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總體規劃及一期工程設計國際競賽落下帷幕,深總院孟建民老師的設計方案成功中選,而weico的參賽方案則遺憾落敗。但這是weico成立后第一次參加大型校園國際競賽,競賽方案也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認可。今天,我們將對此方案予以解讀。 大灣區大學濱海灣校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東岸的威遠島西北角,是東莞市濱海灣新區的最北端,它既是新區國際交流合作與科創智慧區的起點,也會成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起承轉合的重要一環,地理位置在未來的戰略規劃中極為重要。但到今天,即將迎接大學校園的這片沃土,卻幾乎仍然保持著千百年前的模樣。 ![]() ![]() 場地現狀 數千年的泥沙沖積形成了今天水網密布的珠江口地形。太平水道合圍形成的威遠島上山背隆起,森林茂密,多種生物棲息在此。美麗的桑基魚塘環繞山邊,用靈活而古老的土地結構適應著每年珠江最大的潮汐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漁耕生活似乎仍然觸手可及。不遠之處,威遠炮臺、虎門大橋,中華文明的歷史印記清晰可見,而大灣區大學的建設將是改變中國未來的飛躍性的一步。 這座校園將呈現何種面貌?從規劃和設計角度而言,我們面臨哪些挑戰? 挑戰 如何在山海間建設大型校園的同時,保持原有生態平衡? ![]() 俯瞰基地,如何在這片幾乎未變的環境中插入代表未來文明的大型校園,而不打破山海間的自然平衡?發展與生態間巧妙的平衡,是此次設計的第一個出發點。 ![]() 場地現狀的桑基魚塘基底和規劃道路之間存在2-3米的高差,如果把整個場地填滿再建造校園,將產生巨大的成本,也勢必會阻斷山海之間原本的自然聯系。 ![]()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生態浮島”的營造方式,將使用空間劃分為不同主題的建筑簇團分布在場地中,依建造需求在下方局部抬高形成體驗豐富、各具特色的“學園群島”。“島”上學意盎然,生機勃勃;島間為山海之中原存在的風、水、人行通廊留出空間。山、海景色流淌其中,利用自然的力量調整校園微環境。我們制定的第一個規則就是尊重自然,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個與城市和環境相互融合的“群島”系統。 挑戰 校園分四期實施,邊界崎嶇多變,如何保持一個大學的一體完整性及可識別性?大學初建,如何讓建筑適應未來各維度變化? ![]() 接下來則是面對大學的另一系列挑戰:校園分為一二三期和遠期,共分四步實施,各期邊界崎嶇多變,那么如何在復雜的條件下實現一個校園的整體性?校園規劃需要一次完成,但面對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圈,如何適應未來新的學科變化? ![]() 桑基魚塘 ![]() ![]() 答案再次回到在地的場地元素。我們以古老的桑基魚塘生長模數為底,建立獨特的校園模數網絡,引導全域規劃布局,以此保證不同時期建設各具特色又布局統一,形成一體校園。 ![]() 建筑單體基于場地網格的自由組合 ![]() 所有建筑按照經濟高效的9米乘9米柱網排布,每個學院建筑在此基礎上再按功能需求分成12米進深的教學部分和18米進深的實驗部分或研究部分,兩兩組合。每個組合都可以在未來實施時根據具體需求增減模塊或轉換位置,同時不影響整體規劃的完整性。 ![]() 建筑坐落在浮島之上,首層進一步架空,留出氣候和服務空間,學院建筑組合體的中心預留通道,江風穿過,從側面帶走熱量的同時不影響室內的舒適度。 ![]() 絕大多數建筑能夠通過設計達到綠色低碳的要求。一二期的學院建筑按照關聯性相近布置,通過二層平臺做全天候的步行連接系統。各學院根據需求設置大型試驗裝置或共享實驗室,在平臺層下相互連通,形成南北兩個學術交叉交流中心。由此,網格化、模塊化、向心性,共同組成了一條核心軸線。 ![]() ![]() 一二三期各自都由這樣一條軸線主導,串聯起各個浮島和建筑簇團。三條軸線在不同入口和節點與城市、自然相互聯動,并最終匯聚在中心廣場。 ![]() 二期主入口 中心廣場和校園主入口設在場地中央西側,面對伶仃洋。中心廣場的建筑組團也像波濤一樣起伏,又有振翅欲飛的態勢,鮮明的形式強化了整體校園的精神核心。 ![]() ![]() 微調環島路 一二期主校園內的交流活動強度由最遠端的住宿和運動區逐級向內提升,交通體系也逐級向內趨于復合,并在中心形成一個未來感強烈的新式校園結構。我們也調整了環島路的朝向,使三期校園能更好地和城市融合,并通過TOD的形式向城市開放,通過學術交流中心與主校園連接,成為獨立、開放又互通的科學創新校區。 ![]() ![]() 校園內的交流活動由盡端生活區逐級向內提升,交通體系也向內趨于復合多變,最終在校園內形成交錯縱橫、層次豐富、高效立體的校園結構。 ![]() weico對灣大濱海灣校區的設計設想基于兩個出發點:科學態度和自然法則。在設想中,優美的建筑群宛如一支科學的艦隊,和威遠山、伶仃洋相映成章,以一種振奮的姿態面向海面,劈開波濤,呈現出一種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文化、新精神。 ![]() 主創復盤 “ 這是我們成立不久后得到的第一次大型校園競賽機會,大家都非常用心。但恰恰是由于過于在意,反而用力過猛,動作不夠放松。 我們在設計之初對幾大矛盾的認知是準確的:大型基建介入自然環境,分期復雜、任務書的模糊。這幾大矛盾各自對應的設計手段其實也有:浮島、軸線、模塊。但隨著設計深入,我們想表現的內容和功能越來越多,每個手段都經歷了復雜的衍生,它們最終的表現反而不夠強烈。在這個規模的校園規劃設計之初,過早考慮落地功能細節反而束縛了手腳,如果同時又想保持設計的純粹性,就難免進退失據。 設計中最難的是校園入口空間。我們在這一空間的處理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前后出了幾十版方案,耽誤了一些進程,從而最終放在立面處理上的時間不足。其實我們有過相當大膽的入口處理,但最終選擇的入口方案還是相對保守,應該是未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團隊還是太緊張,既想出新,又想求穩,最后還是采取了慣用手法。個人猜測,中標方案未來對入口處可能也會加強處理,畢竟這一空間太重要。 總體來說,從各方反饋來看,我們的設計還是受到了相當的認可,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這一點也讓大家比較欣慰,畢竟第一次登場,證明自己的基準水平最重要。 主持建筑師:孫偉 競賽負責人:王德元 競賽團隊:馮雪,秦偉,孫晨,孫銘澤,梁梓,薛舒允,周婧怡 實習生:袁留艷,耿浩然 合作單位: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景觀顧問: 廣州怡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視覺支持: 絲路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AN 北京無境視覺科技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