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圣彼得堡彼市的標(biāo)志—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彼得大帝,是后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  2. 7月3日中午,離開夏宮后前往午餐路上車拍,寬廣的大街遠(yuǎn)處有藍(lán)頂教堂  3. 經(jīng)過這座不知是什么橋,橋頭有獅身人面雕像  4.  5.橋的另一頭也有獅身人面的雕像  6.  7. 涅瓦河上的游船  8. 中午在這里用餐,沒有拍到餐館的招牌,拍到門外墻上這個雕像,不知是誰。問了導(dǎo)游,只知道是個名人在這住過。

9. 午餐是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受歡迎,紅燒豬肘好大塊。大家感覺俄羅斯什么都大,地大、建筑物大、人高大,連紅燒豬肘也這么大  
10. 餐廳也蠻大,天花板有漂亮的壁畫, 還有俄羅斯帥哥服務(wù)生  11. 午餐后繼續(xù)前往下一個景點
大巴經(jīng)過圣三一教堂,教堂廣場上有個和平柱  12.建于1835年的圣三一教堂,藍(lán)色的穹頂輟滿金色星星,下面是白色的廊柱和外墻  13.教堂前廣場上有古炮、和平鴿,和平柱,和平柱是用炮筒鑄成,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與和平”  14.繼續(xù)街拍,保護(hù)完好的圣彼得堡古建筑  15.圣彼得堡沒有炎熱的夏季,建筑外墻都沒看到空調(diào)機(jī)
 16.喜歡圣彼得堡古老的建筑外墻  17.  18.  19. 河邊的露天咖啡座  20.  21.
 22.  23.  24. 河流經(jīng)過的城市真美!
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衛(wèi)組織把圣彼得堡古老的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規(guī)定古老的建筑只能翻修,不能拆除,由此我們才能看到美麗的圣彼得堡。  25.圣彼得堡市內(nèi)沒有高層建筑,所有建筑不能超過彼得要塞里的彼得保羅大教堂122米的高度  26.  27. 底層一排紅色遮陽棚的是阿斯托利亞酒店,開業(yè)于1912年,為俄羅斯最豪華的酒店之一
 28.在車上看到圣伊薩大教堂  29.  30. 二戰(zhàn)期間,德軍的炮彈擊中大理石柱子留下彈孔,特意沒有修補(bǔ),就是要讓世人不忘過去,以史為鑒。
據(jù)介紹,在一根柱子旁的牌子上寫著“這是在1941—1944年德國法西斯發(fā)射148478發(fā)炮彈之一留下的罪證”  31. 教堂四周共有48個粗大的花崗巖石柱,每根石柱高 17米,直徑2米,重114噸,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廊柱。當(dāng)年立柱時,用128個壯漢同時推動絞盤,才把柱子緩慢地立起來。 從這里也看到柱子上小的彈孔  32.我們在這里停車  33.眼前白色立柱黃色大樓,從博友博客中才知道這是海軍部大樓,漂亮!  34.圣伊薩教堂前又見到加長的婚車,剛才在車上看到捧著鮮花的新娘和一群親友  35.背光下的圣伊薩大教堂,一側(cè)的鐘樓在維修  36. 圣伊薩大教堂(Saint Isaac's Cathedral),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建于1818年,耗時40年建成。 圣伊薩大教堂與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教堂。(還差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沒見過)  37. 教堂的名稱來自圣徒伊薩,由于彼得大帝的生日正好是伊薩的紀(jì)念日,也有紀(jì)念彼得大帝之意。我們沒時間進(jìn)入教堂,只能遠(yuǎn)觀了 
38.走過教堂前的公園  39.鮮花、綠草、樹木、還有明媚的陽光  40.鴿子與人和諧相處,多么愜意的日子 
41. 一群年輕人在玩蛇  42.參加婚禮的新人迎面而來  43.  44. 來到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旁 法國雕塑家法爾科奈1872年的杰作— 彼得大帝青銅雕像,以武力奪取沙皇寶座的德國女人葉卡捷林娜二世為了證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統(tǒng)的繼承人,下令修建了這座彼得青銅騎士像。威風(fēng)凜凜彼得大帝騎在前腿騰起的駿馬上,后腿踐踏著一條代表邪惡的巨蟒。銅像的底座是40噸重的一整塊花崗石,是在圣彼得堡芬蘭灣處找到的,上面刻著:“獻(xiàn)給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1782年夏”,這座雕像又因為后來普希金的敘事詩《青銅騎士》而名聲大振,并被視為圣彼得堡市的標(biāo)志(摘自網(wǎng)絡(luò))  45. 銅像被安置在天然巨石上,頭戴桂冠的彼得大帝穩(wěn)騎在前蹄騰起的駿馬上,顯示出了所向無敵的風(fēng)采。該馬象征著俄羅斯,而馬匹踐踏著的蛇,代表著當(dāng)時阻止彼得大帝進(jìn)行改革的舊勢力。 導(dǎo)游說青銅騎士僅靠兩個馬蹄支撐是個奇跡,我感覺馬尾巴踩在蛇上的也是支撐點 
46. 1834年在彼得青銅騎士像的周圍開辟了一個巨型廣場,由于它靠近著名設(shè)計師羅西于1829年至1834年修建的參政院,所以命名為參政院廣場,1925年蘇聯(lián)政府為了紀(jì)念在100年前,即1825年12月組織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出現(xiàn)的反奴隸制度的熱血的貴族青年,而把這片廣場命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1992年蘇聯(lián)解體以后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參政院廣場”,但是圣彼得堡人還是喜歡稱它十二月黨人廣場。(摘自網(wǎng)絡(luò)) 博友“開心爸媽”評論說:“敬佩那些十二月革命黨人更敬佩他們出身貴族但毅然陪同丈夫去流放的夫人們”!謝謝“開心爸媽”的評論。 補(bǔ)充一下資料:起義失敗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審訊委員會”,對參加起義的人進(jìn)行審判。十二月黨人領(lǐng)有數(shù)千名起義參加者被處以重刑,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煙稀少、寒冷荒蕪的西伯利亞服苦役,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十二月黨人的妻子自愿拋棄優(yōu)越富足的貴族生活,離開大都市,選擇跟隨自己的丈夫的長期流放的生活。  47.這里也有新人在這舉行婚禮  48.  49.廣場位于大涅瓦河南岸  50.美麗的俄羅斯姑娘坐在公園里曬太陽  51.老人喂鴿子  52.  53. 要集合了,再見,圣伊薩大教堂! (游記于2015-10-12 15:21:42發(fā)布在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