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1592—1666)德國傳教士、天文學家 與利瑪竇并稱“耶穌會二雄者”的湯若望出身貴族,曾在羅馬研究哲學、機械力學、宗教和天文學。 他接觸到伽利略的望遠鏡,熱衷科學;并通讀有關利瑪竇的書,贊成利子“合儒”的傳教策略。 1622年,他由澳門進廣東,在陝西傳教,次年被明朝崇禎皇帝召進北京,在徐光啟領導下編纂《崇禎歷書》,共137卷,于1634年完成。 該書體現了西洋天文學的嚴密性和先進性,故崇禎皇帝決定采用西洋歷法,但遭到保守派的堅決反對。 1636年,湯若望按照崇禎的要求,居然造出了20門大炮,不得不佩服湯若望的聰明之處。又整理成《火攻挈要》,詳細介紹了西方造炮的原理及技術,這是湯若望對明朝的最大貢獻。 1644年,清軍入關后,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刪改壓縮成103卷,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進呈清廷。 1646年,湯若望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負責創建北京天文臺,購進并創制多種儀器于臺上,進行天文、氣象及地震的觀測。 湯若望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緣起》等宗教冊子,并翻譯了阿格里科拉的《礦治全書》。 同時,他把《易經》中的卦爻排列的二進制結構,寫信告之歐洲,可能有助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數學法。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史和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 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才能,奠定了在西學東漸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繼利瑪竇來華之后最重要的耶穌會傳教士。 他繼承了利瑪竇通過科學傳教的策略,今天的農歷就是湯若望在原農歷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現代農歷”。 1664年,湯若望遭逢“歷獄”,被羅織罪狀,愛國學者楊光先誣告他“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歷法荒謬”,并撰寫《摘謬論》《辟邪論》,對湯若望等傳教士進行猛烈抨擊。 楊光先駁斥地球的圓球說,認為地球是方而平的,主張:“寧可使腫撾無好歷法,不可使腫撾有西洋人。”竟然借著康熙未成年的間隙,成功扳倒了湯若望,并取而代之。 經年審理,湯若望與五位清朝基督教同事被判凌遲處死。候斬期間,由于京師連續五天地震,被視為不祥之兆,遂獲減刑,而那五位清朝天文學家則被處決。 出獄兩個月,湯若望病故,他實際成為“敬天法古”的保守派向西方科學發難的犧牲品。 而盲目排外,也使清國數百年來付出慘痛的代價。值得告慰楊光先這類人的是,肥沃土壤,至今安在。 ![]() ![]() ![]() ![]()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周日人物、郵票上的千年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