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小畏
編輯|張罐子
責編|天雅 陳沉沉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聽話,而自家的孩子總不聽話?有的父母聽到后會很困惑:這跟我孩子不聽話有關系嗎?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跟孩子溝通時,卻只站在成年人的視角,而忽略孩子的視角。導致孩子看到的,是父母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受不到被理解和尊重,本能地就與大人對著干。在正文開始前,先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最愿意聽誰的話?答案很簡單:喜歡誰,就聽誰的。這個人講話有沒有道理,其實完全不重要。記得小時候,每當新學期開始,新老師自我介紹完后,我和同學都會討論一下對老師的看法——你們這一批孩子呀,真是垮掉的一代,不愁吃不愁穿,有機會好好讀書,但就是不珍惜。你們知道我那時候上學有多不容易嗎?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們要多向我們這代人看齊。“估計過不了多久,他就會說我們是他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了!”我覺得你們這代人特別有想法,經常會從一些我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事情。你們年輕人就是有活力呀!和你們呆在一起我也覺得年輕了不少,并且也能學到不少東西。“這老師感覺比之前那個好說話啊!” “你們說老師的孩子會比我們大嗎?” “我之前見過老師會打羽毛球,咱們下次可以叫上他?!?/span> 因為,A老師的話語強調了:我是和你們不一樣的。一下就和同學劃清了界限。并且還帶有一股說教的意味,充斥著 “我比你們厲害,你們很糟糕,理應被改造” 的聲音,很容易就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敵意。相比之下,B老師的話語表達的是:我是來和你們一起成長的。愿意接受孩子的影響:能進一步鼓勵孩子發展他們的個性與創造力。可以想象,未來兩位老師即使在課堂上講一樣的內容,布置同樣的學習任務,同學們也會更樂意接受B老師。相比于教育內容,教育者與孩子的關系,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父母發現,和孩子講話重復多次都沒用,那么大概率不是你沒說清楚,而是關系出了問題。要想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我們不妨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向孩子詢問以下3個問題,去找到關系的突破口。很多父母聽到答案后,會反問:你怎么能這樣說自己的爸媽?這容易讓孩子解讀為 “在爸媽面前,我只能說你們想聽的話,而不是真話” ,從而封閉自己的內心。相反,越能沉住氣問孩子,越會有意料之外的答案,價值也越大。她的兒子性格特別暴躁,尤其是對父親,怎么講道理都不管用。一次,小Y 很認真地問兒子:在你心目中,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原來,兒子覺得爸爸一直都對媽媽不好,但媽媽卻只會盲目忍讓。因為媽媽無法保護自己,所以兒子不自覺地就會 “站出來” 主持公道,脾氣也就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因為 小Y 沒能顧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平常說的話,就變得毫無說服力。正是這次交流,讓 小Y 明白了,做媽媽的要學會尊重自己,兒子才能夠 “省點心” 平復脾氣。想要改變原有的負面印象,則要弄清楚,是什么事情讓孩子對我們有這樣的想法。不得不承認,要去面對孩子對我們的負面印象,是需要勇氣的。女兒大學期間花錢大手大腳,還總是和弟弟攀比,弟弟有的她全都要有,而且還要比弟弟的多,比弟弟的貴。當我問到女兒對他倆的印象,尤其是有什么不滿時,媽媽支支吾吾了半天說:“以前從她同學口中得知,她會嫌我們重男輕女?!?/span>“可我們沒有啊,我們一直都對她很好,給她買了這么多東西,這還不夠嗎?”“現在給她吃給她穿,說買電腦就給她買,手機說換就換,她還有什么不滿意的!”能夠感受到,父母在情感方面并不怎么關心孩子,尤其是父親。并且,媽媽對 “重男輕女” 這個評價非常敏感,害怕一旦承認了,就不可能再與女兒和好了。