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順德,又稱鳳城,現為佛山市下轄的一個區。清暉園是始建于明代的嶺南名園,初為順德狀元黃士俊所建黃氏祠堂,后經清代進士龍應時及后人改擴建,1806年始稱清暉園。“清暉”取意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名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與余蔭山房、梁園、可園并稱為“嶺南四大園林”。1959年后,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順德,指示重點保護,并撥款修復,將楚薌園、廣大園、介眉堂、競勤堂合并,統稱“清暉園”,后辟作順德縣委第一招待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鑒于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對清暉園進行再度興工擴建,擴復舊制,增加了鳳來峰、讀云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筑景點,面積由 6600多平方米擴大到9795平方米,為進一步開發順德旅游資源,二十世紀末,順德市政府再度擴建清暉園 , 面積增至22500平方米。 所以,單從園林角度,真正清暉園最精華的部分應該是現在公園中核心區6600平方米的的部分。至于后面22000平方米的公園范圍很多都是在原始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后建的。 清暉園布局是大園包小園。清暉園的三大塊大體為:由原正門進入的東南角區,中部的舊園區,西北部近年興建的新園區。區域間雖有分隔,但卻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門相互勾連,融為一體。 ![]() 傳統中國造園講究層次,清暉園的空間序列同樣頗為考究,讓人感受到明顯的“啟、承、轉、渡、合”。 起:清暉園以入口門廳為起點,入園即“開門見池”,直奔主題,有別于許多園林“欲揚先抑”,“柳暗花明”,通過石、樹、墻、巷等做障景的造園手法。環池而行,從澄漪亭到六角亭,形成一個可游可憩,動靜交替的線路。 承:進入中部庭園,綠蔭匝道,奇花異木,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有別于前區水庭的開敞,多了幾分恬靜。登上船廳,俯瞰內院,綠面相接,屋面櫛比,便又引起人們繼續深入園中,尋幽探密之趣。 轉:從竹苑轉入宅院空間,竹徑通幽,閑坐于筆生花館,頗有獨坐幽篁,靜后而思,禪宗入定之意境。側耳細聽,雨打芭蕉,撫琴輕唱,粵韻風華,一派鳳城宅園之意境便淡顯于前。 渡:從歸寄廬踱出,平庭內池魚暢游,樹影橫斜,繁花似錦,形成一段和煦的過渡空間。 合:步出中部庭園,面方池古亭,觀青杉翠柳,心神爽朗,酣暢淋漓,成為景觀序列的尾聲,也呈現清暉毓秀的古園勝境。 因此,我先擯棄新園區,專心欣賞原生態的清暉園。 ![]() 清暉園東門。 ![]() 匾額:“清暉書院”。 ![]() 迎面是一棵160年樹齡銀杏。 ![]() 樹齡120年的白玉蘭樹。 ![]() 北側清暉藝廊開辟了清暉園園史區、順德風情區、中國科舉制度暨順德科舉文化展區、學海書樓(清暉閣)展示區四個展區。 入口匾額:“悅雅軒”。 ![]() 龍氏家族介紹。 ![]()
![]()
![]() 鄧小平視察順德。 ![]() 順德風情區。 ![]()
![]()
![]()
![]() 注意:此時的龍船還不能真正稱之為龍船,因為龍頭、龍尾還在祠堂里供奉著。 順德科舉史。 順德在明代即有“嶺南一壯縣”之稱,順德很有科舉運,歷代共出過318名文進士,2088名文舉人,111名武進士,394名武舉人。黃士俊是順德建縣后的第一位狀元。 ![]()
![]()
