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發布《全球發展報告》指出,數字變革將帶來新的社會問題,自動化的生產線、智能化的機器人等將代替大量從事重復性、機械性工作的勞動者,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傳統勞動密集型職業崗位消失。據估計,2020年至2025年間,全球約8500萬工作崗位將被機器替代。 ![]() 報告還顯示,截至2021年底, 世界上仍有約38%的人口(即29億人)無法連接互聯網,其中96%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2020年, 全球城市地區互聯網使用人數占比75.6%,接近農村地區水平38.8% 的兩倍。全球性別鴻溝依然存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女性移動互聯網使用比例達到58%,但仍然比男性低15%,使用移動互聯網的女性比男性少2.34億。 如今許多行業中,機器不斷尋求對人的替代,減少對工人技能的依賴,致力于生產成本的持續降低,大量從事重復性和常規性勞動的工人會被機器替代。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注意到了,最近幾年,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 ![]() 機器人開始代替人工,為人們帶來了不少生活上的便利。正因如此,隨著機器在社會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向人們的工作崗位也就隨之減少。 之前在上海的一場財務分享沙龍上,一個叫“小勤人”的財務智能機器人,讓所有會計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在現場,“小勤人”只花三四個小時,就把一個財務工作者一天的工作做完了。而且它完全不需要休息,能不間斷地工作。從本質上說,會計主要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對嚴謹性有極高的要求。而嚴謹,恰恰是機器的強項。 麥肯錫就曾經給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到2030年,全球8億人口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取代。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況下,到2030年,機器將取代全球4億個工作崗位。 被機器取代并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歷史數據表明,科技能夠創造就業。 ![]() 如上圖所示美國1850-2015年全行業就業情況,歷經兩次工業革命后,美國農業、制造業和礦業的就業人數有明顯減少,但在貿易、教育和醫護行業就業的人數明顯增多。自動化的影響因不同國家的收入水平、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而變化。勞動力市場會隨著技術改革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而調整。 麥肯錫預計,在自動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3.75億人口需要轉換職業并學習新的技能;而在自動化發展相對緩和的情景下,約7500萬人口需要改變職業,同時幾乎所有工人都需要適應日益強大的機器。 這些適應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或者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需要社會和情感技能、創造力、高級認知能力和其他相對難以自動化的技能活動上。 ![]() 在自動化得到迅速應用發展的情況下,從人口數量來看,中國將面臨最大規模的就業變遷——最多可達1億人,即占2030年勞動力的12%。雖然這看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與過去25年中從農業中轉型的數千萬中國人相比,這個數字相對較小。 不過,按照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說,機器還無法代替人類完成所有的工作,它們能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些可替代性比較強的工作。 YouTube 在2020年初,將內容人工審核團隊大量裁撤,全部替換成為 AI 進行內容審核,但是在9月YouTube 決定暫時叫停這一推進,返聘年初解雇的人工審核員。AI 審核被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AI 審核的規則相較于人工,會導致大量誤傷。 原標題:《機器人時代將至?到2025年約8500萬工作將被機器替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