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程妍,張彥,余星,程效,江宇 作者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福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基金項目:福州市重點專科項目(201912005) 通信作者:張彥,E-mail:18558750600@163.com 摘 要 美國心臟協會(AHA)2021年更新了2006年版健康飲食指南。新指南強調改變飲食模式的整體獲益,以及從出生開始就采用健康飲食模式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本文綜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及膳食結構,對AHA《2021年改善心血管健康飲食指南》予以解讀,進而提出符合中國人群的飲食模式。 不良的飲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而良好的飲食模式可以降低CVD和慢性病的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因此,良好的飲食模式已成為當前CVD的治療基礎,也是該疾病一級預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美國心臟協會(AHA)2021年公布了《2021年改善心血管健康飲食指南》(簡稱AHA健康飲食指南),提出了維持能量平衡,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選擇全谷物食品、優質蛋白質來源、輕加工食品、低鈉鹽或無鈉鹽食物,使用液體植物油,減少含糖飲食以及限制飲酒量等健康飲食模式。該指南強調了改變飲食模式的整體獲益,以及從出生開始就采用健康飲食模式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本文綜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及膳食結構,對AHA健康飲食指南進行解讀,進而提出適合中國人群且有益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飲食建議。 1 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慢性病發生的基礎。臨床上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依據對成人超重或肥胖進行判定:24.0 kg/m2≤BMI<28.0 kg/m2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針對腹型肥胖,以腰圍為判定標準,即把男性≥90 cm、女性≥85 cm定義為腹型肥胖。AHA健康飲食指南中指出,維持能量攝入和消耗的平衡是保持健康體重的基礎;體重是評價營養狀態和健康的客觀指標,保持健康的體重對防治CVD和代謝性疾病有重要意義。Meta分析顯示,限制能量攝入能夠顯著降低超重者的體重。然而,每日的能量需求個體之間差異較大,還會受到日常活動、年齡、性別、體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由于個體的能量需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因此,需根據年齡對能量攝入做出相應的調整。此外,還需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消耗多余的能量,以維持能量的“收支”平衡。運動是預防CVD和改善其預后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保持30 min/d、每周3~5 d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 min的高強度運動,可降低CVD的發生率和慢性病的發生風險,且有利于控制體重。因此,維持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保持健康的體重,需要通過科學的飲食結合適當的運動來實現。 2 多吃水果和蔬菜,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 AHA健康飲食指南中指出,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模式可以降低CVD風險,且有利于均衡營養。多項研究表明,水果和蔬菜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它們含有的營養素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防止組織損傷、抑制動脈斑塊的形成。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不僅可降低成年人CVD、高血壓和腦卒中的發病風險,而且還可以降低絕經早期婦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應基于平衡飲食模式的基本原則,每日盡可能攝入12種及以上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周25種以上。中華預防醫學會等發布的《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指出,成年人每日應攝入300~500 g 新鮮蔬菜和200~350 g 新鮮水果(而非果汁),尤其推薦食用深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蘭花、胡蘿卜、葡萄、桑葚等。 3 多吃全谷物食品,少吃精制谷物食品 AHA健康飲食指南指出應多吃全谷物食品,少吃精制谷物食品。谷物類食品既可以是完整的籽粒,也可以是碾磨處理后的產品;只要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胚乳、麩皮、胚芽,就屬于全谷物食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居民谷物類消費量減少、動物性食物攝入增多且食用的谷物大都為精致米面,并非全谷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就提及,我國僅有1/5的成年人每日全谷物攝入量達到50 g以上。全谷物食品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及B族維生素,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對其他食物的攝入。因此,選擇攝入更多的全谷物食品,可以更好地控制體重,降低肥胖和超重的發生風險,也可以降低CVD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和死亡風險。另有研究顯示,每日額外食用50 g全谷物食品,可以使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降低23%。依照《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中的建議,成年人每日谷薯類攝入量應達到250~400 g,其中需包括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 g,薯類50~100 g,且烹飪時應考慮“粗細結合”。全谷物食品除了能帶來心血管的獲益外,還可起到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排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全谷物雖然對健康的好處眾多,但消化功能有所減退的人群食用量不可過多。 