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作為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在我們的心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養育了沿岸生活的人,還用自己攜帶的泥沙在下游制造“沖積平原”,創造出了更多適宜種植的肥沃土地。 ![]() 黃河 但黃河的存在也有兩面性,由于泥沙和下游河床坡度的變化,使得黃河在部分地區已經變成了“懸河”,高出地面10米,威脅著附近生活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那么,為什么國家不清理河底的泥沙呢? 黃河已成“懸河”懸河主要指的是水面高于兩岸地面而靠著堤壩約束的水流和河流或者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區。 懸河是河流在特定區域和情況下演化的產物,其位置一般在河流的下游且流域面積比較小。
![]() 黃河的流域劃分 目前,位于鄭州桃花峪之下的黃河下游河段,懸河十分的常見。 其河床一般高于背河河面3到5米,比較嚴重的地區局部能高出10米。而這個“最典型的懸河”地帶就位于河南省開封市附近,距離開封市非常近。整個懸河的河面寬度在8000米左右,并且每年都在保持10厘米的增高速度。 ![]() 懸河景觀 那么,為什么會在此處形成如此壯觀典型的懸河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懸河與正常河流的對比 首先就是黃河本身豐富的泥沙資源。 黃河一直都有著“一石而六斗泥”的特征,其每年的平均輸沙量高達16億噸。所以在有了淤積的原材料之后,黃河下游的河床淤積情況就越來越嚴重。 其次就是特殊的地質構造。 桃花峪地區受到了太行山深斷裂抬升的影響,使得其桃花峪以下的流域位于黃河沖積扇的脊部,河道縱比降平均為0.12%,屬于淤積性河道。 ![]() 太行山 最后就是人們修筑堤壩的行為。 這種行為從當前的收益來看確實保護了家園,可是從長遠來看卻并不明智。因為專家認為,如果沒有從明代晚期開始“固定河床,束水攻沙”的措施,那么黃河會在自然發展之下變成網狀或者爪狀的水系。 因此,修筑堤壩的行為雖然一時控制住了河道淤積會帶來的災難,卻無法將其根除,甚至是為河床的抬升創造了條件。 所以,當人們談到如今黃河地段“地上懸河”的形成時,都會表示這其中不僅有自然原因還有人為的原因。 ![]() 修筑堤壩 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黃河下游的懸河發育得越來越好,為兩岸人們的生活和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因為首先,懸河的沖擊動能是非常強的,所以當汛期來臨時,很可能發生潰壩的事件,一旦發生,附近的村莊、城市都得遭殃,受災面積會非常大。
![]() 潰壩后造成的水患 其次懸河的存在,還會導致下游出現斷流現象,讓下游的生態和居民生活都受到影響。 從相關數據來看,從1972年開始,黃河下游就頻繁出現斷流的現象,在1997年時更是創下了最長的斷流記錄,高達226天。并且從數據的變化來看,黃河斷流發生的頻率與河床抬高有正相關的關系。 ![]() 斷流情況統計 最后由于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使得懸河當中的水流一直處于小流量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橫河、斜河等河災。 綜上所述,黃河的懸河地段簡直就是人們的心頭大患。那么既然這樣,國家為什么不針對河底的泥沙采取清理疏通的措施呢? 清理泥沙治標不治本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泥沙是懸河形成的基礎,所以按照慣性思維來看,直接將河底泥沙清理確實能遏制懸河的發育。但是從長遠來看,泥沙的清理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存在治標不治本的情況。 ![]() 正在清理泥沙的人們 要知道,黃河每年都會輸送泥沙,總不能守著這部分一直清理下去吧? 而且咱們前文中提到的10米高的懸河只是一個典型區域,并不是說只有這里出現了懸河。目前下游地區有不少懸河分布,根據高度差異,人們將其分為了一級懸河和二級懸河。
![]() 二級懸河已經存在 所以想依靠清理泥沙來整治懸河問題,不僅每年都要重復這種工作,還無法顧及到所有的“懸河”。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真的進行治理,最后的收益也不如前期的投入。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專家們提出了不少治理的方案。 “懸河”的治理方案咱們在前文中提到了古時候人們對黃河的治理,雖然當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越到后期反而加重了隱患。所以我國在上世紀進行實地勘察之后,就采用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法。 ![]() 黃河治理備受關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許多專家建議依舊沿用河堤賽高的方案,他們認為應該將黃河下游的已有堤防再加高6米左右,使得大堤預防洪水的級別進一步提升。 但這種方案最顯著的缺點就是,并不能完全整治地上懸河,還會給其提供發育的條件。因此,河堤賽高完成之后看起來是“歲月靜好”,實際上卻是艱險叢生。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者提出應該用人工的方式幫助河流進行改道。 ![]() 黃河曾多次改道 由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地勢都比較平坦,所以在將河流改道之后,就能夠讓泥沙淤積的地方有所改變。這樣,不僅能夠繼續利用黃河的水資源,創造出新的“肥沃土地”,還能扼制懸河的不斷發育。 最后就是幫助目前的河道延壽的方案。不論是這個不分地域堤壩還是地基,都要進行重點加固。并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河道的功能進一步開發。 ![]() 從堤壩中奔涌而出的黃河 綜上所述,感覺各個方案都有自己的優點,但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目前針對懸河的治理,從表面的即時效益來看,很難做到兼顧。所以為了避免懸河發育得越來越離譜,未來從10米長到20米甚至更高,我們應該從泥沙來源的角度出發,這才是根治的方法。 ![]() 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水 改善水土流失是根本黃河之所以每年能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下,主要是因為它在中上游流經了黃土高原地區。 該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本來就十分嚴重,在長期無人治理的情況下,態勢變得愈加惡劣。所以黃河在流經此地的時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泥漿攪拌機,讓原本清澈的河水變得愈加渾濁。
![]()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 可見,想根本解決泥沙不斷給下游懸河補充資源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從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入手,在這里種植樹木,減輕河水對土壤的侵蝕。 但這種治理相較于簡單粗暴的建壩而言,確實見效比較慢,且周期相對會更長。不過,哪怕周期長我們也要做,咱們不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 種植植物改善水土流失是根本 |
|
來自: 新用戶2830kzGu > 《中國政治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