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閃閃 主席曾經評價陳賡“好戰”。陳賡每當指揮重大戰役,確實極為專注投入,經常連續幾晝夜不睡。 1950年,當陳賡得知志愿軍出兵入朝,內心非常激動,因為自己又有機會披掛上陣了。 ![]() 抗美援朝期間,主席跟金首相,有過一次談話。 主席提起陳賡的時候,他說:“陳賡從越南回到北京,向我匯報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出要求,想去朝鮮。我說,你陳賡就是好戰,聽說是和美國打,他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我說,那你要感謝美國總統杜魯門嘍!” 而陳賡入朝之后,不負眾望,指揮第三兵團擋住了李奇微的進攻,彭德懷和鄧華回國治病期間,他還主持志愿軍工作,大力推行坑道戰,成我軍獲勝的關鍵戰術之一。 ![]() 彭德懷(中)與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鄧華(右)、副司令員陳賡 (一)陳賡積極推動出兵朝鮮,主動請纓披掛上陣陳賡還在越南抗法的時候,得知美國入侵朝鮮,認為中朝唇齒相依,中國絕不能坐視不管。 反觀美國,在朝鮮一路推進,狂妄的麥克阿瑟對外宣稱,如果中國參戰的話,便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美國人后來倒是宣稱打朝鮮不會威脅中國,這顯然是戰敗之后的說辭,倘若他們戰勝了,當然會是另外一種丑惡嘴臉了。 陳賡積極推動抗美援朝,主動請纓去往半島,要狠狠教訓美國人的囂張氣焰。 ![]() (麥克阿瑟) 陳賡回國之后,在11月5日夜里,跟張云逸一起吃飯時,談起了抗美援朝,那一夜他翻來覆去失眠到天亮,認為新中國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 他在日記當中寫:抗美援朝是艱苦與殘酷的,我準備貢獻我的一切。 考慮到中美直接開戰的可能性,陳賡則認為紙老虎沒什么可怕,中國歷經百年戰火,大不了戰后重建往后推遲。 與此同時,陳錫聯也主動請纓參加抗美援朝,陳賡擔心陳錫聯去了的話,自己就要留在國內,于是勸對方好好建設炮兵,我們很需要炮兵。 因為陳賡整天在分析思考戰局、聯絡舊部、請纓出戰……所以才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主席跟金書記的談話。 讓人感到無奈的是,陳賡剛剛接到參戰的命令,卻因為在越南勞累過度病倒了,直到1951年6月,180師作戰失利傷亡巨大,他顧不上傷病,乘車趕赴前線。 ![]() 而第三兵團因為180師的損失,干部內心都自責愧疚,他們見到陳賡之后,猶如是見了親人一般,誓言要打翻身仗。 經過第五次戰役之后,上級要求部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認清對面的李奇微,比麥克阿瑟更難對付。 陳賡并不支持打第六次戰役,支持積小勝為大勝,打敵人的突出位置,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消耗敵人;同時也要防止敵人打大規模戰役,他建議我軍要加固第二和第三防線。 察覺到敵人想通過登陸作戰,繞到我軍側面打平壤,陳賡親自去視察海岸防線,要求加固工事。 果不其然,敵人的確嘗試發動大規模戰役,在10月初朝夜月山和天德山大舉進犯,我方第64軍和47軍的防線堅如磐石,自身傷亡1500多人,敵傷亡9000多人。 (二)陳賡力推坑道戰,成為上甘嶺勝敗的關鍵彭德懷回國治病時,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停戰實現,我預想以鄧華為志愿軍司令員,但如果要打下去,你就出任司令員。” ![]() (彭德懷) 彭總回國后,志愿軍副司令員陳賡主持過一段時間的志愿軍工作,他推出了穩定勝局的關鍵戰術——志愿軍坑道戰! 敵人想把我軍推回鴨綠江南岸,而我軍則要誓死守衛三八線,敵人則占據裝備上的強大優勢,所以陳賡則要思考如何改變我軍劣勢。 尤其是敵人發動重點進攻的時候,會以幾百輛坦克聯合幾十架飛機,攻擊我軍防線的一個小據點。 試問一個連甚至是一個班,憑借一個小小的火力點,如何擋住敵人的狂轟濫炸? 我軍倒是從未采用過人海戰術,但敵人特別擅長這一戰術,能任意拿韓軍當作擋箭牌,試探志愿軍陣地的薄弱區域。 陳賡提起去年6月份,我47軍聰明的戰士們,在戰壕里挖“貓耳洞”小掩體,用來保存自身戰斗力。 ![]() 起初是半個班的戰士,挖掘出一個小山洞,雖然能擋住敵人的狂轟濫炸,但人在里面很不舒服,空氣悶熱潮濕。 于是戰士們在山里挖出一條長長的山洞,挖出兩個出入口,讓空氣順利流通,戰士們將這種山洞稱之為“兩頭通”后來有個專業的叫法,稱之為馬蹄形。 又因為“兩頭通”的山洞效果極好,于是又在里面挖出了屯兵洞,任由敵人如何轟炸,也很難傷害到坑道里的戰士們。 陳賡認為,這一戰術應該在全軍推廣,要全面開挖隧道工事,跟地面工事結合。 秦基偉正準備去上甘嶺駐防,他聽陳賡講了坑道戰之后大受啟發,他請來各路專家,在上甘嶺進行為期四個月的緊張施工。 陳賡親自督促坑道戰,他常常說如果坑道挖不好,那就會變成“墳墓”,所以工程要以符合戰場需求為主。 坑道當中,不僅要藏兵更要有生活設施,利用坑道打持久戰。 ![]() 為了加固坑道,有很多膽大的戰士,趁著夜晚去韓軍的陣地,偷來了許多鐵絲網和地雷。 據資料記載,我軍189師從敵人的陣地,偷來了700多個地雷,埋在了坑道陣地的周圍。 到10月份,艱苦的上甘嶺戰役拉開帷幕,敵人再次使用狂轟濫炸的老套路。 戰爭打到這一階段,已經超出了雙方指揮員的掌控,據美國那邊的軍史記載,起初范弗里特想得很簡單,打一場小規模的戰斗,為“談判桌”博取優勢。 我軍自然也想著,為和平談判博取優勢,所以雙方圍繞著上甘嶺,從小規模戰斗開始,很快就發展成大規模軍事斗爭。 誰要是后退半步,和平談判的時候就會失去優勢,所以就有了上甘嶺之戰。 秦基偉在上甘嶺修筑的坑道,在此戰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敵人往上甘嶺砸了至少190萬發炮彈,轟炸機至少投下了5000枚以上的航空炸彈。 ![]() 據志愿軍老戰士回憶,往上甘嶺送補給,一路就跟“蹚水”似的,因為山頭接連被轟炸,所以浮土深。 有老戰士曾對筆者說:“穿過槍林彈雨送一次飯,回來就有大紅花(立功)。” 任由敵人狂轟濫炸,上甘嶺陣地都巋然不動。敵人如果想拿下我軍陣地,必然要派遣步兵上山,而我軍在敵人轟炸結束后,立刻沖出坑道跟防守陣地。 美軍為了對付我志愿軍的坑道,各種手段盡出無所不用其極,最后狗急跳墻連毒氣都使了出來。 上甘嶺鏖戰43天,以我軍的勝利而告終,讓美軍徹底意識到,他們已絕無獲勝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