我和她澄清,在不了解詳情之前,就固守 “沒有重男輕女” 的立場,反而會讓對話難以進行下去,真正重要的,是女兒怎么理解這件事情。“之前你說我們重男輕女,能不能和我說一下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你有這樣的印象?”在她看來,這是自己第一次感受到,媽媽真正坦誠面對這件事。雙方沒有說太多,但母女間的情感開始流動,媽媽在女兒心中的印象,也變得有溫度了些。父母想通過給女兒花錢去證明自己沒有重男輕女,但這并不是女兒真正想要的。在女兒心目中,真正渴望的,其實是父母關心她的想法與喜怒哀樂。“發生怎樣的改變,會讓你覺得我們有在關心你的喜怒哀樂呢?”像這樣以孩子的標準去重新塑造關系,往往是效率最快的。哪怕到最后,還是無法得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關系。因為詢問的過程本身,就足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好好地對待,他們原本對父母的負面印象,自然也會開始發生轉變。當然,提到向孩子請教教育方法,難免會讓一些父母感到不安:但真相是,只有愿意和孩子探討,他們才會感受到平等、真誠和尊重,也才會最大程度愿意接受大人的影響。甚至,我們還會發現,到最后即使沒能得出一個解決方案,但好像之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因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在尋找答案過程中,彼此間逐漸形成的良性關系。“壞學生” 小明因為上課經常違反記錄,班主任把他抓去心理老師的辦公室,示意心理老師好好“教育”一下小明。小明直接癱在沙發上,很不屑地說:知道呀,我們班那個老東西覺得我有病!然后讓你來治我呀!老師:那要不這樣,咱們商量一下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你以后再也不用來見我。老師:要不你說說,是發生什么事情,班主任才會把你帶過來。小明:老師,我想到了一種新的偷吃姿勢,用課本擋著,一定不會被發現!老師其實心里知道,班主任站著講臺上,什么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小明一再強調自己的偷吃技巧很高超。于是她表示支持:你愿意為這件事情想辦法是好事,要不就按這個方法試一下。然而好景不長,不到一星期,小明又被發現抓到了辦公室。小明顯然有些不好意思,表示這次發揮不好,所以露餡了。小明表示,他又琢磨出一個新的偷吃方法,這一次,絕對不會被抓到。老師:嗯,我發現你腦子還是不錯的,并且失敗后還愿意繼續嘗試,不斷調整策略。那再試一下吧!老師表示:哎呀,你這偷吃技術也不行啊,每次都會被抓到,那該怎么辦呀。小明撓撓頭,在多番掙扎都無果后,他表示放棄了:看來,只能別在課堂上吃東西了。離開咨詢室前,小明還補了一句:老師我也很欣賞你的,你是我見過最講義氣的老師!這位心理老師的處理方式太拖沓了吧!直接不準在課堂上吃東西不就行了嗎?而是因為,他在關系中感受不到愛和尊重,所以選擇了破壞紀律。像小明這樣明確抗拒的情況下,強硬地講道理,他只會越來越想要逆反。或許小明會迫于壓力,上課不再吃東西,但他極有可能會在別的地方繼續違反記錄。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優先注重關系,而不是處理問題。就像小明,經歷這番周折后,他和老師的關系,就真正建立起來了。不僅每次見到心理老師都會熱情打招呼,后面即使老師指出他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他也會更愿意接受。但很多時候,父母們總是把耐心放在 “反復講大道理” 上。一方面,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尊重,然后選擇與大人對著干;另一方面,還會讓孩子封閉起來,哪怕大人費勁心思去管教,也收效甚微。這個過程雖慢,卻能在穩步中培養親子間相互信賴的關系。我看我父親,也一定比我父親看我清楚,我的父親根本看不懂我。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具備著某些上一代人不具備的能力和特質。身為父母,雖然生活經驗更豐富,但當今時代瞬息萬千的變化,無論大人小孩,其實都是 “新手” 。而且,在新時代的教育上,我們難免會遇到無從下手的時刻,與其絞盡腦汁都找不到新頭緒,不如試著向孩子請教。當我們真正懷著一顆平等的心和他們探討,他們會給你驚喜的。 END 作者:和小畏;后現代取向心理咨詢師,專欄心理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