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系列581,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1864年夏,洪秀全病死于天京,洪天貴福成為了天京城的主人,不久之后,湘軍攻入天京城中,幼天王、干王、忠王相繼落入清軍手中,太平天國運動似乎到此結束,不過一切到這并沒有完全結束,北方的太平軍與捻軍合作,南方太平軍則是在經歷了幾番小規模內訌之后,進入廣東境內,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當屬康王汪海洋部。 汪海洋原本是李秀成堂弟侍王李世賢的部下,后來逐漸發展壯大,1865年八月,汪海洋殺掉兵敗前去投靠的老上級李世賢,成為南方太平軍的首領。然而,好景不長,1866年1月,汪海洋遇到了清朝晚期名將左宗棠。左宗棠利用洋槍洋炮的優勢布下“八門金鎖陣”,太平拘泥被壓制得死死地。為了鼓舞士氣,汪海洋身先士卒沖在隊伍最前面,結果卻被清軍射來的子彈擊中,當晚斃命于軍營中,他死后,接替他位置的是偕王譚體元。 偕王譚體元是太平軍中元老,15歲就加入拜上帝教,一路走來,經歷頗多,不過他威望不高,雖然接過了汪海洋的位置,卻不能很好的控制全軍,為南方太平軍徹底敗亡埋下地雷。 汪海洋被殺時,太平軍是在清軍的包圍中,譚體元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帶著大家突圍。那時太平軍的對手除了左宗棠還有湘軍悍將鮑超,兩人各自指揮人馬,不斷地縮小對太平軍的包圍。譚體元召集將領們制定突圍計劃,可是將領們卻意見不一,主要分為兩種:其一,多數人主張前往廣西,畢竟太平天國當初是在廣西起家;其二,天將胡永祥則認為應該回到安徽去。譚體元最后選擇了胡永祥的建議,為何他會做出如此選擇?“(胡永祥)足智多謀,剽悍善戰,熟練各種陣圖,變化不測,軍中推為冠”。 胡永祥提出了方案,自然也有相對周全的突圍計劃,只可惜,彼時太平軍已經看不到推翻清政府的希望,不少人紛紛偷偷與清軍聯系,為了立功,他們更是不斷將太平軍行動計劃告訴清軍,讓清軍能夠充分的應對太平軍的突圍。
清軍未能在中途堵截太平軍,于是抄近道迅速趕去黃沙嶂。兩軍相遇黃沙嶂,黃沙嶂位于廣東省嘉應州州城南面山區,太平軍突圍而出,雖后有追兵,怎奈山路狹窄,行軍只能緩慢,清軍追兵則是在黑夜中對自己人大打出手,兩支人馬短兵相接混戰一個時辰到天明,才發現是友軍。 兩支清軍擦干血跡,一同上路,追趕太平軍,途中未曾再出意外,清軍很快就追上了譚體元率領的后衛,譚體元率后衛全力對抗,奮戰中逐漸占了下風,清軍則是乘勝沖殺,太平軍后衛部隊損失慘重,主將偕王譚體元身受重傷,不過終究算是牽制住清軍追擊的腳步,為前鋒部隊贏取了生存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順利通過黃沙嶂。 譚體元知道自己重傷難治,于是選擇騎馬跳落山澗,寧死也不向清軍低頭,“體元率后衛力拒追兵,以掩護將士出隘,力竭墜巖”。 譚體元怎么也沒有想到,上天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墜崖的他并沒有如愿去見“天父、天兄和天王”,而是受盡折磨,“輾轉掩藏,卒因傷重,又餓病兼旬,不能行走”,最后落入清軍手中,被處死,在他死亡前不久,他拼死保護的太平軍前隊全軍覆沒。 參考資料: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