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一天,昌平土匪侯顯文將傳說中的朱棣殉葬妃子墓東井和西井挖開,結果發現墓室里堆滿累累白骨,陪葬品唯有木俑。有關朱棣死后嬪妃殉葬的宮廷往事,明朝官方史料《明實錄》對此諱莫如深,反倒是藩屬國朝鮮《李朝實錄》進行了詳細記載,向世人披露了永樂盛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那是1424年8月,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父皇準備后事,由于明朝初年有殉葬的傳統,最終定下由30名妃嬪為朱棣殉葬。根據規定,凡是沒有生育的妃嬪均列入殉葬行列,其中就有靖難之役功臣,寧陽侯陳懋的女兒陳麗妃,當時只有十余歲。當陳麗妃殉葬后,陳家換來陳懋榮升前軍都督府都督,加封太子太保,妻子嚴妙靜封為寧陽侯夫人,長子陳昭則封為勛衛。此外像是吳惠妃雖然曾為朱棣生下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只活了15天就夭折,之后吳惠妃未曾生育,1424年已年過五旬,仍然免不了殉葬而死。 只有張貴妃是一個例外,畢竟她的父親,河間王張玉在東昌之戰為救朱棣而陣亡,哥哥張輔為交趾總兵官,負責鎮守今天的越南,因此她幸免于難,得以在宮中頤養天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為朱棣殉葬的妃嬪名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朝鮮人。原來當1407年朱棣原配皇后徐妙云去世后,朱棣派遣司禮監太監黃儼出使朝鮮,先是賞賜李朝太宗李芳遠花銀100兩,生絲50匹,素線羅50匹和熟絹100匹,然后令李芳遠暫時禁止全國婚嫁,為明朝進貢童女,上至兩班,下至百姓,凡是家有女兒的一律選送上來。最后被選中的有光祿寺卿權永均18歲的妹妹權氏,中軍副司正崔得霏13歲的女兒崔氏和兩班韓永矴不到20歲的女兒韓氏等人。 在殉葬當天,30名妃嬪先被朱高熾在宮中賞賜御宴,相當于最后的晚餐,緊接著被集體領入大堂,強迫站在木床上,把頭伸進事先吊好的繩套中,而站在一旁的太監把床一撤,妃嬪們便香消玉殞了。 其中前文提到的韓氏,當時是韓麗妃,自知難逃一死,于是在向朱高熾告別時提出希望明朝能釋放她年長的奶媽金黑回國,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韓麗妃哭著呼喊著對金黑說“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聲未絕,床已撤去,不久就斷氣了。當韓麗妃等人死訊傳回朝鮮后,李朝世宗李祹在景福宮便殿設宴款待她們的家屬,稱她們是為大明皇帝殉葬,家屬均可獲得封賞。 不過1996年東井再次被盜,當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在對盜洞進行封堵和勘測的時候,發現墓室很窄,頂多放下一具棺材。因此最新說法為那30名嬪妃遺體應葬于長陵地宮配殿,而東西井分別安葬的是朱棣王貴妃和喻賢妃,這當中又牽扯出另一件宮廷大案,而《明實錄》卻絲毫未提。 徐妙云病逝以后,朱棣最寵愛兩個女人,一個是朝鮮來的權氏,被封為賢妃,另一個是蘇州人王氏,被封為貴妃,兩人均曾代理過皇后執掌后宮。1410年權賢妃突然暴卒,當時朱棣就懷疑死因有問題,1420年王貴妃又撒手人寰,朱棣從此性格變得暴躁,開始疑神疑鬼。 一天同樣來自朝鮮的呂婕妤和權賢妃生前奴婢發生爭吵,才知道原來是呂婕妤出于嫉妒,串通太監金得和金良,從一個銀匠家里找來砒霜,研成粉末,放進胡桃茶中送給權賢妃喝,權賢妃因此喪命。更糟糕的是,朱棣另兩位妃嬪宮人呂氏和喻賢妃因耐不住寂寞,竟與年輕太監通奸,事發后朱棣大怒,決定清洗后宮。 在朱棣親自審訊下,太監,宮女和妃嬪有2800人被判凌遲處死,有一位宮人臨刑前還當面大罵朱棣:“你自己陽衰,所以別人才和太監私通,這有什么罪呢?”朱棣更加憤怒,命令畫工把呂氏,喻賢妃與小太監親熱的情形畫下來,用來警告后人。 而當事人呂氏和喻賢妃早就畏罪自殺,本來朱棣還要繼續清洗她們的家人,沒想到這時北京突然下起大雨,故宮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殿也被雷劈中,冒出一股股濃煙,外加又有帖木兒帝國使臣訪問明朝。為了皇室面子,朱棣決定為喻賢妃舉辦隆重葬禮,對外稱是重病而亡,同時嚴格封鎖消息。此外朱棣還前往寺廟,祈禱說:“天帝怒我,故焚我宮室,雖我未作惡事,未不孝父母,又未橫施暴虐!” 沒過幾天朱棣也病倒了,由太子朱高熾臨時監國。 朱高熾即位后下旨重新調查,才發現所謂呂婕妤害死權賢妃是誣告,但呂氏和喻賢妃通奸是不爭的事實。最終朱高熾命令淡化和冷處理,并停止對喻賢妃墓的祭祀,而這也是東井和西井墓碑沒有碑文的一個原因。 直到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朝鮮籍奶媽金黑才返回她的故鄉,并向李朝官員介紹了她在明朝期間的經歷。無論東井和西井墓主人是朱棣殉葬妃子,還是喻賢妃和王貴妃,都需要經過正式考古發掘證實,但也反映出朱棣晚年的宮廷悲劇,只可惜相關情節在電視劇山河月明中看不到罷了。 本文參考資料:《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明朝帝王陵》,《沙哈魯遣使中國記》 ![]() ![]() ![]() ![]() ![]() ![]() ![]() ![]() ![]() ![]()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