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本侵臺,清廷爆發了著名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派力主海防,他們以日本為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挪出軍費來資助海防。畢竟海域一旦失守,列強的軍艦就直接開進了天津港。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而左宗棠則認為塞防與海防同等重要。 海防與塞防之爭在李鴻章等人的眼中,新疆就是一片荒漠,不值得花那么大的代價去守。但左宗棠卻看得長遠,告知他們:不收復新疆,陜甘邊軍就會被長期牽制。到時候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而且清廷的讓步會讓英國和沙俄得寸進尺,不斷滲透和蠶食中國邊境地區的土地。軍機大臣文祥贊同左宗棠的意見,全力支持。 慈禧雖然一向昏庸,但在這件事上也沒犯糊涂,不久之后就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雖然慈禧準許左宗棠出征新疆,但在軍費上僅給了他500萬兩白銀,剩下的500萬兩需要他自行湊措。讓左宗棠去搞這么多錢,顯然不太可能完成。但左宗棠也有自己的辦法,他找來了紅頂商人胡雪巖。 在胡雪巖的撮合下,左宗棠以清朝關稅為抵押,向洋商借款1375萬兩白銀,向華商借款846萬兩白銀。而左宗棠之所以承擔著巨額利息向洋商借款,也有著深刻的政治用意。因為盤踞新疆的阿古柏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如果英國成為清政府的大債主,就不得不考慮利益得失。而這一招也果然奏效,作為此次借款大股東的英國匯豐銀行,也多次向英國政府發出請求:別再支持阿古柏了,否則他們上千萬兩白銀就可能打水漂。英國政府也只能答應。 左宗棠抬棺出征在解決了軍餉和糧草問題后,左宗棠就開始挑選西征的士兵了。當時左宗棠指揮的西征軍,除了劉錦棠所部湘軍25個營外,還有張曜所部嵩武軍14個營、徐占彪所部蜀軍5個營、金順部隊整編的50個營,再加上擔任防守任務的清軍,共有馬、步、炮軍150余營,兵力總數約7、8萬人。但左宗棠卻裁撤了這些人中的老弱病殘,以及不愿西征者,最后只保留了2萬人的精銳,共50余營。 單從人數上看,左宗棠指揮的西征軍似乎并沒有優勢。但左宗棠卻做了極有前瞻性的戰略部署:他命手下執行“先北后南”的方針,再加上劉錦棠的配合,清軍一路上勢如破竹。1876年8月,在劉錦棠、金順兩軍的配合下,北疆的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城被悉數收回。次年4月,又克復南疆的達坂、托克遜、吐魯番三城。 這三座城池是南疆的門戶,對整個戰局的影響非常大。在丟失這三座城后,阿古柏服毒自殺,其長子率領殘部逃往喀什。當時沙俄與土耳其恰好爆發了第十次俄土戰爭,金順建議趁機襲取被沙俄霸占的伊犁。左宗棠認為師出無名,很可能會給沙俄落下口舌,便沒有進攻伊犁。而是先收復了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又收復了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羌與和田)。 左宗棠收復新疆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左宗棠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領土。但伊犁始終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在外交談判無果后,1880年,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進。當時沙俄剛剛結束與土耳其的戰爭,相對虛弱,加上種種考慮,最終答應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 與《里瓦幾亞條約》相比,中國雖然賠款增加,并仍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之領土。但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在領事等問題上也收回一些利權。對于這個結果,左宗棠也是態度復雜。一方面為前線戰士和當地百姓鳴不平,另一方面也知道,這已是目前最好的結果。也正是因為左宗棠的堅持,中國才沒有失去廣袤的國土。這也是他的名譽要遠遠好于李鴻章的原因之一。新疆各地的村鎮也建立左公祠,燒香禮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