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的,是辛亥革命。 在這場革命斗爭中,是革命黨孫中山、黃興等人發起的,最終取得了預期的結果。 再加之后來,北洋政府垮臺,掌握政權的國民政府,對北洋政府的全盤否定,使得許多人都有一種認識:是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艱苦努力,才徹底推翻了清朝。 如果我們細細看這段歷史,不難發現:袁世凱是推翻清朝的核心關鍵人物之一。 ![]() 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前,袁世凱就已經是清朝的實權派代表了。 《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清朝開始新政,袁世凱積極參與,開始在政壇展露鋒芒。 1901年11月,李鴻章去世,袁世凱順理成章地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北洋新軍到清廷中樞重臣,逐漸掌握實權。 一直到1908年年末被革職,其中將近8年的時間,袁世凱始終掌握大權,并且建立起了以自我為核心的北洋集團。 ![]() 此外,袁世凱在這段時間也極力推進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 1901年11月,組織籌辦山東大學堂。這是如今山東大學的前身。 1902年,在天津建立了第一支警察隊伍,將現代警察制度引入中國。 到了1905年,北洋六鎮新軍編練成功,除第一鎮由貴族鐵良統帥之外,其余均有袁世凱控制。 1905年4月,在袁世凱的主持下,京張鐵路開始修建。 此外,袁世凱大力支持各項新政,包括廢除科舉、籌辦新軍、辦業。 這些卓有成效的實事工程,讓袁世凱在國內外建立了深遠威望,俘獲了不少人心。 其實,這也是袁世凱可以在安陽閑賦三年、仍然掌握實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武昌起義一爆發,北洋集團的黨羽就開始運動袁世凱出山的事情。 最終,清廷啟用袁世凱,任命他為湖廣總督、內閣總理大臣。 我們從辛亥革命全局來看,就會發現:清廷啟用袁世凱,就是清廷的一大敗筆。因為袁世凱的出山,就意味著革命黨人占據了優勢。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袁世凱出山之前,奕劻派徐世昌勸說袁世凱出山。隨后,袁世凱提出了六大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寬容參與此事的所有人,解除黨禁。 于是,到了1911年10月30號,清廷發布上諭:大赦國事犯,包括汪精衛等在內的革命黨人全部被釋放。 而汪精衛這次死里逃生,對袁世凱代表的北洋集團有了好感,成了革命黨、袁世凱之間溝通的中間人。如果說后來南北和談能夠成功的因素,那么汪精衛等人的積極溝通是功不可沒的。 此外,清廷對自己內部的革命黨人保持謹慎態度。 如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在武昌起義之后,趕到灤州、石家莊等地積極策劃反清運動,甚至計劃聯合北方軍隊進攻北京。之后,他截流送到湖北的軍備,清廷這才意識到他是革命黨人。但清廷也不敢貿然抓捕他,反而將他升職,授予山西巡撫的職位。 清廷對革命黨的讓步,正是源于袁世凱的態度。 第二,清朝被迫解散皇族內閣,成立責任內閣。在袁世凱提出的六大條件中,有一條便是“組建責任內閣”。 在袁世凱的脅迫下,1911年11月1號,載灃不得不解除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 到了11月3號,資政院奏請“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要求削減皇權。 ![]() 最后,載灃不得不帶領宣統皇帝,到太廟宣誓,一定遵守承諾,承認“皇族不得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憲法由資政院起草”等等限制皇權的決議。 清朝皇族的退讓,是推翻清帝的一個重要步驟,袁世凱起了關鍵作用。革命黨人的熱情也因此高漲。 第三,袁世凱出山,使得各國列強對辛亥革命保持中立態度,不采取鎮壓行動。 武昌起義的當天,俄國駐漢口領事館就向各國領事館建議:必須出動租界的義勇隊,有必要鎮壓革命,保衛各國利益。 第二天,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要求海軍司令對末代湖廣總督瑞澂施以援手。 此時,各國列強的軍艦紛紛調往武漢江面,伺機行動。 倘若列強聯手鎮壓革命軍,那么此次革命前途很有可能就此結束,就如同之前列強聯手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一樣。 ![]() 但袁世凱的出山,打斷了列強插手辛亥革命的進程。我們可以從美國駐華代辦威廉士的一封信中看到這種變化: 10月26日,威廉士給美國國務院寫了一封關于清朝局勢的報告。報告中有一段話: 如果袁世凱能夠出來領導,并能改組政府,將反叛的各省爭取過來,那么清朝是可以得救的,否則,除非有外國的幫助,看來是很少希望能恢復對南方地區的控制的。 這段話表明,袁世凱取得了列強的一些信任:列強相信,只有袁世凱有能力解決清朝南北分裂的局面。而列強的這份信任,則是源于袁世凱多年在洋務上與列強的深厚交情。 最終,列強權衡再三,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原則。 