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永文化精彩,盡在永寧古韻。敬請點擊永寧古韻關注 敘永一中的變遷 文/羅先成 四川省敘永笫一中學校,簡稱敘永一中,為全日制單設高中。坐落在敘永縣東城的丹山腳下永寧河邊瓦窯壩。它從建校以來,校名雖多次變化,但本色始終未變,就注定是敘永的一所百年名校。 創辦時校址在永寧(今敘永縣)西城官井壩。清光緒27年(1901年)8月,清王朝下《興學詔書》,要求各地興辦學校。光緒28年(1902年),永寧知州熊濟文禮聘李維漢(字盤谷、又字盤若)為監督,開始籌辦“永寧中學堂”。建校籌資極為艱難,提取廟產二千余石,加上原永寧丹山書院的一千石學產,折款一萬余元,解決了經費上的困難。再廣納人才,于光緒32年4月15日(1906年農歷5月8日)正式開學。民國元年(1912),學校易名為“永屬聯合縣立中學校”,1930年學校更名為“永屬共立中學校”,1935年3月,學校改名為“永屬聯立初級中學校”,為初級中學。1940年,創辦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因而增辦高中,學校改名為“四川省立敘永中學”。1949年12月,敘永解放,學校易名為“川南敘永中學”。 永寧東城瓦窯壩在明清時建有學宮,占地13頃。石達開率太平天國軍攻打永寧,將學宮焚毀。直到1957年初,敘永縣政府在瓦窯壩新建校舍,修盤谷樓、滄白樓兩幢一樓一底教學樓,新建師生生活用房、運動場等,是年8月,敘永一中從官井壩整體遷入新校舍。1958年,敘永、古宋合并縣,學校改稱為“四川省敘永第一中學校”,沿用此名至今。 敘永一中有著光輝的革命史。辦學一開始,李盤谷立志把學校辦成一所具有進步色彩的學校,他悉心組織敘永有識之士,并到重慶、成都、瀘州等地聘請同盟會會員楊庶堪(滄白),向楚(仙喬)、萬慎(斐成,為瀘州有名文魁)等人來校教學。這一批人痛恨黑暗腐敗清王朝,銳志改革。學校備圖書數萬冊,儀器數萬件,設備完善。學校有嚴格的校風和紀律。在《中學堂友戒》提到培養目標是“輔仁存義,勸善規過”“辨析事理,切磋文事。”當時,進步書刊如鄒容的《革命軍》,章炳麟的《訄書》,同盟會的《民報》《天討》等成了學生的精神糧食。 永寧中學堂是革命青年的搖籃。不少學生經楊滄白介紹紛紛加入同盟會,變為了川南的革命基地。學堂的同盟會員參與各地革命活動。張真如在重慶縋城出迎義軍,促成了重慶軍校政府的誕生;羅銳伯、周南宣布古藺起義獨立,后來,周南被清軍統領襲殺,成為敘永一中為革命流血的第一位烈士。1916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將軍率師護國討袁駐節敘永,敘永人民全力支持。擔任永寧中學堂校長的陳紹封負責護國軍財政,永寧中學堂籌辦人之一的岳選青任蔡鍔秘書。在護國戰役中,學校臨時改作傷兵醫院,大力支持前線。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吳玉章、惲代英等的影響下,學校以傅鐘、陸更夫等為代表的進步青年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抗日烽火中,學校組織師生進行抗日演講,激勵民眾。全校學生集體參加“四川省初中以上學生寒假戰時訓練團”。校內組織了“吭聲歌詠隊”“晨呼隊”。每周兩個早上,整隊上街呼喊抗日口號。歌詠隊除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等,還演出話報劇《放下你的鞭子》《孔雀膽>。每晚自習后都要唱《滿江紅》《大刀進行曲》。學校與抗日有關的社團組織一起,宣傳群眾,動員群眾,人稱學校為“抗日救國的精神堡壘”。 敘永一中歷史的革命故事,不勝枚舉。這些故事成就了敘永一中光榮的革命傳統,件件感人動魄,可歌可泣,成了學校進行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敘永一中培養人才成千上萬,遍布全國各地,世界各方,各行各業。他們有的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或灑熱血寫春秋,或一展宏圖建偉業,出現了陸更夫等許多讓人敬仰的代表人物。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培養了數萬人才,從中央到地方,有在各級擔任領導職務的,有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部隊、工廠、農村勤奮奉獻,成為了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標兵和模范。敘永一中成為了培養人才的搖籃。 敘永一中發揚光榮傳統,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已經變成了一所美麗的現代化學校。重新建的滄白大樓屹立永寧河東岸,重建的盤谷樓為四合院,成為教學實驗、學校行政、教育教學管理中心,利民教學樓、更夫教學樓和輔仁教學大樓、圖書閱覽樓聳立綠樹叢中,禮堂寬敞明亮為階梯式。學生宿舍公寓、食堂配套,設備設施齊全。運動場寬闊,400米環形跑道、足球場、藍球場齊備,建有看臺。運動場與教學區間設旗臺,國旗高高飄揚。陸更夫烈士半身漢白玉塑像蒼松翠柏環繞。校園布局合理規范,深厚的校園文化催人奮發。 今天,敘永一中積百年辦學文化底蘊,不斷探索,實踐,傳承“輔仁存義、利民厚生”的辦學理念,弘揚西南聯大敘永分校精神,不怕苦,講奉獻,守規矩,求創新,立德樹人,堅持“科研興校、創新強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成果累累,學校已成為四川省示范性高中,省級校風示范學校,省級實驗教學示范校,省級陽光體育示范校,中國楹聯文化教育基地。 喜歡永寧歷史文化,敬請掃碼關注永寧古韻。更多精彩等著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