 兩個家庭,因為孩子有了聯系,孩子們的處事方式也是父母的延續。如若,總是分享家里的“丑事”,那么,很容易牽扯到兩家之間的教育問題。 04、任何時候,不要分享子女過往的秘密 子女結婚后,意味著開始了嶄新的人生。就像是毛毛蟲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蛻變成蝶。 人生路上,誰都有不堪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有些不愿意再提起的過去。對于親家,聊天時,可選取更合適的話題,不要隨便講起孩子以往不好的那些回憶。 與親家之間聊天,學會尊重子女的隱私。不要讓子女的隱私,成為以后他人眼里的“污點”。 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只屬于自己,他們也會有他們的人際需要維系。 父母在談及自己的孩子時,應該明白孩子們的過往有什么是可以分享,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分享的。 父母學會保護子女的名譽,維護子女們的形象,對他們經營婚姻更有幫助。 如果,父母總是在外人面前貿然講出來自己兒女的“秘密”,或者講自家兒女的不足,看似是拉近親家之間的關系,其實,可能會拉低自家孩子在親家心中的地位。 子女的過去,肯定有好有壞。作為父母,不要貿然說起孩子之前的往事,打亂子女們對長輩面前的形象,影響他們的夫妻關系長輩的親密感。 05、總結 《戰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與親家之間相處,也要學會守住自己的嘴。為了孩子以后有更好的生活,也要好好與親家相處,好好說話。 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能說出口。自己與親家立場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很多時候不要把話說得太直白。小兩口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任何時候,作為父母,不要因為話多,給孩子平靜的人生攪起軒然大波。 與親家做好禮尚往來,不失禮,不巴結逢迎。人生有更多的話題可以分享討論去引發共鳴,不必拘泥于家庭里的細枝末節。 彼此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讓孩子在中間左右為難。不要讓一些很小的問題變得上綱上線,懂得分寸,才會讓孩子們有更美滿的婚姻生活。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