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做監督陪伴實驗,剛開始針對拖延癥。 但慢慢的發現畫風開始跑偏。 因為拖延背后有情緒問題,意愿問題目標不清晰問題迷茫問題甚至情感問題壓力問題。 于是不得不,監督的作用往后延,陪伴的作用上升。 但也確實,情緒穩定習慣建立有利于行動的增加。某種程度上有一部分變成了情緒陪伴模式。共情居然是我用的最多的方式。 因此陸陸續續,這個實驗對人的幫助還是受到了參與者的認可。 目前參與的人一個月的形式有53人,最終可以清晰說出情緒上有哪些改變的其實有45人。認知層面上改變的有38人 有行為層面上改變的10人。 但參與半年為期的人數行為層面上的改變以及最終收獲就明顯提升。情緒認知行為一起改變 。 于是我大概率發現,半年或者一年對于改變來說是一個適當的周期。 但確實,有人完全沒法堅持這么久的時間。 也有人意愿上想要的,和實際可以達到的不匹配。 甚至我還發現,大多數人是不想要改變而想要人生改變。 前者改變是改變當下的行動習慣后者的改變是狀態的改變,比如成為一個自律積極向上樂觀熱情的人。 于是比起行動,他們更愿意去探討,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他們拖延,情緒不穩定以及沒有想要的事情以及沒有熱情希望背后的原因。 而背后隱秘的一個幻想是—我以為搞明白了我為何是這樣的我就可以一下子改變成為我想成為的人,意識上的改變就可以直接改變所有。 假如沒有改變一定是這個理由原因不是真正的根源。 這個幻想我也有,直到現在我不止一次的還是覺得只要我想清楚了人生意義我就可以從早到晚激情滿滿的做事還不累。 我幻想著明日就可以了。 于是今日我先刷刷劇,躺一會。 間歇性躊躇滿志,日常性拖延崩潰。 直到某個時間點,我看到一個方法。 每隔一個小時記錄一下做了什么。如實的觀察自己的一天。 然后隨后的兩天做實驗我看到了我自己的行動。 選擇了周六周日。 7點被鬧鐘叫醒,內心想著才7點我可以再睡一會只睡10分鐘。 而后8點到了,我告訴自己要起來了 掙扎的真的起來了,洗漱喝水吃早餐9點了。 9點告訴自己我要看一本書,拿起來感覺有些難 ,于是開始拖延。 什么我等一下會再看,但我有壓力我要緩解壓力一下先先看一個無腦的視頻,打開b站。 哈哈哈。 10點了,鬧鐘想起我感覺真的停不下來感覺還有時間于是繼續看 11點覺得不行要掙扎一下,于是我又打開了第一頁看下去了,看了半個小時覺得有收獲,但有些累我應該去吃午飯 午飯吃了又覺得我應該休息就這樣到了 下午1點。 又看了半個小時開始懷疑我看書有啥用。 于是思考有的沒的 到了2點,我感覺可以壓壓腿。 壓完覺得累玩會手機 到了4點。 覺得一天自己都費了,又覺得我應該做點實事,拿出了工作打算做一會。 但等確定要做我又拖延了一個小時 5點終于開干了 7點我就去看閑書去了。 哈哈哈滿足沒有腦子的快樂 到了9點。 我回過頭看一天,本子上我的吐槽掙扎行動。 發現用于我不想做,應該要做,做與不做的思考而思考不出來去看視頻這樣的情況發生于每次我開始干活之前。 結果玩也有壓力,一邊玩一邊覺得自己不應該,而活干的也是不情不愿。 而后我開始列思維清單。 只用行為記錄。 第二天。 就變成了7點,想要起床應該起床但正在做的事情是賴床 8點想要做的是快點搞完早餐洗漱實際做的是不想搞摸魚慢慢摸。 11點應該干實際上依然是不想干不想干好有壓力摸摸魚。 自己看著自己內心的吐槽又羞恥又歡樂。 但我慢慢的卻找到了方法,激發行動的方法。 去掉應該。 只問想要干什么,實際做什么。 慢慢的就變成了“我好像應該去讀書,但我不想要干活好麻煩那你可以做什么呢?我可以搞飯吃” 于是我只關注行為,讓那些拖延的自責指責都沒有時間滋生。 直接變成,呀我難受不想做事但我想看劇,看。 但詭異的是讀書時間居然多出了一個小時。 且我輕松了很多,做就做,不做就不做。 于是這段時間連運動都做起來了一點。 作為一個人生理想是做個懶人的我來說真的不容易。 大腦也可以。 這樣訓練了自己已經兩個月了。 于是我想推廣這種模式。 但過程確實痛苦。 不像之前的監督陪伴,我很溫柔的,做了就鼓勵沒做就去看看沒做的理由而后溫柔的說下次。 做監督陪伴實驗老實說鍛煉了我的耐心,一遍遍去探索研究背后的認知層面情緒層面。 因為確實情緒里的人沒法動起來。所以不得不如此。 我最開始也嘗試過只關注行動 。 然后失敗。 因為有人覺得“這就變成了匯報工作”沒有意義。 于是改良了改成適合大家的模式。 但我還是很想要只做一個以行動為重點的實驗。 比如90天練字比如90天運動比如90天早睡早起。 增加行動和堅持這件事的鍛煉和記憶。 就像愛需要被愛后才明白和理解以及可以給予他人。 行動也和鍛煉肌肉一樣。 行動了,有反饋有好的記憶才會更愿意行動。 有的人想要減肥不一定是想要瘦,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每天鍛煉一會,做到了這個會覺得可以去挑戰更難的事情。 