而列強的這一態度,其實再一次放大了革命黨人的優勢,南方獨立省份可以直接與北方清廷對抗,而無須擔憂外部列強勢力。 接著,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 北洋軍隊對抗南方革命軍隊。如果單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革命軍是很難取勝的。 美國參謀處資料顯示:忠于帝制的北方軍隊有16萬4千人,分布在華北,其中10萬8千人為陸軍。3/4的軍隊為北洋軍,其余非正規軍隊有2/5在北洋將領張勛、姜桂題的控制下。 ![]() 日本陸軍武官估計,南方革命黨人組織軍隊有四十萬人。根據美國李夫斯上尉估計,南方革命黨領袖實際控制的只有9萬7千名陸軍士兵,還有各省10萬雜牌軍。 再從軍隊的組織、裝備、訓練來看,北洋軍完勝南方革命軍。如果兩軍硬拼的話,南方革命軍恐怕難以抵擋。對此,美國鮑威爾有過直接了當的闡述:南方革命軍有熱情,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內部成分混雜,真正的革命黨人、投機分子、偽裝的反對派都有;而北洋軍指揮統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只要袁世凱有足夠的軍費,能夠專權,就可以在革命軍還沒有壯大的時候一舉殲滅,如馮國璋猛攻武漢,連下漢口、漢陽,幾乎就可以一口氣滅掉革命軍。 另外,北洋軍和革命軍都有一個共同困難問題:軍費不足。 清政府方面,國庫空虛。獨立各省是不會上交財稅的,各國列強因為中立原則也不會借錢給清政府。為了解決軍費問題,隆裕太后只得自掏腰包,變賣皇室資產。 而革命軍方面,軍費更為困難。孫中山以革命政府的名義,向四國銀行、匯豐銀行等借款,均被拒絕。最終,革命軍只能依靠國外華僑、國內同情者的捐款來接濟,以及變賣資產來籌集軍費。 但這些費用杯水車薪,到了1912年1月底,革命軍已經無餉可發。 此外,清朝周圍的國際局勢正在發生變化:1911年11月,沙俄從海參崴增兵一千五百人,派往北京;12月,沙俄駐哈爾濱的軍隊增加至六萬。沙俄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再次冒頭。此外,日本也開始在華積極謀劃,與沙俄的想法如出一轍。 在這種情況下,和談似乎是兩軍最好的解決方法。 ![]() 這個時候,袁世凱以政治家獨有的敏感性,再次提出了南北不動武、結束帝制、建立共和的口號。袁世凱的這種舉動,順應了當時國內的潮流,取得了不錯效果。 于是,南北和談就有了特殊意義,一是商談革命事宜,二是瓦解列強想要趁火打劫的想法。而在促成南北和談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其實早在袁世凱出山之前,他就決定采取南北和談的方式,結束分裂的局面。當時,他叫幕客劉承恩致書給黎元洪,表達南北和平的意愿。黎元洪回信:“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是望。“贊賞之意溢于言表。隨著時局的發展,袁世凱逐漸找到了實現南北和談的恰當時機。 南北和談到最后,必須要做一件事情:宣統皇帝必須退位。這既是革命黨人的奮斗結果,也是此次和談的最終要求。 在逼迫清帝退位,結束帝制的行動中,革命黨人進行了持久戰,而袁世凱則是做的最后攻堅戰。而攻堅戰往往具有影響全局的力量。 袁世凱作為清朝的實權派人物,倘若他堅持清朝統治,反對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最終成果就難以分說了。 ![]() 最終,袁世凱開始逼宮四部曲: 第一步,制造民主共和輿論。12月25日,駐俄公使陸征祥、駐荷蘭公使劉鏡人通知外務部,請求代奏:清廷應該認清國內外局勢,速定共和大計。隨后,袁世凱便向上稟報,順便也就透露了自己的共和傾向。 第二步,袁世凱上報軍餉無著,讓清廷覺得戰事難以維持。 第三步,袁世凱親上奏折,表明唯有接受共和,才是自保之策。1月16日,袁世凱上奏折,言明:民軍所爭者,而非君位,是共和……我皇太后必能俯瞰大勢,以順民心。 第四步,命令北洋軍隊將領帶頭發布致電內閣的電稿,讓清廷接受共和。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等將領在電稿中言明:共和國體,拯民與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恩旨不頒……瑾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北洋軍隊以武力威脅,逼迫清廷。 此時此刻,無法明理主事的隆裕太后已經徹底慌了,外交大臣請求,重臣袁世凱請求,北洋軍隊威脅……清朝的劫數到了,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 ![]() 清帝遜位的大事件,正是袁世凱一手導演的大戲。 而縱觀整個清朝覆滅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袁世凱是推翻清朝的最關鍵人物,他所統帥的北洋集團則是至關重要的力量。革命黨人的行動,正如我之前所言的,進行的是持久戰,不斷推進民主共和的進程,逼迫袁世凱行動。但單單依靠革命黨人的力量,還不足以推翻清朝。 只是時間問題!袁世凱只不過是歷史的投機分子,沒有哪么偉大,光緒和維新派就是他搞夸的,風吹那邊就向那邊而已,袁世凱雖然是北洋軍的頭,但100萬人就有100萬的思想,清朝本身氣數已盡才是滅忘的根本。一個穩定而有威信的政權不可能會一個軍方統領推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