啟明居是鄧小平1984年1月聽取順德領導匯報工作的舊址。 ![]() 2004 年,政府在清暉園內建成啟明居(鄧小平紀念展館)。 ![]() 并在 2008 年 12 月立鄧小平銅像,以表示對鄧小平同志的紀念。旁邊還有白貓、黑貓的雕塑。明白人一見便知其含意。 ![]() 啟明居展廳面積約 200 平方米,展出“永恒的春天——鄧小平在順德”圖片。再現了鄧小平同志先后兩次親臨順德視察、勉勵順德人民加快發展的情形,包括:鄧小平同志 1984 年在清暉園聽取順德領導匯報并參觀清暉園的歷史場景,鄧小平同志 1992 年視察珠江冰箱廠的情景。 ![]() 當年鄧公來到此處開會,使用的桌子,如今成了文物。那時候的中國好窮啊,簡陋的桌子就是證據。 ![]() 八角壁裂池。是用不規則的石頭砌的,沒有用水泥、石灰粘縫,但奇怪的是池水不會往地下泄漏,做得天衣無縫,這太考驗了工匠的手藝了。 ![]() 水池的中間是寶柱擎著的寶珠,整個造型分三層往外噴水,猶如水盛開的一朵繁花。這朵“繁花”四個方向各有一條陶制的騰龍,威風凜凜,它們的嘴里正往中間的寶珠噴水。 ![]()
![]() 西側是元寶亭。 ![]() 這是清暉園辨識度最高的一個景觀,游客們都會在這里拍一張照片。 ![]() 亭子后面的就是原裝的清暉園大門,門匾上寫著“清暉毓秀”,是清代學者養一老人李兆洛所書。 ![]() 大門另一側。匾額:“清暉園”。楹聯:“水色山光皆畫本,花香鳥語總詩情”。有人說“除了門之外都是假的”,便是指的這座古門。 ![]() 方形荷池。所有建筑物都圍繞這個方池布置,這和江南園林的自然水系截然不同,面積不大,直來直去的線條看上去也很呆板。其實方形水池更多是因為嶺南園林的面積都很小,大部分建筑只能沿周邊布置,圍合出一個較大的空間,所以最省空間的做法就是方形水池。嶺南地域氣候多變,經常受到暴風雨的侵蝕,單薄的圍墻很容易在風暴中倒塌,而用建筑圍合庭院的做法大大減少了圍墻,這種連房廣廈無疑增強了抵御臺風暴雨的能力。減少外墻,降低熱輻射也使整個園林的溫度不會太悶熱。 方形的水面被澄漪亭和六角亭破開,六角亭的兩邊還有兩棵百年的水杉,則讓原本一覽無余的水面變的幽深起來。高大的水邊植物,有些垂柳的樹梢甚至伸入水中,這就是闊池高樹,用自然的輪廓將原本呆板的方形軟化,形成層次豐富的觀景秩序。 澄漪亭臨水一面有一幅對聯:“臨江緣山池沿鐘天地之美,攬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 ![]() 澄漪亭名為亭,實際上采用的卻是典型的水榭做法:臨水架起平臺,平臺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臺上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筑。即便關起門窗來,上面鑲嵌的“明瓦”也可透進光線,顯得古樸幽雅。這種明瓦是用貝殼磨薄制成的一種很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這些門窗上、天花內的貝殼,都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 臨水架起平臺,平臺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臺上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筑,臨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門窗,開敞通透。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涼撲面,三兩飛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波依臥,兩水松作亨哈聳立;船廳傲首北面,與澄漪亭互為對景;花亭舉翼在東,邀拱石樹杪渾然入畫。水中百齡龍眼樹如巨椽大傘遮蔽房舍,又將投影把池面刷上大片墨綠,平生出習習涼意。眼前面清澄,游鱗翔底;水面風靜,微泛漣漪,確實是待客品茗、賞荷尋景的好地方。 ![]() 澄漪亭留下郭沫若1965年賞游清暉園寫下的詩句。 ![]() “彈指經過廿五年 ,人來重到鳳凰園 。薔薇馥郁紅逾火,芒果蘢蔥碧入天。千頃魚塘千頃蔗,萬家桑土萬家弦。緣何篁竹猶垂淚?為喜乾坤已轉旋”。 ![]() 澄漪亭由連廊與碧溪草堂連接。 ![]() 碧溪草堂。這是園內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846 年,是一座水磨青磚臨水平房。早先應是龍氏供母之處,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 ![]() “碧溪草堂”綠底黑字的招牌,朱紅色門框,正門為圓洞形,學名叫“圓光罩”,門框鏤成兩束交疊翠竹狀,莊重又不失活力,給人郁郁蔥蔥之感。兩側玻璃屏門的裙板上,用隸書、篆書和鳥蟲書體鐫刻有四十八個形態各異的“壽”字, 稱為“百壽圖”。 ![]() 通常“百壽圖”都是百字構成,而龍家子弟所作此“百壽圖”只有九十六個“壽”字。九就是久,六就是祿,福祿長久,大吉大利。還有四個壽是藏起來了,藏壽是為了長壽。左右兩扇門各藏一個大壽,一個藏在你身上,一個藏在我身上。很神奇的是,根據文獻記載,順德龍姓族人多長壽,從清暉園走出的飛虎大隊員龍啟明也享年九十四歲。 ![]()
![]() 草堂檻窗下嵌著一幅題為"輕煙挹露"的百年陰紋磚雕,刻有幽篁叢竹。磚雕題跋:“未出土時先引節,凌云到處也無心",表明筑園者志向心跡。 ![]() 明間內部。 ![]() 六角亭與碧溪草堂之間以池廊相接,池廊多半是當年龍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動之處。 ![]() 亭邊設有"美人靠"。亭柱楹聯書的是:“跨水架楹黃籬院落, 拾香開鏡燕子池塘”。 ![]() 繞過六角亭通過水池。見邊上有一“芳渚臨流”刻石。 ![]() 眼前是一棟二層小樓,名叫小姐樓,也叫船廳。這棟建筑不僅是清暉園中的制高點,也將水庭和平庭兩部分鏈接起來。 ![]() 船廳是清暉園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它并沒有船的外形,是仿照當年珠江上的“紫洞艇”的船樓部分而建造的,故名船廳。歷史上的“紫洞艇”是明末清初南海縣紫洞鄉人麥耀千在廣州做官時,為方便出入特意請人造的。每逢過節或假日,麥耀千就乘坐這艘船往來廣州、紫洞之間,由于這種船在本地前所未有,人們經常在沿岸爭相觀看,這條船就被稱為“紫洞艇”后來,廣州的富貴人家相繼仿造,這種船也逐漸演變成一種有錢人家的高級水上酒舫。船上生活設施齊全,有廚房、客廳,并配有歌伎。每逢節假日,這個大官就乘坐這艘船往來廣州、南莊之間。“紫洞艇”當時相當有名。它艇體威風,嵌有雕花玻璃,非常豪華,附近城鄉很多人特意去到南莊,在岸邊觀看這艘船。 一層室內擺設書畫、蘿扇、瓷瓶等展品。 ![]() 小姐樓二層有寬大的觀景平臺。房間沒開放,透過窗戶看看里面,好像是一張床。 ![]() 整個建筑猶如一艘大客船,走道是“船舷”,房屋如“船艙”,欄桿則以水波紋為飾。 ![]() 船廳前頭有一枝沙柳,象一根粗壯的竹籬。 ![]() 旁邊一條紫藤,仿佛船纜把船盤系在竹籬上。 ![]() 船廳外的“花徑”門。 ![]() “花徑”門旁有方池。 ![]() 船廳與惜陰書屋的連廊。 ![]() 連廊匾額:“綠云深處”。匾額為乾隆皇帝十一子、書法名家成親王所書。 ![]() 到惜陰書屋。 ![]() 精美的木雕門窗。 ![]() 八仙圖案。 ![]() 室內擺設。 ![]() 真硯齋。 ![]() 右側房間是展覽。 ![]()
