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出分數,注定幾家歡喜幾家愁。其實考完后談論高考分數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填好自己的志愿。 我曾說過一句名言,高考只是一次考試,填志愿才是人生。因為問的人太多,我就說一說這個話題。平臺上高手很多,都可留言議一議。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都能幫助到我們今年的孩子。先代我們家長拜謝。 一、如何準確鎖定自己可報考的高校? 先查詢孩子的高考成績和全省位次。這個位次就是排名。高考錄取表面是按考生的分數錄取,實際上是按考生的全省排名錄取。在省招辦網站下載全省一分一段表,即可獲悉自己在全省的高考位次。 獲得位次有什么用處呢? 這是為了把你的高考分數換算成去年對應的分數,為填志愿做準備。所以下一個任務就是找到去年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找到同等的位次,把你的分數換算成去年的對應分數。 比如你的全省高考位次是3029名,分數是610分。找到去年的第3029名,發(fā)現這個位次對應的分數是640分。那么,你今年的610分就相當于去年的640分。 換算成這個分數有啥用處呢? 換算完成后,你就可以鎖定去年640分可提檔的所有高校,然后在這些高校中篩選填報。 二、如何給城市、高校和專業(yè)排序? 很多人會問我,王老師,在城市、高校和專業(yè)之間,如何排序? 這個排序因人而異。 我的觀點是:城市>高校>專業(yè)。 為什么首選城市? 大學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學校,大學生活也不再是簡單的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大學是個人學習和提升的一個綜合性的小社會。什么是城市?城市即“社會信息圈層”。城市改變生活,城市越大,背后的優(yōu)質信息量越大,機會也就越多,所以年輕人一定要首選大城市。 為什么高校也很重要? 因為高校是有鄙視鏈的,之所以有鄙視鏈,是因為社會和單位用人是有選擇鏈的。我們平常問人的順序是:你是哪所學校畢業(yè)的?學的是什么專業(yè)?這個提問的順序說明了高校在就業(yè)中的優(yōu)勢,可以彌補專業(yè)的不足。 其實專業(yè)才是最需要的。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定要選擇自己的愛好,并且把這種愛好轉化為自己的職業(yè),這樣的人未來一定能干出成績。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真正的選擇中,專業(yè)常常放在最后,這很悲哀。 但我為什么還要如此選擇呢? 因為這是社會,一定要根據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況來選擇。但城市>高校>專業(yè),這個順序只是方向,不是最終的決策。 比如到上海只能上211,在南京卻能上985,那肯定上南京的985。因為南京和上海的差距,不足以彌補958和211的鴻溝。還因為本科只是起點,未來還要申請研究生,985作為起點申請研究生會更有優(yōu)勢。但如果是上海的211,西部某城市的985,那就未必這樣選了。這是一種綜合的權衡。 所有城市和高校排序難題都可以這樣思考。哪怕一所不怎么樣的高校,但因為在有名的城市,有大量的經濟和人才集聚,很快這所學校就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幾年大學下來,未來孩子很可能就融入這個城市,畢業(yè)之后,不少人都能在讀大學的城市里工作生活。這就是選擇城市所帶來的附加值。 高校為什么要優(yōu)先于專業(yè)呢? 這很不像我的選擇,但現實太殘酷了。很多填報志愿的專家說,“為什么高校要排在專業(yè)前面?因為你看看現實中,至少有70%的人不是從事他所學的專業(yè)。”這一點我很不認同。我們不能用昨天功利性填志愿的后果作為證據來佐證。這么多人不從事自己的專業(yè),不正是當年一分不能浪費、跟風填熱門專業(yè)所帶來的惡果嗎? 但我為什么還是把高校放在專業(yè)的前面呢? 因為什么樣的高校就有什么樣的格局,好高校和差高校完全是兩類生物。在清華北大做保安的,幾年之后都長袖飄飄,蹭個小課就考名校研究生了。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優(yōu)先之后,只要我們努力,還可以在高校中通過績點分重選專業(yè)。也就是說我們還有彌補專業(yè)遺憾的機會,這是可逆的。但去了差學校想要再選一個好學校就不可能了。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可能還不知道,一些差學校差到什么地步。什么專業(yè)吃香就開什么專業(yè),但又不具備開設這樣專業(yè)的能力,所以我們雖然選了對口的專業(yè),但卻不能遇見真正的好老師,不能接受真正好的專業(yè)教育,我們相對于學了一個假專業(yè)。 假如一個單位要招生,一定會去好學校招生,不會去一所差學校,盡管你的專業(yè)更契合,但你可能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好學校的分數線,其實是比專業(yè)更重要的篩選器。 