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月疏影 ![]()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唐.劉禹錫 夏木扶疏,綠蔭蔽天,層層疊疊枝葉間,日光漸漸火辣。今天是公歷6月21日,迎來了今年二十四節氣之夏至,也是一年12個氣中的“一氣”。 夏至,即“夏天到了”的意思。在夏至這一天,萬物此時壯大、繁茂到了極點。陽氣正盛,也達到了極致。 這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正午時分太陽呈絕(接近)直射狀,北回歸線地區會出現短暫的“立竿無影”奇景。陳希齡《恪遵憲度》解釋,[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后,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這時候需要除草,除蟲,蓄水育苗等田間管理。諺語云:“到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 在西北高原農牧地區,夏至有“雨點值千金”一說,因日照充足,雨水增加,干旱地區的旱情得到緩解,此時正是草美羊肥,畜旺的黃金季節。 夏至在我國是最早的節日,古時又稱“夏節”或“夏至節”。農人看天吃飯,夏至時節正值麥收,又值農作物生長旺季,于是,祖先們就在此時載歌載舞,或放假歡慶,來慶祝麥子豐收,祭祀祖先,保佑秋稻豐厚回報。 《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宋朝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時,“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歷朝歷代如此重視夏至節,說明夏至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期間繽紛多彩的民俗民風活動也從古農耕社會流傳至今。 江南地區的人們,仍把夏至吃面當成極重要的習俗。在夏至這一天,用新收的麥子碾磨面粉,或蒸或煮或煎或炸,做出風味各異的面點小吃,供家人和鄉鄰品嘗,民間也一直流傳“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在山東臨沂地區,夏至這天,主人會給牛改善伙食,煮麥仁湯喂牛喝,據說牛喝了身體壯,干活棒。 還有的地方舉辦“過夏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雖然在禮儀上沒有古時祖先那么隆重,但也是古時“夏祭”的延續。 ![]()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對一些人來說,夏天很熱很煩,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夏至后是一段充滿甜蜜,充滿詩意的時光。 盛夏,正是一年瓜果甜美之際。《史記》中有個詞叫“夏熟”,意為植物的果實在夏季成熟。當春尾的櫻桃紅滿枝頭,枇杷掛滿城墻,桑葚在枝上結出串串幽紫,我們的舌尖便開始想念夏天的滋味了,開始盼望著何時能吃上家鄉甜甜的杏子,西瓜。 記憶里,清晰記得那個白瓷圓盤,盤沿印著青花,里面盛有黃燦燦的杏子,鮮紅的西瓜,或者綴成串兒的綠葡萄,不論它們酸還是甜,吃到嘴里,心里全是甜滋滋的。 推開窗,南風拂動,將香甜的果實味道,攜帶到水岸,山巔。輕展雙臂,仰面瞇眼,做一個深呼吸,樂享這舒爽時刻,頓覺周身酥酥然。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舌尖對夏果有了惦念的呢?或許是那一個個年少的夏夜吧! 在乘涼的竹床上,旁邊有洗澡花(也稱胭脂花)開放,頭頂有螢火蟲飛過,在我與螢火蟲的瘋狂追逐后,總會有一盤水果輕輕放在竹床上,隨后一聲嗔罵:“快把西瓜吃掉!” 或是和男孩女孩們在屋檐下玩丟沙包,跳皮筋,跳房子,捉迷藏,在夏風里追逐,在夏風里笑鬧。 偶有“老冰棍兒,五分錢一根”的吆喝聲從門前穿過,我們圍著冰棒箱嘰嘰喳喳,跟著那輛“鳳凰”自行車跑出老遠。 玩累了,把汗淋淋的腦袋往祖母跟前湊,她一邊給我打著撲扇,一邊把切好的瓜果遞在我手心,罵道:“玩一頭汗,還不快吃!” 那時貪玩,只覺得不耐煩,“嗯”了一聲,頭也不抬,找那只跑丟的涼鞋去了。 后來大一些了,常常是在水田里插完秧,得到一個西瓜或香瓜的獎賞。累極后的疲倦,無心顧及瓜果的滋味,只需要解渴就好。但是那滿口的清甜,水潤,好像一下子撫平了身上的燥熱,也撫順了未來的迷茫。 ![]() 《易經》看夏至:酷熱中,自有涼爽感。味覺是有記憶的,你吃過的東西,都會存儲在你的系統里,在后來相似的夏日里,那時的感受又會與你相遇, 一起感懷,一起眷戀。 也許,我惦念的不是那盤水果甜甜的味道,而是那段年少時光,每每想起,雖身置喧囂,心卻寧靜怡人。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夏至后的風,帶著獨特的馨香,幽微隱于無形。高臥閑眠,觀沙上鷗鳥。讀古人智慧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無需消暑扇,已是一片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