![]() 左側房間墻上正中掛著孔圣人的畫像,寫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擺著桌椅板凳,看上去就像古時的私塾。 ![]() 書房。 ![]() 門前的龍宅古井是庭園建筑的中心。 ![]() 正門面對的則是濃陰蔽日的園子,園中有高大的古木和六角形水池。 右側庭院中用各種花池,花臺鑲嵌的林下空間。 ![]() 花壇樹池中或孤植嶺南佳木,或置石栽樹,配以花草,或以池養魚。 ![]() 花□(打不出來)亭,所以,簡稱:“花亭”。 ![]() 為了使亭內仰視平面與四角攢尖灰塑瓦頂風格一致,而采用不露望磚木椽者,覆以板紙,被稱為“仰塵”、“頂格”的做法。楹聯:“蘿月彈琴松風握塵 ,蕉窗讀畫竹徑談詩”。 ![]() 題詞 ![]() 亭邊是用廣東英德的英石堆成的假山。此石山為“三獅戲球圖”,一只大獅為構圖中心,形體高峻,作挺胸昂首狀,氣概豪雄,兩只小獅偎其旁,前撲后爬,憨態可掬。整個造型惟妙惟肖,逼真傳神。 ![]() 船廳北側另辟一院落,名為“竹苑”。竹苑地幅狹長,卻廣植修篁。竹影婆娑應風入,蟬嗚短長景更幽;巷院盡處,玲瓏壁山迥峰卷云,袖珍眼泉甘冽清甜。 圓洞門。匾額:“竹苑”。楹聯:“風過有聲留竹韻,月明無處不花香”。 ![]()
![]() 過洞門回望,門上方塑有“紫苑”二字,兩旁裝飾著灰塑綠色芭蕉葉,葉上又有一副對聯:“時泛花香溢,日高葉影重。”竹苑地鋪麻石板,潔凈平整。 ![]() 庭院的前半段右實左虛:實的是歸寄廬的側墻,虛的是連接西北景區的一塊空闊地和游廊。麻石地兩旁種植叢叢翠竹,左邊日光照射過來,竹影便在左邊的青磚墻上搖晃生姿。 ![]() 往前走數步,原本空曠的左邊出現房舍,空間變實了,右邊側出現一堵石山,匾額:“斗洞”。石山再靠右是連接歸寄廬與小蓬瀛的短廊,石孔和廊柱多少露出一些空疏來,又變實為虛了。 ![]() 從“竹苑”潛過“斗洞",即來到由“歸寄廬”、“小蓬瀛”與木樓組成的另一院落。"歸寄廬"與“小蓬瀛”直廊相接,右側“歸寄廬"牌匾是均安上村(李小龍祖居)咸豐探花李文田所書。 ![]() 室內擺設 ![]() 左側小蓬瀛。清朝宋湘所寫匾額“小蓬瀛”。 ![]() 室內擺設。 ![]() 小木樓坐落在小蓬瀛旁邊,是一座兩層的仿古磚木結構樓房,裝修精致華麗,古色古香,鑲嵌著圖案華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戶。樓上曾用作主人的臥室。 ![]() 木樓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浮雕, 仙桃樹枝繁葉茂結著一百多個仙桃,樹下蓬島石山,芝蘭飄逸,名為“百壽桃",是一件藝術珍品。據說只99個。99切合了長長久久之意,因此,“蟠桃樹上有九十九只仙桃”的說法極得人心,并長久流傳下來。 ![]() 筆生花館,位于竹苑后半部分,是唯一以正面向著這個狹長庭院的房舍。廳堂前邊柱梁間用大型通花雕掛落作裝飾。 ![]() 室內擺設。 ![]() 西窗上有彩繪灰塑“蘇武牧羊圖”。整座建筑古樸淡雅,這是園主家族某一房人家作走親戚之用的居室。 ![]() 至此,舊園區參觀完畢。 新園區集云小筑與舊園區筆生花館相鄰。 ![]() 這個集云小筑雖然就是二間小屋,可這磚雕卻是小有情調。題一聯“幽蘭貳室,修竹萬山”,額板和聯板皆用泥塑,額為葡萄葉果,聯為水仙花籃;額板綠,聯板紅,妙不可言。 ![]() 集云小筑旁邊的假山 ![]() 留芬閣的園門,面向西側,上書”留芬“二字,旁掛一幅對聯:”玉樹留芬春暉永駐,芳園涉趣清韻徐來“。 ![]() 留芬閣是園內最高的建筑物,閣分三層。據說當年園主狀元黃士俊于明代歷任禮部、戶部尚書。后明覆滅,黃士俊將舊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燒毀,蟄居樓上,不下地面,以示盡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 ![]() 楹聯:“紅情綠意花之態,黃卷青燈學者家”。 ![]() 從室內看外面。 ![]() 留芬閣所用玻璃材質是從廣州西關等地“淘”來的滿州窗,用色鮮亮,造型萬千,頗為耐看。廣式滿洲窗是嶺南古建筑的特色,是由駐粵滿洲八旗兵從北方帶來的傳統窗式,既繼承了滿洲窗大面積開窗的特色,又大量使用玻璃材料進行工藝改良。窗扇玻璃常見的顏色有青藍色、綠色、黃色、紅色、銀白色、紫色、藍綠色和銀白色等,因為冷色比暖色在視覺上更有效地降低室外事物的明度,更適用于嶺南地區。同時,借助陽光的照射,滿洲窗會折射出多彩的光色效果,豐富和改善屋內的環境。 ![]() 室內。 ![]() 首層窗上鑲有至今僅存于世的六塊清代“六仙圖”余下的藍片蝕刻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 ![]() 光影。 ![]() 留芬閣后院,有一座以風化石(火山爆發后形成石塊)所造的吸水石山,石山的疊法取自古山水畫之“披麻皺”,以適合吸水石的機理特性,石頭長時間吸水后,容易長出青苔,整座石山都變綠,故有“綠云”的別稱。 ![]() 紅蕖書屋景區有水池景和假山景二佳處,假山用珊瑚構成,內為洞,設坐幾,為避暑之地;整座假山被雜草灌木覆蓋,極其自然。池區有池邊方亭和六角亭,方亭邊有英石假山,六角亭名為一勺亭,表一勺見海之意。亭子由六根亭柱合圍而成,兩側有聯曰:“月含清露濕,花出白云明”。 ![]() 池岸用英石砌成,有石筍和石磯立于水中,一副海岸風光。 ![]() 紅蕖書屋(狀元堂)位于全園的正北部,是一座晶瑩通透的玻璃屋因為通透光亮,宜于讀書寫畫,所以以“書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蓮花的別稱,象征品格高潔。這個書屋的特色在于不砌磚墻,廊柱間全用隔扇組成,四周鑲嵌彩色玻璃,裝飾成滿洲窗風格,剔透明亮,用色鮮亮,予人清新脫俗之感,是突破中國傳統園林色澤風格的杰作。這些玻璃上或繪有寶鼎、花瓶、水果等靜物圖案,或勾勒出竹石蘭碟、小橋流水、喜鵲登梅等景觀,獨樹一幟的裝飾,堪稱突破中國傳統園林色澤風格的杰作。 ![]() 清末杭州大書法家梁同書題寫匾額:“狀元堂”。楹聯:“”。金漆木雕雕刻精細漂亮,室內琉璃窗各具特色,是園內建筑物的主要建筑物之一。 ![]() 狀元黃士俊 ![]() 室內擺設讓游客在散發著濃郁書卷氣息的天地中,得以領略順德深厚的文化底蘊。 ![]() 狀元堂背面 ![]() 船廳與狀元堂之間布滿了荷塘、連廊及假山,這種布局應該是借用了江南園林的特點風格。 ![]() 在面向狀元堂的大門上,有“沐英”二字,旁邊還有一副對聯:“柳影綠圍三畝宅,藕花紅瘦半塘秋”。這副對聯是借用南京莫愁湖的,只是將“湖”改為“塘”了。 ![]() 在沐英澗入門處上方,嵌有八片“金片”,片上的雕刻作品為清乾隆年間的“羊城八景”,分別是“白云晚望、大通煙雨、蒲澗濂泉、波羅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歸、石門反照”。是目前僅存于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玻璃制品,被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 ![]() 清暉園內裝飾門窗的彩繪玻璃都是清代名貴的套色雕刻玻璃,這些玻璃從國外進口,由工匠運用我國古代獨有的蝕刻、車磨手繪等工藝制成。在套色雕刻玻璃中以金片為極品,藍片、紅片次之。 ![]() 門窗上的玻璃也都大膽設色,采用深紅、土黃、翠綠、草綠、湖藍、淡青等不同色彩搭配,同時配以精美圖案和詩文書法,使原本普通的門窗顯得美輪美奐、光彩奪目。 ![]() 沐英澗是連接紅蕖書屋的一座精致廊橋,坐在廊橋的美人靠上,望著池水中游動的錦鯉魚,你會感到一絲滿足。 ![]() 過橋后,有一小屋。 ![]() 雀替。 ![]() 楹聯:“粵首清暉殿閣樓臺擁釣磯,古木嘉花隨處植繁華昔日逐塵飛”。 ![]() 左廂房 ![]() 右廂房 ![]() 從沐英澗這邊的門口出去,也就是門樓的后面,是按中國古典園林“欲揚先抑”的手法設置了“暗八仙堂”。 ![]() 入門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風作用語的藍色陶瓷制品。這套清代石灣陶瓷《八仙法器圖》由9塊40厘米見方的通花藍釉瓷拼合而成,是清暉園園內為數不多珍貴文物遺存。藍釉瓷本身冰涼透潤的質地,有一種空靈飄逸的感覺,八樣法器分為三層,最上一層三樣法器分別為上仙呂洞賓的劍、漢鐘離的芭蕉扇、何仙姑的蓮花;第二層的法器只有兩樣,分別是中仙鐵拐李的葫蘆和曹國舅的拍板;第三層便是下仙韓湘子的玉簫、張果老的魚鼓和藍采和的花藍。 ![]() 沐英澗通往鳳來峰的連廊。 ![]() 置于池水中央的八表來香亭,也稱“玲瓏榭”。 ![]() 匾額:“八表來香”。 ![]() 八角形的建筑構造、四面皆窗的設計,讓其整體通透、八面玲瓏。 ![]() 其立面皆窗,大部分鑲以透明的無色玻璃,整體通透,名符其實,八面玲瓏。 ![]() 亭內四根立柱上掛有兩副抱柱聯,其一為:“倚綠浣輕紅滿眼花光亂,吟香招小鳳如冰荔子肥”。 其二為:“采桂點秋糕小趨桐間月,尋梅來冷徑清憩石邊松”。 玲瓏榭的四周分別有“春、夏、秋、冬”四座石山。其中座落在西面的是“秋石”,它是用黃石所造,旁邊種有楓樹、烏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氣息。 座落在北面背陰之地的是“冬石”,石料取自江蘇湖洲的太湖石,石面泛白,有雪景之意,構圖選用元代袁江的“富貴玲瓏石”,作一屏風狀。 ![]() 東南面置于晨光可照之處的是“春石”以英德石所造,配以松皮石造成的石筍,周圍再種上竹樹和灌木,突出奏纖弱和清秀的感覺。 ![]() “春石”后面是“夏石”,也是本園的主峰——鳳來峰,是用前面所說的貢品山東花石崗石砌成的山峰。 盡頭院墻兩邊都有一個半月形小亭,且兩亭相通,曰半月亭。實際上是個園門,做成半月亭式,亭角上還有精致的鎏金木雕裝飾。 ![]() 開在波形花圍墻上的花窗,既增加了院墻的美感,又給院子里增添了許多畫框,這種亦框亦景、隔框借景,是清暉園的一大看點,景自框中來,又到框中去,讓不同空間的景色互相襯映,豐富了景致的立體感和縱深度。 ![]() 這個花瓶狀的門,上面寫著”鳳來“二字,很有詩意。旁邊一幅對聯:”寫個文書映竹月,山行之字曲通花“,但傳統的上聯應該是:”月寫個文書映竹“,不知是安裝時放錯位置,還是有意為之。 ![]() 借“鳳城”取名,曰“鳳來峰”。 ![]() 峰高12.8米,以宋代列為貢品的山東花崗石二千多噸筑就,是省內最大的花崗石山。造型夸張,氣勢雄偉。石山上有小徑,山上藤蔓交織。 ![]() 山間斜徑縈紆,亭臺峭然于峰。 ![]() 觀瀑亭。 ![]() 整個園區一覽無余。 ![]()
![]() ![]() 鳳來峰的背面,有瀑布從山上落下。 ![]() 瀑布 ![]() 鳳來峰下的水池處有“汀步”踏石和拱橋,通往“讀云軒”。 ![]() 我們來到讀云軒。讀云軒的入口匾額:“讀云”,楹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 讀云軒是典型的清代嶺南豪宅的客廳,體現了當時龍家豪宅的氣派。瓦面構造層層疊疊,融合了中國亭臺樓閣明標暗拱的特點,每逢下雨時節,雨打瓦面,雨聲清脆,恍如奏樂。讀云軒分前廳、中廳、后廳三部分,各以廊廡相連。 楹聯:“萬磊起云巒,拜隨米老;六根無我相,法證生公”。 ![]() 各以廊廡相連。 ![]() 有各種形式的門洞。 ![]() 有門必有聯。 ![]() ![]() ![]() 后面是園中三寶之一的“灰塑彩色金魚圖”。文物作品的題為《白木棉九如圖》的灰塑,畫面上九尾大金魚活靈活現,左上角數雜白木棉含苞待放。楹聯:“魚躍清波徹,鶯啼眾綠深”。 ![]() 漏窗。 ![]() 荷花池。 ![]() 韞玉堂。 ![]() 中間的小偏廳。 ![]() 左廂房。 ![]() 右廂房。 ![]() 我游覽過的廣東三大名園中,數清暉園最古樸清雅,灰墻黛瓦,幽深清空,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筑、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洲水鄉特色于一體,是嶺南園林的杰出代表。清暉園內碧水、綠樹、漏窗、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園中處處景致都別具匠心,一步一景,移步換景,頗有蘇州園林的韻致,讓你無法忽略它穿透歲月長河帶給你別樣的美,那是一種與天地自然融合的美,讓你不忍離去。 出園的第一件事是品嘗順德有名的雙皮奶。 ![]()
![]()
![]() 名不虛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