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最大的無奈,莫過于早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 沒有了父母,那我們這一生,就只剩下歸途了;沒有了孩子,那我們就空虛了;而沒有了伴侶,那我們的余生,就只剩下孤寂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中晚年的時候,有兒女在旁,有伴侶陪伴,反正簡簡單單地過點小日子,也算是一種溫暖和幸福了。 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越是簡簡單單的小日子,就越是難以實現。因為老天,不會讓人如此順心如意,而只會讓人“一波三折”,甚至遇到阻礙。 想起這么一句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如果老伴提前一步離開了,就只剩下我們自己了,就說明我們的生活質量將不斷地往下跌。 夫妻,本就是一個整體,少了任意一個,另一個都不會好過。因為所有的事兒,都“孤掌難鳴”。人走了,那我們的問題就來了。 人過六十,如果老伴先走了,被兒女嫌棄,只剩下自己,那我們要主動做好這三件事。 02 人過六十,要學會跟兒女“妥協”。 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一場博弈。父母兩個人都在,相信孩子不會有什么不好的心思。父母雙全,本就是家庭最大的平衡。 可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兒女對父母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 曾經見到過很多的老人,在老伴離開后,孤零零地生活,孩子也不管,其他的親人也不問,反正越活越卑微。 有的孩子覺得,我跟母親很好,但母親走了,只剩下父親,那就沒必要對他那么好了。而有些孩子反過來,跟父親關系很好,但父親走了,就對母親不太上心了。 面對如此狀況,我們該怎么辦呢?最好的做法,并非是跟兒女對著干,而是要旁敲側擊,進而謀求“妥協”及“平衡”的最好結果。 很多人會說,父母為什么要對孩子“妥協”呢,為什么非要向孩子“低頭”呢?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會因為“血緣”而發生改變。所以說,適當妥協,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心意,從而緩解親子之間的矛盾,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03 人過六十,要懂得用“錢”來制衡。 上文談到了“妥協”,其實還要搭配一樣東西,那就是“錢”。 如果我們有錢,但我們不懂得妥協,一旦我們不能自理,再有錢也沒有用,所以兒女是不能夠得罪的。 反之,我們采取另一個策略,主動給兒女拋“橄欖枝”,而且還有錢財在手。這個時候,兒女對我們的態度,就不會太差。 哪怕以后我們不能自理了,需要兒女來照顧了,那兒女也會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 其實,態度變得妥協,手里還有錢財,就是“軟硬兼施”的策略組合。既讓兒女的內心感覺到舒服,也讓兒女有所顧忌,這一來一往,“局勢”就平衡下來了。 當然,這錢財,就是我們的底氣,也是我們制衡兒女的主要手段。所謂“湯無鹽不如水,人無錢不如鬼”。這個道理,不論對誰都適用。 有錢沒錢,將決定了我們的后半生,到底過得夠不夠自信。 04 人過六十,要懂得“修身養性”。 一般來說,如果老伴走了,那我們就會面臨兩種結果,要么是心態逐漸封閉,要么是情緒逐漸低落。這,都會讓人之身體越來越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其實我們要“修身養性”。 修身,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保持該有的健康。而養性,則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最好能夠看破生死。 人,只要看破了生死,那他的心態和身體就不會差到哪里去。反之,如果他看不破生死,那他所遇到的問題,就只會越來越多。 楊絳先生曾經說:“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爾薄涼,內心也要繁花似錦,淺淺喜,靜靜愛,深深懂得,淡淡釋懷,望遠處的是風景,看近處的才是人生。” 有很多事兒,終究需要我們去“釋懷”,因為這是你我的必然經歷。有很多問題,終究需要我們去看破。看不破,那我們的心就會糾結。 所以說,好好地鍛煉身體,培養良好的心態,那才是我們后半生的大吉。 05 寫到最后 人到六十,最好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跟老伴過點“平淡”的小日子。一起攜手到老,那是人此生最大的福氣。 可如果我們實在沒有這個福氣,那我們就只能采取其他的生活方式了。而任何的生活方式,都要以“保全自己”為基礎。 就拿兒女來說,別過分相信人性,也不要過分期待感情。與其相信,與其期待,不如做好“平衡”,讓自己不至于在博弈中落于下風。 其他的事兒,順其自然就好。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