做到這件事本身就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我自己的經驗如此。 且認同要想改變需要切實的行動。 這些年一個個挑戰。 一周4天以上7點半起,1000個公益咨詢挑戰。 每周看一篇論文。 最近想挑戰英語聽力和口語。 10萬個咨詢小時挑戰。 每周一篇總結一周咨詢的公眾號文章已經堅持了29周。 不知道為啥我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我卻越來越覺得我可以做到。 因為前一個做到了。 后一個做到了慢慢的信心就有了。 這些年,我做咨詢也好監督陪伴也好,我慢慢發現。 其實咨詢師是需要示范的。 我說的建議,我做了嘗試了有效果了這樣說出來才有一些底氣且可以增加來訪者改變的可能性當然也還是失敗多,人可太不一樣了。 但我沒有懷疑過行動帶來的意義。 想法只是想法,情緒也是來了又去。 但實實在在做到的事情,有可能當下做的時候沒有反饋,做完了也沒有。 但就像種子一樣。 某一天生出力量來,小小的種子變成大大的一顆白菜,而你前期需要好好呵護,施肥,下種翻土,一個步驟都不能不做。 監督陪伴實驗雖然依賴于時間拉長行動力的改變概率在增大。 但確實,愿意參與的以及我的時間也確實不夠。 導致于目前參與半年一年為期的結束的一年為期兩位,半年為期3為。 5位確實最終有實在的變化。 但過程哇塞,虧得有耐心才能去看到。 于是我想做一個訓練營。 僅僅只是關于行動堅持營。 有兩種形式。 一個是群的形式。 就和很多行動群一樣。打卡。 互相陪伴。 和其它不同的是。90天我會每天記錄每個人所做的列成表格,原則上大家打卡的東西不超過3件事。 微信群的形式。 三個人就開營。 費用199(90天) 假如完成了設定目標的80%退99。 這些規則都是借用其它群的方式。無非是刺激行動而已。 但第二種方案才是我改良版本的監督行動實驗。 時間也為90天。只是是一對一的方式。 費用999完成設定目標行動的80%退199,中途離開不退費 每天復盤時長30分鐘。(效率規則第一) 每天定時復盤,目標,行動差距。以及記錄自己所做的事情哪怕是摸魚。 情緒表達。 (這個方式的目前只招一個,因為沒有開展過過程中假如不舒服也可以停止,但希望我可以實現對這個實驗的基本假設最終可以真的促進行動) 提前確定好量化的目標,而后倒推行動。 比如你要是目標是一年賺10萬,那一個月要賺多少且現狀是啥,可以做的是啥,一點點的往目標直接走。 因此第二種方式。 大家估計看出來了。 需要已經有了明確目標的,且希望有個學習心理學的人站在旁觀者位置上去探討的監督的。 且知道自己目標是需要長期承諾堅持的。 也承諾行為的,一對一。 估計參與第二種方式的人估計也沒有。因為第二種可能會把自己變成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這可能也有傷害性。 不像之前的星辰計劃,更多探索思考陪伴。 星辰計劃行動篇的可能我就終于可以變成我內心最邪惡的一面“冷酷的我出現” 之所以想做這個,僅僅只是關注行動,目標。結果。 是因為有一部分的我其實對待自己會是這樣的。 有些時候我不愿意學習,或者我很難受但我會難為著自己帶著難受去學習,哪怕我真的很難受。 這一面幾乎未曾出現在咨詢監督陪伴的場景中。 因為我知道稍稍有些過分。 把人當工具,而非人這件事另外一部分的我以及受到的教育是不認同的。 但我也承認,有些事情就是不愿意做但重要不得不做。 比如生存,賺錢,要是可以我確實也不愿意上班。 于是行動習慣建立可能有一部分就是為了去做好這些事情。 我也不知道有沒有人作孽,想對自己稍稍狠一點就是去做不愿意做大腦必須要做卻去嘗試和思維以及行動到做好的事情。 這樣的需要可以前來詢問第二版星辰計劃。 設定規則,懲罰獎勵(媽呀此前我都只用正反饋) 同時說明,這種方式我只對待了自己,因此第二種行動方式謹慎選擇。哈哈。 把監督的力量增強。 第一種群的方式估計舒服一點。 但也有可能沒有人參加。 反正也無事。我就放著。等著有這種意愿的。 哈哈,我大概就是這種,先折騰自己而后折騰大家的人設。 參與行動訓練群的人暗號:行動群 參與監督行動一對一的人暗號:想虐一虐自己 前者任何人都可以參加。 后者需要討論承諾確定規則且承諾執行規則。 因此好奇者還是別來。 肯定過程中不舒服,且想罵人的 但人為何非要做舒服快樂的事情呢? 這就是監督行動實驗—暗黑版本。 哈哈我嚴重懷疑是我暗黑的一面渴望出來虐完自己虐虐他人。 不過是打引號的。我只是不想監督陪伴里面大量共情站在伙伴的位置上。 而是站在教練的位置上嚴厲一點。 但我又不會罵人最多會說“你的前額葉還需要鍛煉”這樣的需要想一想才可以品出一點奇怪的意味的話。 因此也淡定啦。 只是假如參加暗黑版本的人,別指望我是咨詢師的角色啦。提前說清楚以免信息誤差導致的受傷。 這個版本,我的重點始終在行動為什么不行動目標現狀這么直接的事情上。 好激動,雖然覺得沒有人來,但寫出來我好開心哈哈。 |
|
來自: 新用戶6189oNbX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