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系統包含三部分: 1骨 2骨連接 3骨骼肌 骨和骨連接是運動系統的被動部分,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主動部分。 臨床要區別受傷與勞損: 講受傷必須要有原則。有疼痛,一碰就痛得不好動了,這個才叫傷。立即痛的叫傷,當時不痛的不叫傷。隔了幾天發作這叫勞損,不是傷,這是個原則性的區別。所以要問病史問得很詳細。比如想彎腰去攙一個小孩子,還沒碰到就突然腰痛了,這個叫傷???這個不叫傷,這是慢性勞損急性發作。 推拿有不完全松解作用: 推拿治療有什么作用?推拿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一個不完全的不徹底的松解作用。它是用這個機械力壓到下面,這樣給它推拿。我曾經做過試驗,腰椎橫突這個地方痛,給它做了推拿,他痛好得多了,我第三天再開刀開進去,發現在這個棘突的上面,肌肉都出了血,一個血腫。為什么出血?組織破壞了,組織破壞了就是神經末梢、附著點都也破壞了,所以我說推拿有不完全的不徹底的松解作用。 區分輕重要憑病理變化: 輕癥的病例,我們就是說用推拿非手術療法治療;中癥的病例,我們是用微創療法治療;重癥的病例我們用手術療法治療。但是輕、中、重怎么區分呢?并不是發的癥狀輕,而是他病理報告輕。 三十九、踝關節外側副韌帶壓痛點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由腓距韌帶和腓跟韌帶組成,常因步行高低不平之地或跑、跳不慎使足踝內翻造成外側副韌帶的損傷與撕裂。損傷后在外踝腓骨下可見腫脹疼痛,損傷處可找到明顯壓痛點。此癥在臨床上較為多見。 四十、踝關節內側副韌帶壓痛點 踝關節內側副韌帶也稱三角韌帶,常因跑、跳或從高處墜地而不慎扭傷,在內踝下線可見明顯壓痛點出現,嚴重者局部可出現腫脹,行走不利。 四十一、踝部腱鞘炎壓痛點 踝部腱鞘炎常見于踝關節的前面脛前肌與趾長伸肌腱鞘,因為這些肌腱均被約束在狹窄的骨與韌帶的隧道內,一旦踝關節外傷或活動頻繁則可發生水腫等炎性反應,在足踝前面找到腫脹及壓痛點,患者常感踝關節酸脹疼痛、乏力易疲。 四十二、跟腱滑囊炎壓痛點 跟腱滑囊處于跟腱的里側,此癥常因跟腱直接撞擊傷或行走過度而形成滑囊炎癥,出現腫脹疼痛,影響行、跑、跳,在局部可找到明顯的壓痛及腫脹。 四十三、跟骨骨刺壓痛點 此癥為中、老年及肥胖者常見的患疾,病者足跟疼痛加重,可發生一側足跟或兩側足跟都痛,X線片可得到證實。底中部可找到明顯壓痛點存在。 四十四、筋膜炎壓痛點 筋膜炎可因久立,長期疲勞行走而發病。多見于肥胖過度者和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是筋膜由于負荷過多牽拉和發生退變造成,使其在跟骨的附著處產生損傷性炎癥,出現疼痛癥狀,該處壓痛點與跟骨骨刺壓痛點相近,兩者常需做X線片檢查加以區別。 四十五、足跟脂肪墊壓痛點 整個足跟部均有較厚的脂肪墊組織覆蓋,出現脂肪墊疼痛,一般多見于中、老年以及病后體弱、大病初愈的患者,行走、久立感疼痛出現,休息后癥狀減輕或消失,跟部壓痛范圍較大,但以足跟底中部為甚。 四十六、跖神經損傷壓痛點 跖神經損傷所引起的足背痛,亦稱跖痛癥,是因跖神經的趾間支發生局部件退變及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勞損而出現足背及足底前部疼痛,??梢蝓殴枪钦酆筮z、長期久立、久行及足背外傷所致,病者在行走、站立或穿過緊硬鞋而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足背發病的跖骨頭間及足底部可找到壓痛點,常以第3、4跖骨間發病最為多見。 臨床注意事項: 四不做'即患者的如下感覺不允許操作: 1.突然銳痛(觸到血管外壁);2.突然強烈放射性痛、麻,電擊或肢體不自主抬動(觸到N外膜);3.突然胸悶、氣短或嗆咳(觸到胸膜外組織);4.無微痛、酸、脹感(觸到正常無感覺N的軟組織)。 “三應對”即遇到上述四種情況時: 1.立即停止不動;2.稍提起略改變方向;3.無上述感覺時再繼續進行操作。 以上“四不做”、“三應對”及逐層深入是針灸松解療法在實際臨床操作中安全的保障。 達到“三結合”時進行操作: 1.即患者感覺酸、沉、脹、重、微痛、“抓筋感”、向四周輕微放散或沿N路線輕微放射性痛、麻;2.術者感覺針下比正常該組織硬、厚、難以穿過;3.施術者感到針刺到骨面。 “松解為度”:針下覺病變軟組織松解(不難以穿過),即停止操作。 以上四不做,三應對,“三結合”、松解為度及針灸松解療法在臨床操作中有效的保障。 下一篇寫下壓痛點在疼痛中的臨床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