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爾快進著看《以家人之名》。本來挺好的一部劇就是談戀愛的橋段讓我吧有些接受不能。 但關于齊明月那些片段我都看得很認真。 她從小一直考第二,但媽媽一直否定她,她自己想要做記者但她媽媽一直說讓她做律師。她媽媽讓她選衣服,她選了黑色她媽媽說太老氣,她選了白色她媽媽說不耐臟,她選了粉紅色她媽媽又說她太小孩子氣。最后她就讓她媽媽選了。 也因此她十分壓抑,她表面上很乖但比任何人都要叛逆,她喝酒,甚至高考為了叛逆不做律師少填一張答題卡。 她無數次想要和她媽媽抗爭但每次最終都放棄了。 甚至于買房這么大事她媽媽都直接做決定了可是她只能只是選擇不給戶口頁。 直到全部被她媽媽知道,她爸爸也因為她媽媽這么大的決定沒有商量而選擇離婚。 她媽媽憤怒的想要打她最終卻還是沒有打下去卻打了自己一巴掌。 她和她爸爸說的時候終于說出來”這些年她媽媽一步一步自己控制欲越來越強是因為她爸爸一直以逃避的方式面對,不想吵或者怎么樣,每次她和她媽媽有爭吵的時候她爸爸總是先站在她媽媽那里說她然后偷偷的給她200塊錢,說要家和萬事興“ 她自己也一樣,所有的叛逆都用在了錯誤的地方,明明有夢想卻沒有去追求。只是一直在賭氣逃避。 最后她媽媽說你們都討厭我。齊明月說我不是討厭你,我只是要去追求我的夢想。 再后來她越來越有主見,決定了自己的路,點菜也會有自己的想法。 她此前被莊北表白,但反應特別夸張的拒絕,搞得大家都很難堪。 她也去道歉她說“我之所以反應那么大是因為我自己都討厭我自己,別人喜歡我我就特別害怕,一見鐘情太可怕了,意味著在別人眼里我是特別好的存在,可是我怕你一接近我就知道我懦弱,膽小,猶豫。” “莊北說你現在接受了自己” “不是,我只是想尖尖他哥說人長大是一瞬間的事情,我爸爸要離婚的那刻我就知道我要長大了,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了” 那刻我覺得開心又心酸又感動又覺得美好。 我很喜歡這種長大的瞬間。 回顧我自己。有幾個我意識到我要長大的瞬間。 小時候我住在鄉村。 那時候家里的牛是我照顧的。雖然我確實不討厭拉著它去吃草,雖然山上有山有水有花還有蚌殼可以撈,甚至還有很多野生水果可以吃。 比如野生葡萄比如野生獼猴桃還有很多我叫不出來的。 那時候我覺得整座山連綿不絕的山就是一個寶藏。 可是日復一日我就厭倦了。那時候我是不好好讀書的,我奶奶會追我兩三條街,喊我回家寫作業,后來喊不動了就有一晚既不讓我睡同時拉了電閘讓我不寫作業。 我一晚上沒睡,就那樣趁著月光寫作業。也只是得到一個教訓,要玩先得把作業寫完。 可我還是不喜歡學習。 我真正沉下心來學習,是有一日我奶奶指著那個老黃牛對我說“鄉下的人啊,假如讀書不好考不上初中,你就要看一輩子的牛” 我震驚了。那一刻我知道我要學習了。那一瞬間是長大的瞬間,想明白了為了自己學習,學習真的簡單多了。 后來我奶奶是要打著我希望我出去玩一會免得學傻了。 但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情緒還是很不好的不開心的。 我那段時間大量看悲慘小說,大團圓結局的只喜歡一本《基督山伯爵》因為基督山教會了我改變也要有耐心和希望。 其他的都是比《悲慘世界》還悲慘的小說。一邊看一邊共情,覺得哎我就是悲情女主角,整個世界都和我作對,是不幸的那一方。 會放大原生家庭的傷害。會因任何一點點事情想到他們不重視我。 會自憐自艾,會無處的想到我不想出生。反正憤怒和悲傷充斥著整個青春期。 直到很巧,我初中,剛進去因為一個誤會,我前桌那個暴躁的小姑娘掀了我的桌子。 班主任還是她表哥。 且她所在的學校有很多學生都在我們那所中學。 我所在學校本身學生就不多,我的朋友也不多。 完美了我終于陷入了,啥關系都沒有的地步。 連那幾個朋友也都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態度,盡量不和我說話。 有一個朋友很好,至少當面對我說她的難處說她相信我但是情勢所逼只能選擇平時不和我說話。 我都能理解。 但也是會傷心的。但好在我從小在大山里長大沒有人和我玩我自己也可以玩。 于是我一個人吃飯學習生活,他們要是八個卦我自己特別識趣的走開。 一個學期流言,以及別人的白眼,我都選擇了漠視。 因為剛好那時候看亦舒老太的書,她說“對傷害自己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漠視” 我還真的就這樣做了。 確實很舒服,剛開始不習慣,后來簡直不要太好。