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急性期和間歇期可考慮從化濁解毒通絡止痛方法治療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河北張軍教授,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內分泌代謝臨床經驗,結合國醫大師李佃貴提出的“濁度論”,把急性痛風發作從濁毒痹阻、瘀滯脈絡理論,運用化濁解毒、通絡止痛方法治療,療效頗好。 古今中醫大多都認為痛風的病因病機不外乎濕、熱、痰、瘀、虛五種,而濕、熱、痰、瘀四個病理產物都可以認為屬于中醫中的“濁毒”范疇。 中醫理論中的濁毒,是因為邪氣郁而不解久蘊體內而成,就像清代中醫家尤怡認為的“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 當代中醫大家朱良春、張玉琴、曹東義等也都認為濕濁瘀毒內阻是痛風發病的主要原因。 現代中醫把痛風疾病的治療辨證分型為—— 1. 濕熱蘊結型:相當于急性期和腎盂尿酸性結石,治療以四妙散加減更為多見; 2. 瘀熱內阻型(痰瘀阻滯型):相當于間歇期(不包括關節畸形和腎功能不全、痛風性腎病期),治療以桃紅四物湯或滌痰湯加減更為多見。 3. 肝腎陰虛型:相當于已經發有痛風石、關節畸形,治療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更為多見。 上述分型中,濕熱蘊結、痰熱內阻、痰瘀阻滯都可以歸類于“濁毒”,治療方法可以從化濁解毒、通絡止痛方法。 10多年老痛風再次發作,看河北張軍教授以化濁解毒通絡止痛法治愈李晨陽,十多年前無誘因出現左腳跖趾關節紅腫熱痛,病患關節皮溫高,活動受限,行走不便,當時沒有對稱性腫痛,沒有肌肉強直,沒有晨僵現象,沒有其他關節受累,就自行服用止痛片后癥狀緩解,間歇服用碳酸氫鈉片、別嘌醇等治療,但對別嘌醇過敏,改為非布司他降尿酸。 這次發作是三天前右腳跖趾關節再度紅腫熱痛、關節皮溫高,偶爾有頭暈、胸悶不適,飲食還可以,睡眠也好,大小便調,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西醫診斷為痛風急性關節炎,中醫辨證為濁毒痹阻瘀滯脈絡痛風病,治療方法為化濁解毒通絡止痛之法,方劑用院內自己痛消膏(由水牛角粉、乳香、沒藥、黃柏、元胡、腫節風、冰片等制成),外敷。同時低嘌呤飲食,多吃堿性食物,多飲水,服用碳酸氫鈉片,多休息,疼痛時服用戴芬。 三天后,隨訪,李晨陽說關節疼痛顯著緩解,相較與以前發作,局部疼痛緩解很快,紅腫消退銘心啊,一天后停用戴芬,繼續外涂痛風消膏,一周后復診,右腳跖趾關節紅腫高熱痛基本消失,沒有紅腫,膚溫正常,運動后稍感頭暈胸悶不適,就讓他停用痛風消膏,改為口服中藥繼續降尿酸治療,組方為化濁解毒通痹湯湯(為方便記憶本文暫命名)由土茯苓、綿萆薢、麩炒蒼術、川牛膝、虎杖、薏苡仁、車前草、忍冬藤、徐長卿、穿山龍、山慈菇、甘草、威靈仙、山藥、炒白術、黨參、當歸、杜仲、玉米須、桃仁、紅花組成,連服七劑,開水沖服,每天一劑。早晚溫服,不喝濃茶,忌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一周后又診,右腳跖趾關節疼痛腫脹消失,膚溫正常,頭暈胸悶好轉。效不更方,上方去車前草,改麩炒蒼術、薏苡仁后再服七劑。 一周后再診,調方改黨參后續服七劑。治愈。 痛風10多年用化濁解毒通絡止痛的中醫道理 上述案例李晨陽,為中年男性,痛風十多年,病患關節在右腳跖趾關節,關節紅腫熱痛,皮溫高,時有頭暈胸悶不適,所以中醫辨證為痛風癥。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對痛風病因解讀有“證似風而本非風”,“乃濁毒瘀滯使然”的經典概括。 李晨陽中年男子,喜歡肥甘厚味,內生濕熱痰濁,痹阻于血脈,難以泄化,血色氣滯,化為濁瘀,蓄積成毒,濁毒互結,造成經絡壅塞,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筋脈拘急,失養,所以關節紅腫熱痛,體溫升高。 加上長期久病,脾失健運,運化濕濁功能弱化,濕熱蘊結,上擾頭目,而頭暈。 總體而言,辨證為濁毒痹阻,瘀滯脈絡,治療方法當以“化濁解毒通絡止痛”之法。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