當然,如果是兩所差距不大的學校,我們當然要首選專業(yè),不忘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有如果未來不想進體制,也不做一個打工人,那么究竟什么高校就不重要了。那就選擇專業(yè)。選擇一所既適合自己,同時真正專業(yè)又很強的高校,管它在什么城市,管它屬于哪類學校,這些都可以不理,只要學到真本領。 究竟如何排序,最終還是要因人而異。 三、如何拉開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 平行志愿要拉開梯度,首先要搞明白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 平行志愿投檔規(guī)則有三個關鍵詞:總分優(yōu)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檔。 “總分優(yōu)先”,即投檔前同一科類分數線上的所有未錄取的學生按總分從高到低排成一列,排在前面的學生優(yōu)先投檔,前一名學生投檔完成或檢索所有填報志愿均投出后,才開始投檔下一名學生。 因為有了總分優(yōu)先,基本上通過填志愿投機的可能性大大減少,這對考生事實上是有利的。 “遵循志愿”,指的是投檔會根據學生所填報志愿順序,依次檢索有剩余名額的報考院校。比如先檢索學生 A 志愿院校,如果已滿額就繼續(xù)檢索 B 志愿院校,直到被未滿額的院校提檔。 舉例來說: 比如在一個大的院子里,同批次的大學都有一輛車接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等。每個學生只有一張車票。各個省錄取的時候,是按照分數高低逐次到院子里選擇上車。 第一名先進來選擇車輛,只能選擇一次。這時候平行志愿就起作用了。第一名的分數可以上清華、北大任何一所高校。但如果他沒有按照梯度,平行志愿的第一志愿填了復旦,第二志愿是北大,那么他就只能上復旦的車。售票員收了他的票,這張票就作廢了。 他就算搶天呼地也沒辦法,沒有票他就上不了北大的車,盡管北大車上所有車位空無一人。因為這是你的志愿。在分數允許的情況下,志愿大于一切。這就是為何平行志愿要有梯度。 更重要的是,不僅第一志愿非常重要,平行志愿的每一個志愿都重要。要把每一個志愿都當作一志愿來對待。因為前面的車坐滿了,比拼的就是后面的每一輛車,要寸土必爭的。 比如你全省排名300名,但同分者有50人。那么這50人會同時進去選車。大家分數一樣,這時候就完全比拼志愿填得好不好了。 清華車上坐滿了,北大車上坐滿了,復旦車上也坐滿了,交大還有兩個位置,那么第一志愿填交大的就上去了。如果超過兩人填交大,那么按照小分數比,一直到比出勝負為止。 其次是搞明白高分為何會掉檔? 一般有兩大原因,客觀原因是平行志愿的原則“一次投檔”;主觀原因則是個人的專業(yè)不服從。 所謂一次投檔,就是同一批次你只有一次上車的機會。不管你有多么厲害,一般來說,為防止萬一,你還是要老老實實填專業(yè)服從。比如你分數超高,平行志愿上了北京大學這輛車,但你填了專業(yè)不服從,也就是你不僅要上車,還想要選座位。但比你更牛逼的人選了和你一樣的專業(yè),都選好了座位,你排不上號,根本落座不了。一旦這個專業(yè)滿了,你就會被退檔。 等你下車之后,你就會發(fā)現,你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志愿的車上人員都滿了。因為同批次的車是同時檢票的,不會給上了另外一輛車的人留位置。這意味著你一旦上了某輛車,你的車票就作廢了。盡管你的分數很高很高,盡管你也填了后面的幾所高校,但你最終什么車也上不了。你除了仰天長嘆,還能做什么呢? 在落入下一批次之前,你還有一次征求志愿的機會。比如本一中的某個學校,原來在本省要招5個人,但最后只招到4個人,那就是達到本一最低分數線就上(比如610分),還剩1個名額。 因為滑檔的人很多,征求志愿的學校卻很少,征求志愿反而形成了更大的競爭,結果剩余1個人招到了,但這次是650分,而且專業(yè)還是被挑剩下的,你必須志愿服從,所以指望征求志愿不太靠譜。 最后,再說平行志愿的梯度。前面說這么多,是要解釋平行志愿要有一定的梯度,先“沖一沖”,再“穩(wěn)一穩(wěn)”,最后“保一保”,就是要有兜底學校。 “兜底”是有必要的,但這個“底”不是越低越好。其實平行志愿的特點就是考生錄取的分層細化,往往投檔最高分和投檔最低分的分差在10分以內,所以只要你的考分比該校的投檔線高10分,你在這個高校就算是絕對高分了,就能起到“兜底”的效果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操作。平行志愿的填報,各個學校的梯度不必太大。A、B志愿可以“沖”,投檔分差控制在-1到+5分之間,C、D志愿可以“穩(wěn)”,投檔分差控制在+5到+10分之間,E、F志愿為“保”,投檔分差在+10分到+12分左右,可以說很穩(wěn)重了。 但最最重要的是,你想確認填任何學校,都要打該校招生老師的電話,讓他們幫你分析和把關。因為他們各省都有專門的招生老師,能夠掌握最全第一手信息。如果他們認為一定沒問題,基本就沒問題。如果他們不建議你報,你一定要果斷放棄。 分數出來了,這是一個常數,填志愿卻是一個變量,需要認真研究,科學規(guī)劃。要尊重分數,但更要尊重孩子的夢想。 祝愿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上自己的理想學校,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不負相思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