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格不再遙遠?雖然彼得的“賽博格”改造獨一無二也驚世駭俗,但實際上,如今,“賽博格”離我們也并沒有想像中這么遙遠。畢竟,從賽博格的定義來看,任何嵌合人體與無機體的自循環系統都是賽博格。基于此,當前,更加普遍的、也被實際應用的賽博格——即便是局部的,就至少包括“外骨骼”、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等。尤其是外骨骼,作為一種可穿戴的機械裝置,外骨骼能夠輔助人體四肢運動,就像鋼鐵俠的戰甲一樣,提供超人的力量。機械外骨骼的運作多基于對肌肉神經電信號(EMG)的拾取:人在運動的過程中,由腦部發出指令,通過軀干神經向相應部位的肌肉發出信號,機械外骨骼可以通過附著于皮膚的表面肌電傳感器檢測相應信號,并通過“外骨骼”協同使用者完成動作。不過,目前的外骨骼還普遍面臨能耗問題,大多數的外骨骼維持“超人能力”的時間只有短短的 1-2 個小時,這一缺陷使得外骨骼如今只能在醫療康復、勞工支持等有限領域進行商用,距離廣泛增強人體還遙遙無期。而人工耳蝸則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將聲音轉換為電刺激,由體內植入的電極刺激聽覺神經,從而使患者“聽到”聲音,人工耳蝸的設計使得人體與機械裝置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協同運轉的系統。當然,更遙遠的賽博格,則是近年來也非常熱門的腦機接口。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于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采集并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并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如今,腦機接口也進入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邁進階段。2006年,布朗大學研究團隊完成首個大腦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設備植入手術,能夠用來控制鼠標。2012年,腦機接口設備已能夠勝任更復雜和廣泛的操作,得以讓癱瘓病人對機械臂進行操控,自己喝水、吃飯、打字與人交流。2014年巴西世界杯開幕式,高位截癱青年Juliano Pinto在腦機接口與人工外骨骼技術的幫助下開出一球;2016年,Nathan Copeland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和美國總統奧巴馬握手。2017年,BrainGate 團隊實現了通過植入式腦機接口控制植入式功能性電刺激裝置,相當于在原本神經回路的斷口處利用外接計算機進行修復連接,使得脊髓損傷病人可以通過大腦活動控制自己的手臂,自主進行一些日常活動。同年,馬斯克成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更為腦機接口的發展添了一把火。2019年,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團隊就發布了其首款產品,即“腦后插管”新技術——通過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過USB-C 接口直接讀取大腦信號,并可以用 iPhone 控制。2020年,馬斯克又在發布會上展示了關于腦機接口的新成果,其中包括簡化后硬幣大小的Neuralink植入物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Neuralink 推出的新設備被命名為the Link v 0.9 版,較之初代的設備,植入步驟并沒有相差很大,但升級版的腦機接口尺寸更小,性能更好,和 Apple Watch 等智能手表一樣能夠待機一整天,在睡覺的時候無線充電。目前,NeuraLink 正在積極尋求 FDA 批準其進行人體實驗,但不論是“外骨骼”、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等,還是腦機接口,賽博格都已經離我們不再遙遙無期——賽博格正在從科幻的想像落地現實的應用,大大小小的突破正在勾勒一個可被預見的人機混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