因為成績蹭蹭蹭的上升了。 于是大家就不會明著討厭我了。 再之后就慢慢有人會來請教題目,我也有空幫忙指導。 那位前桌是一位很好玩的人,我有一日在大樹下對著天空吃面包發呆的時候,她過來伸出手說“你不是我想的那種人,以前對不起了我們握手言和吧” 于是她也成了我的朋友。 但這惹怒了她最好的兩個朋友。 因為她們一直討厭我就是因為她現在她卻和我一起玩,我第一次和前桌玩的時候,我看到她們兩個人眼中的憤怒。 但我也沒有覺得如何,直到有一日,我看到她兩個朋友中的一位拿一個特別重的包,而我剛好路過,我糾結了一下,還是在旁邊輕輕說,“要不要我幫你一下”我看到她眼中的詫異,雖然她拒絕了我就大大方方的走了。 但之后她確實沒有給我翻過白眼了。 那一段時間,我學會了,聚焦于我要去的地方。中間的問題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總有一天會解決。 那個時候我學會了被人討厭但卻不影響我自己去做我該做的事情。 于是迎來了第二個長大的瞬間。 有一天,運動會,我擠不上前,于是爬到校長辦公樓的頂層,在學校最高的地方看操場。一個人。我看著那么多人的開心或者輸了跳腳或者什么。 我不知道為什么我覺得我不屬于這里。 雖然所有的同學關系都已經比起以前好太多。我也并非不喜歡,我只是意識到,我又有些厭倦了。 我想起我家廚房貼的那張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想起我在上面找我家的位置。 想到還有那么大的地方。 我想離開了。 想明白這件事,我一瞬間想明白了好多件事。 比如父母,比如原生家庭,比如我被命運摩擦,比如我不開心。 我開始意識到我只是傷心難過抱怨,卻沒有為我想要的付出真實的努力。 既然有想去的地方設法去就可以了。 于是我提出我弟弟成績不好,我們那里學校資源差,因此借由我城里舅舅的資源可以去那里借讀到時候至少可以去上我們那里最好的高中。 我全程沒有說我,但我知道她們會特別考慮我弟弟的,于是很快的,我們全家搬去了城里,很快的我也考上了高中。 而后選擇了離家特別遠的廣州。 我選擇廣州不是因為我想逃離家,而是因為我太容易感冒,只要暖和的南方才適合我活著,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真的,我在廣州幾乎沒有感冒過。身體也比以前好。 這也形成了我對原生家庭的看法。我不再覺得他們有多坑。 我只是意識到,我想要的,自己去爭取去一步一步設計得到就可以了。 父母生了自己,但幸福不是他們可以給我的。哪怕他們帶來了我的一些不幸。 但自己也是可以扭轉的。 我父母的問題不是他們人有多壞的問題,只是他們也沒有去努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但改變不了他們改變自己就可以了。 且我身上還真的可以發生,無論多差的環境我都可以慢慢弄得好看一些的時刻。 這次的長大讓我學會了主動解決面對問題,為自己負起責任同時為自己的幸福和不幸負責。 第三次長大,在于一位同桌的啟發。 如果說第二次長大讓我學會了完全獨立。但在依賴上就出了問題。 很多事情我都是獨自解決,就越來越不需要情感關系了。 因為我負面情緒可以自己寬解,正面情緒可以自己創造。我還需要啥關系。 雖然看起來我和大家相處都還不錯。 但我自己知道,一放學或者畢業就會轉眼因為我的拒絕聯系而慢慢離開彼此的世界。 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大學畢業后,有一天我的表妹對我說,她媽媽找我,我找我的舅媽,她說,是我高中班主任找我。我打給我的高中班主任他告訴我是我的一個初中同學找他要我的聯系方式。 我終于加上我的初中同學的手機號。 連上了微信。 我問“啥事”她說,她只是突然想到我了。 我驚呆了,說,7年了。 她說是呀,初中畢業后就再沒有見。我說你咋找到我的高中班主任的,她說問初中的班長,一個個找到的。 我以為她發生啥巨大的事情,她說沒有,只是這么多年,現在很難交一個可以無話不談的朋友,而那時候她每天嘰嘰喳喳的也只有我很耐心的聽著。 我說,那是因為我是你同桌,我剛轉學過去,也只有你一直找我說話,讓我體育課和你一起玩還介紹姐妹和我認識甚至幫我買資料,我一年半都不知道老師指定的教鋪書店在哪,都是你說你順便幫我買回來不用去找了。 我們又嘰嘰喳喳的聊了一宿。 后來她來廣州,我帶她吃姜撞奶,和她認認真真道歉和道謝。 我那時候初中畢業以我沒有手機為理由,一個都沒有留下聯系方式。我的理由是我不需要過多的關系。 