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天晚上,與好朋友阿樂閑聊,他說了句:“我一口氣退掉了好幾個同學群。” 看著我疑惑的表情,阿樂接著說,他發現大多數同學群已經開始變得莫名其妙,比如變成了打卡群,拼車群,外賣群...... 更難受的是,有那么幾位同學還特地@他,并明里暗里地表示: “你不幫我點贊或投票就是不給我面子?!?/span> 阿樂干脆一口氣退群,頓時如釋重負,他感慨道:“余生,其實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 我深表贊同。無論是微信群聊,或者朋友圈,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待在什么樣的圈子。 ![]() 生活中,不少的人喜歡把微信群和通訊錄好友的數量拿來當作炫耀的資本,卻沒發現自己的時間在被“垃圾社交”所侵蝕,消耗至所剩無幾。 他們把微信群當作“資源和人脈”的中轉站。一旦被邀請進某個群,火速掃一眼群里有誰,純靠名氣大小、咖位高低添加好友。 在《三十而已》里,顧佳千方百計想擠進富太太圈。 和富太太們的合照里,她背的是香奈兒,旁邊的太太們拿的全是更高級的愛馬仕。 事后,顧佳卻發現發出來的照片中,自己被無情剪掉。 她想不到,富太太的朋友圈也有鄙視鏈。 圈子不要硬擠,感情不要強求。不是同一圈子,卻硬是想融進去的你,到最后只會倍感無力。 迎合與討好只能換回短暫的交集;實力與人格才能建立起長期的關系。 正如作家張德芬所說:“別為了那些不屬于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與其在無效社交上浪費時間,不如專注于提升自己,從而獲得實質的成長。 ![]() 當人置身于群體之中,很多時候會無所適從,甚至換上”假裝合群“病。 為了合群,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于是選擇犧牲自己的意愿和時間,選擇辜負自己。 李尚龍,青年作家,在一次訪談中曾經談起他上學時的經歷。 大學期間,熱情友好,參加各種社團,對于別人的要求也幾乎有求必應。 看著通訊錄上越來越多的人,他一度感到自己擁有了廣闊雄厚的人脈。 后來某天他需要申請入黨,就想起了某位通訊錄的人懂這方面的事情,結果對方只回了一條信息,“沒空”。 多年以后,李尚龍在英語方面小有名氣,當年那個人千方百計聯系上他,希望他介紹一個好點的老師給他女兒當家教...... 很多人整日周旋于別人的情緒,費勁心力揣摩他人的心思,卻忘記了提升自己,才是最大的社交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互惠為原則。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周國平有句話說的好:
人和人之間,往往存在“磁場”這個東西。 和磁場不同的人在一起,猶如雞同鴨講,即便拼命找了話題,也聊不到一塊去,不歡而散。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在一檔節目中自曝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一匹離群的馬。 他很少去參加同學會,也很少跟交情一般的同事出去喝酒聚餐。但實際上,看起來高冷、寡情的他,也有一群能深夜暢聊,推杯換盞的朋友。 空閑的時候,他會跟羅振宇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經濟學,也會和蔡康永等朋友人研究深度內容。 他不是不合群,而是有所選擇,只跟頻率相同的人在一起。 喜歡獨處,就享受一個人的安靜,享受社交,就要有意識挑選合適的圈子。 多與頻率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感到舒服,能量才能天天滿格。 無論交友還是生活,經營出舒心的朋友圈,打造一個健康的交友環境,才是最好的養生。 ![]() 走過半生,終于明白:凡是費勁的關系,都是錯的關系。如果一種關系讓你覺得很累,那就隨它自然而然地結束吧。 交朋友,不是靠笑臉去迎逢虛假的情誼,而是為了以真心換真心。 人一輩子,遇見誰,發生什么事,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選擇舒心的人,打造優質的朋友圈,卻是可以去追尋、努力實現的。 余生,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里,擺脫掉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讓生命豁達,淡然,多一份美麗的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