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帖子我有一陣子想寫了,今天有空,來聊幾句。 對“老版CD”、“銀圈”的推崇和追捧,是近年來一些發燒友和樂迷群體里一個醒目的現象。連帶地,一些不太懂、似懂非懂、甚至基本不懂的發燒友和樂迷,也受到影響,開始追捧和收藏老版CD。在淘寶和發燒論壇上,涌現了很多專門從國外低價購入老版CD、然后高價賣給國內燒友的“老版倒爺”。只要是老版CD、只要是銀圈、只要是Philips“金線”“銀線”,都可以賣高價。 首先我想指出一下,老版CD有些是很好的、很珍貴和值錢的。問題只在于——并不是所有老版CD都好、都值錢、并不是所有銀圈碟都應該賣高價。 問題的癥結在于,國內的2手CD市場,遠不像國外的2手CD市場那么成熟,而處于一個非常粗放、粗糙的狀況。怎么個“粗”法呢?典型問題就是,只要是銀圈就值錢,而根本不甄別。而國外的很成熟的2手老碟市場,則每種老碟的應有價值,是分得非常清晰的。既有很值錢的老版碟,值錢到幾十美元、上百美元一張,也有很不值錢的老版碟,不管你什么圈、什么線,幾美分一張,都很正常!我們到各國Amazon的Marketplace去看看,幾美分一張的老版CD、銀圈CD不少,一兩塊美金的更是多如牛毛。而這些CD往往被國際倒爺們弄回來后,也賣到百元一張,賣給不懂甄別的國內燒友們。 那么,究竟在成熟的國外2手CD市場上,一張老碟的價值,是根據什么來定的呢?為什么有些碟幾分錢一張,有些就是能賣到幾十美金一張呢?其實和任何收藏品一樣,這里的決定因素和規律是很簡單的:首先是發行量和存世量。發行量越小、存世量越少的老碟,2手價格必然越高。如果是發行得鋪天蓋地的CD,則不管是什么線、什么圈、哪里壓盤,2手都賣不高。這是遠遠比壓盤地點、X圈、X線系列更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大致上我們可以從一張老版碟在國外2手市場的價格水平,看出它當年的發行量多寡。 有意思的是,發行量少的、限量版的CD,哪怕不是老版,哪怕是新版的“簡裝包子”,也可能在2手市場上升值到很高。僅舉一例,我以前介紹過的一個DG出版的卡拉揚38CD交響曲包子,由于是限量的緣故,在國外2手就升到了幾倍于原價的市場價格。另一個很說明問題的事例是,Sony出版的60CD的伯恩斯坦“交響曲集”起初是限量的,出了一批就不出了,結果停產后2手價格不斷攀升,超過了新品原價;之后Sony決定不再限量,接著又出,2手價格一下子就跌下來了。所以唱片的2手市場價格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發行量、是否限量、是否停產絕版。 (這兩套CD包子我剛剛又搜了一下AMAZON,卡拉揚包子的價格在60-100美金,伯恩斯坦包子的價格在70-300美金。) ![]() 兩套指揮大師的交響曲錄音包子
最值錢的就是音樂價值高、而絕版難覓的錄音。這個情況我也舉一個例子就夠了:Praga出版的一套鋼琴大師里赫特在捷克布拉格的現場錄音集(共15張CD),2手價格就高得驚人,買齊一套所花的代價,是人民幣五位數!2手市場上冒出來的單張也一般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張。其原因就是這套唱片早已絕版了,而且這些錄音是獨家的,別的地方沒有。 ![]() 里赫特在布拉格的現場錄音 ![]() 再其次,才輪到CD的壓盤地點和年代等。2000年之后,CD作為一個大眾音樂媒體,已經在網絡下載的壓迫下漸漸萎縮和下滑,新出版的CD,包裝、紙張、印刷、壓片等都越來越注重節約成本,因此很多樂迷認為質量不如老版CD扎實。這是有道理的,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受。不少樂迷同時認為PDO、PMDC等年代出版的CD聲音更好、更模擬、更厚實,而喜歡收藏和欣賞那些銀圈老碟,也完全可以理解。就算是在國外的2手碟片市場,PDO西德壓片的碟,如果品相上等,也一般會列入Collectible(藏品)而價格標高。國內還有一些燒友是喜歡收藏老日版的,如老天龍、三洋、JVC壓盤的品種。確實老日版碟的做工也是一流的,絲毫不亞于PDO和PMDC等老德版。 不過,假如錄音本身并不難得,而僅僅因為老日版、老德版壓盤的緣故,而把價格炒得過高,比如高到150元以上,我個人還是覺得沒多大意義。真要講究聲音品質,那可以去買SACD、SHMCD等新出的東西,不必使勁往老里找。中國人有一種“崇尚老貨”的情結,有時盲目地講越老越好,去炒作老貨,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不必如此。 最后,簡而言之,2手老版碟的價值和應有的價格,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判斷的,而不是簡單粗放地“一見銀圈就高價、一見老版就值錢”。這是我要說的核心意思。希望越來越多樂迷和燒友朋友們懂得鑒別,希望國內的2手碟片市場早日脫離粗放的狀態。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