她說她知道啊,我們越長大就越不會依賴關系解決自己的情感。但是她那天做夢,夢到自己80歲了,突然想到我,于是滿天滿地的找我最終知道我在國外,但我們都已經老到不能做飛機了,于是就再沒有見過面了“她說她突然驚醒,不知道為何就決定一定要現在找到我的聯系方式,以后想見就見。 她是我見過對任何一段感情都認真到我覺得我永遠做不到的地步。 她說她失戀的那會,什么路邊發酒瘋撲倒前男友的事情都做了,各種想要挽回的方式也都做了,但最終兩人心平氣和的決定分手。彼此祝福,她也瀟瀟灑灑的去玩去開心了。 從她找到我的那刻,我就知道我這些年對關系都沒有進到我足夠的真誠與熱情,我只是為了我不受傷,于是覺得我可以不需要。 雖然在一起的時候我會盡力去讓大家開心,但卻在離開的時候從未想過主動維系。 甚至對家人也是,我只是盡了我的責任,卻并沒有愛。 我缺的就是那份認知的熱情的去愛著生活,自己他人。 那這樣防御構成的幸福是比不上主動積極樂觀熱情構建的幸福的。 于是我對意義的思考從過往的認為一切無意義,轉而變成,那我去構建我的意義。構建我認可的價值,目的,關系。 他們可以做他們,但我也可以慢慢形成我最舒服最渴望的關系。 這一次長大,用個比喻是,前幾次的長大是多了一雙看到現實的不好以及做好應對最差的準備的眼睛,這一次長大就擁有了看到愛,希望美好的眼睛了。 重新看待我的家庭,朋友我自己。 會發現以往認為的那么多不好中還有絲絲溫情在。 我以前每年去舅媽家拜年或者其他時候遇見,就時常聽見她抱怨舅舅,那時候我很尷尬,以為他們兩個有很多嫌隙。 同時我也會聽到舅舅的吐槽。 但前年,我回家一起去大舅舅家吃飯,舅舅不在,舅媽吃一口大舅媽做的咸菜說,“嫂子,到時候裝一碗讓我帶回家吧,我家那位很喜歡吃這個” 重點是我舅舅回來了,我舅媽又開始吐槽他不要吃太多咸菜鹽太多。 我開始發現我奶奶確實一邊說著女孩沒用,但一邊又會記得我最愛吃水煮蛋,總是做水煮蛋的時候別人一個給我兩個,她說“我回家少” 那些朋友我以為大家陌生了。但我突然的出現。又會如很早之前一樣聊聊這些年。 我開始可以關心自己獎勵自己也可以關心依賴別人。也可以在他們有事的時候選擇陪伴或者選擇讓他們自己靜一靜。不會像以前只說好事不說不好的事情。 這三次長大的瞬間。 每次我都記得很清楚。 我想就像《以家人之名》的齊明月一樣,她也會記得很清晰。 有時候做咨詢。 有一些逃避了很多年的來訪者,他們開始走出第一步的時候。我會說“恭喜你,長大了一點” 有一些人一直否定自己懷疑自己,而后咨詢過程中開始說我開始喜歡上自己一點點了。 我也會有一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感覺。 長大了雖然過程是心酸的,但力量是增強的,可以忍受壞的也可以享受好的。可以獨立也可以依賴,可以一個人孤獨也可以窩在關系里孤獨。偶爾會害怕懷疑但又會堅定的往前走。 有時候還會有些孩子氣有些中二。 有時候又會像一個真正的大人一樣守護自己覺得珍貴的東西。 可以做一個好人但不會不知道如何應付壞人或者那些不好的人。 可以有夢想同時又可以腳踏實地。 可以安慰自己也可以安慰父母朋友。 還好,我現在雖然不夠我十分認可的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好的大人。 但至少還不錯。反正有時間還可以進步。 有反面例子讓我去反思自己,也有偶像讓我想要去做到他們的樣子。 我越來越發現,比起思考自己是誰,也許思考“我想要成為什么樣子的自己,我想要去哪”會讓你更清楚前路。 當然也要思考自己是誰,才可以從現實出發往前走。 人生很長,慢慢修煉,一邊剔除那些不好的存在,一邊構建自己和身邊的美好。 想起小時候,有段時間突然發現我身上有些特點和我討厭我父母的點相似的時候,我那時候特別難受“完了我要長成我討厭的樣子了” 可如今想來,那個時候更應該思考的是,那我喜歡的樣子是什么? 因此假如你處在一個你不喜歡自己的時刻,處在一個你不喜歡的環境里。也許跳出那些不喜歡跳出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思考如何去走向自己的喜歡看看。 等自己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自身能力越來越強,再回過頭來看看也許你會發現你變了,環境和他人可能也會有些許的改變。 寫完這篇我想我可能要休息一陣子在思考自己了哈哈。 |
|
來自: 新用戶6189oNbX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