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總綱分為上、中、下三篇,此為下篇。 治病總則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本草求真】 【本經(jīng)原文】 “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strong> 【古時今譯】 想要治病,首先要檢查出病源,先準確判斷出病癥的關鍵之處,如果人體內(nèi)的五臟沒有虛損,六腑沒有衰竭,血脈也沒有散亂,精神沒有渙散,服用藥物之后都能夠活命,如果疾病已經(jīng)形成,可能會有一半的希望治愈,如果病情已經(jīng)過了晚期,生命就難以保全了。 【本經(jīng)原文】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strong> 【古時今譯】 若是使用有毒的藥材來治療疾病,就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先用黍粟般大小的劑量,等病好后就要馬上停止使用這種藥,如果疾病沒有好轉(zhuǎn)的跡象將試著將藥用量加倍,如果這時還是沒能治愈,就將劑量提高到十倍,以能去除病源為根據(jù)。 【本經(jīng)原文】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古時今譯】 治療寒癥應該要先使用藥性溫熱的藥材;治療熱癥則應該使用藥性寒涼的藥材;飲食如果積食不消化就應該使用催吐、瀉下的藥材;鬼疰、蠱毒等病癥則應該使用毒藥攻邪;痕腫、瘡瘤等病癥則應該使用專門治瘡的藥材進行治療;風濕就應該使用祛除風濕的藥材。根據(jù)病癥的不同來對癥下藥。 【本經(jīng)原文】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strong> 【古時今譯】 發(fā)病的部位如果是在胸膈以上,應該先進食再吃藥,發(fā)痛的部位如果是在心腹之下,應該先吃藥再進食,疾病部位如果是在人體四肢和血脈上的,吃藥的時間應該安排在早晨空腹時服用,如果病在骨髓之中,應該是在夜里吃飽之后再服用。 【本經(jīng)原文】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避;下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倭折;癰腫;惡瘡;痔;瘺;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strong> 【古時今譯】 人體較嚴重的疾病主要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僻,下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 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疲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蹊折,癰腫,惡瘡,痔,瘺,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女子赤白帶下、崩中、血閉、陰蝕癥,還有被毒蟲、毒物所傷的疾病。這些疾病大概就是主要的病癥了,其中如果有細微不同之處的,則要按照以上所列的這些方法來找到相應的藥材和治療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