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教我用一味白芥子,消掉了西醫大夫的脂肪瘤后,我明白不是中醫不能治病了,而是沒有人治病了。 每年公司都要派人去鄉下義診,去年被抽中的人就是我,其實很多人都不愿意的去的,我也不例外,不過也正是這次義診,讓我學了一門新技能。 當時我正在給村民們量血壓,其中一個村民擼起袖子的時候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包塊,大的有雞蛋那么大,小的也有鴿子蛋大。 以我多年的經驗這明顯就是脂肪瘤,但是以我的了解這種病中醫治療時間都是比較長的,村民知道我是中醫他又不想做手術讓我給他開副方子。 我告訴他時間可能會有點長,沒想到旁邊的一位大爺聽到之后說,那是因為你沒有用對藥,隨后給我開的方子里加了一味白芥子而且量特別大。 我說:你這也沒有改變多少啊? 他說:試試看,我這個辦法可能會比你的好。 我還沒有說話,村民已經拿走了方子:柴胡,陳皮,半夏,茯苓,青皮,梔子,白芥子,橘絡,甘草。 結果呢十多天之后,再見村民時他脂肪瘤已經變的軟了很多,小一點已經變癟了,等我們兩個月義診完的時候他的脂肪瘤已經完全沒有了。 后來回來后我給不少患者都用這個方子的加減,效果都很好,尤其是我們醫院的一位主刀大夫,執掌手術刀多年但是脂肪瘤是起了又起,他都沒有辦法了。 于是我也給他開了這個方子,結果消下去之后就沒有再長了,離現在已經有小一年了一切如常,他時常也感嘆中醫的厲害。 脂肪瘤在中醫上來說無非就是一團血瘀或者一團痰濕,而就這兩位患者而言都是以痰濕為重無疑了。 首先他們舌質胖淡,舌苔薄黃而膩,脈象沉弦而滑。坐下的時候,都表現的十分疲倦,連說話都悄聲悄語,沒有力氣。 這明顯的看來就是脾虛而痰濕過盛的情況,而像我們醫院的那個大夫光手術都做了好多次了,因此肝郁的情況也是難免的。 肝郁,則氣滯不行。氣不行,則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則聚生痰濁。同時,肝郁克脾土,令脾運化不及。運化失常,也會讓津液聚而成痰。 痰濁這個東西,可以發作于全身各處。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中醫所謂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謂的脂肪瘤。 所以對應的辦法就是給他疏肝理氣同時化痰調氣機。這里的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這是二陳湯。這是中藥化痰的經典代表; 半夏燥濕化痰,陳皮行氣除濕,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這是化痰; 柴胡、青皮進一步疏理肝氣,用梔子清熱,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熱。再用白芥子、橘絡豁痰散結,全方可謂標本兼治。 尤其是白芥子這味藥,它可以將藏在身體各處的痰核搜刮出來,再用橘絡散結兼疏通經絡,這樣一來頑痰得化,瘤子自然也就沒有了。 白芥子在《本草備要》中記載:宣,利氣豁痰。辛溫入肺。通行經絡,溫中開胃,發汗散寒,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丹溪曰: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達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 《本草蒙筌》載:味辛,氣溫。無毒。善卻疰氣,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瘧蒸成辟塊,須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達。 可見白芥子的化痰之力之強,所以大劑量的白芥子是治脂肪瘤所必須的。 越學中醫越發現中醫發展越來越不如從前,這是中醫變了嗎?在我看來,并不是,而是中醫人變了,中醫的執劍人變了。 再厲害的醫學也要人來傳承,當人心變了時候,中醫自然也就變了,像我們醫院很多逝去老大夫,位置根本沒有人補的上來。 社會上找不到,醫學院畢業的不懂藥性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難以重用,有資格證的很多人都不會治病,可是會治病的老頭沒有資格證,中醫傳承無人,這樣的中醫不沒落都難。 ![]() ![]() |
|
來自: 勇無止境879 > 《中醫(已轉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