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在學校還當上了大隊長。一天課間做廣播體操時,他放錯了音樂。大隊輔導員老師批評了他一句: “你放廣播操音樂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怎么放錯了呢?”孩子立刻號啕大哭、不能自己,老師趕緊勸他。 等孩子平靜后,老師很不解地問:“我就說了你一句,你為什么會哭成這樣,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小軍告訴老師,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批評過自己。于是,老師就和班主任及家長聯系,果不其然。 孩子該不該承受挫折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現實中,我們的家長太愛孩子了,覺得孩子永遠是孩子,應該倍加呵護。孩子所犯的任何錯誤都應該被包容,即使做錯了,也不批評。這樣的家長在現實中為數不少。孩子從小到大聽到的只有表揚,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經受不了一點挫折。 現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因為感情、工作等方面不順自殺的例子屢見不鮮,甚至有小學生或初中生挨個批評或者寫個檢查就跳樓的。難道我們除了責備他人方法不當,就不該反思一下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何成了“脆脆”嗎!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天發生慘劇,但是社會復雜,人生多變,父母面對孩子的“脆脆”心理,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建議您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1)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坦然面對,并恰當地指出孩子的錯誤。 我們常說磨難是一種財富,委屈也是磨難的一種形式。當一個人經歷了磨難,他才會長大。比如孩子生了一場病以后,我們忽然覺得孩子長大了。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過心理上勇于指出孩子錯誤的坎兒,然后指出孩子的錯誤。 首先,方式方法要恰當。我們要把孩子當作朋友,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在這件事情中他做的不當之處,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孩子在聊天的氛圍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既增強家長與孩子的感情,又讓孩子很自然地接受了父母的建議。 其次,時間地點要恰當。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劈頭蓋臉或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通。不分時間,不分場所,讓孩子在心理上無法接受。您可以等孩子吃完飯或情緒平靜后,再找一個私人空間和孩子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談。 (2)家校合作,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當孩子有些小毛病的時候,比如書包收拾不整潔、丟三落四等,您不妨與班主任悄悄地溝通一下,讓班主任明確指出孩子的缺點。這樣既能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又能提升孩子在公共場合下承受挫折的能力。您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我們也不能冤枉孩子,要拿捏好孩子抗挫折的度,家校配合共同促進孩子心靈上的成長。 (3)可以通過“現身說法”,讓孩了明白人生中有挫折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有的孩子自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總覺得生活就應該一帆風順,挫折是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此時,家長就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在上大學、戀愛、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挫折。通過親身經歷,讓孩子明白不管你優秀與否,不管你處在人生什么階段,任何人都會經歷挫折。不同的態度,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深陷泥潭,無法自拔;有的人化腐朽為神奇,將挫折變成動力,最終達到成功的頂峰。 總之,我們要使孩子牢記,“陽光總在風雨后,風雨過后見彩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