4 選擇健康蛋白質來源 AHA健康飲食指南建議選擇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以促進心臟健康。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降低罹患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風險。蛋白質主要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應優先選擇攝入植物蛋白(主要包括豆類、堅果等),這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還有利于保護地球。Meta分析探究了豆類攝入量與CVD之間的關系,發現增加豆類攝入量可以有效降低CVD的患病風險,增加堅果類食品的攝入也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率。因此,《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中推薦,應提高豆制品的食用頻率,每日食用大豆 25 g(相當于南豆腐約125 g或豆腐絲50 g);在健康的動物蛋白方面,應優先選擇海鮮、蛋、低脂或脫脂乳制品作為主要來源。該指南還建議成年人每周攝入魚類300~525 g,烹飪時應避免油炸,以防營養素流失;攝入不同種類的乳制品,約合每日150~300 g 的液態奶。此外,攝取畜禽類時應盡量選擇精瘦肉,限制加工肉和紅肉的攝入量,并建議每日攝入畜禽類食物 40~75 g。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肉包括通過腌制、煙熏等方式制成的肉類,或者是通過添加化學防腐劑保存的肉類、家禽或海鮮產品,這類食物中鹽、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含量極高;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肉類,研究表明過多攝入紅肉會使CV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并增加發生腹型肥胖的風險,還會導致BMI升高。但在目前國內的大環境下,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居民的動物蛋白攝入比例逐漸升高,CVD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因此,日常飲食中應注意減少動物蛋白的攝入,同時保證足夠的植物蛋白攝入。 在此基礎上,關于“植物肉”代替肉類仍存在爭議。AHA提醒人們應謹慎選擇“植物肉”,認為其屬于過度加工食品,含有防腐劑和穩定劑,對心血管短期和長期影響的證據有限。 5 選擇液體植物油和不飽和脂肪酸 AHA健康飲食指南建議用液體植物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油、菜籽油和橄欖油等)來代替熱帶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和棕櫚仁油等)、動物油(黃油、豬油、牛油等)和部分氫化脂肪,從而有效降低LDL-C水平及CVD發生風險。AHA還指出,需要用不飽和脂肪酸來代替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其原因在于后兩者均會使LDL-C水平升高,并刺激炎癥因子產生,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推薦,成年人每日攝入液體植物油≤20 g(約2瓷勺),且應定期替換食用油品種,同時應多攝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奶制品等。 6 選擇輕加工食品,避免過度加工食品 NOVA食品分類系統將食品分為4類:第一類是原始食品,即未加工或最低加工的食品,如水果、堅果等;第二類是烹飪食品,即加工過的用于烹飪的原始食品,如由堅果制成的食用油等;第三類是加工食品,即經過鹽、油、糖等特殊處理后,性狀被改變的食品,如魚罐頭、新鮮面包、奶酪等;第四類是過度加工食品,即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5種工業制劑,并且是高糖、高脂、高熱量食品,如含糖飲料、餅干、火腿腸、冰激淋、蛋糕等。AHA健康飲食指南推薦,應選擇輕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過度加工食品。攝入過度加工食品不僅會導致體重增加,而且還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高血糖、高膽固醇血癥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度加工食品逐漸占據了食品供應鏈的主導地位,且其消費量呈直線上升趨勢。2021年《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發表的研究表明,每日多食用一份過度加工食品(如28 g薯片),心肌梗死、腦卒中、猝死等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將增加7%,心腦血管死亡的風險增加9%。此外,近期發表在《英國營養學雜志》的研究報道了過度加工食品會影響機體的氧化水平和炎癥機制,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綜上所述,面對過度加工食品越來越流行的趨勢,應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遏制這一現象,如減少食用過度加工食品,并大力宣傳輕加工食品的益處,推廣健康的飲食模式。 7 限制含糖飲料及食物的攝入 AHA健康飲食指南建議限制含糖飲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 SSB)及食物的攝入。研究表明,隨著血液中糖分的增加,胰島素抵抗、機體氧化應激相應增加,LDL-C水平升高,并且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SSB即添加糖含量>5%的飲品,常見的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蔗糖、玉米糖漿、蜂蜜等。除SSB外,蛋糕、冰激淋、糕點等食物也含有較多的糖。雖然研究已明確含糖飲食的危害,SSB 攝入過多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和CVD的發生風險,但我國SSB及食物的消費量仍呈上升趨勢,人們對其危害性未引起足夠重視。除此之外,AHA還提出使用添加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ASB)來代替飲料中的添加糖,但目前Meta分析結果并不一致,ASB對健康的好處尚不明確。然而,包括美國婦女健康行動(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研究在內的多項研究表明,ASB并非一種更健康的糖類替代品,ASB的攝入不僅會增加個體對食物的渴望,還會使腦卒中、冠心病及總死亡風險上升。總之,限制每日飲食中糖的攝入量,對維持健康體重和降低CVD風險有重要意義。 8 選擇低鈉鹽或無鈉鹽食物 AHA健康飲食指南指出,高鈉鹽飲食和高血壓有直接關聯,建議選擇低鈉鹽或無鈉鹽食物,還提出可使用低鈉高鉀鹽來代替普通鹽。根據國家標準,氯化鈉占60%~80%、氯化鉀占10%~35%的為低鈉鹽。相比于普通鹽,低鈉鹽的鈉含量更低、鉀含量更高。研究表明,鉀通過擴張血管、減小血管阻力和增加尿鈉排出,抵抗高鈉的升壓作用,而相應地控制鈉鹽攝入同樣對高血壓有預防作用,也有益于降低CVD的發病率及死亡風險。但低鈉鹽并不適用于所有人群,有潛在高鉀血癥風險及腎臟功能異常的人群不適合使用低鈉鹽代替普通鹽。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烹飪中應減少鹽或其他高鈉調味料(如蠔油、老抽、魚露等)的使用,可利用限鹽勺、量杯等準確度量,以養成逐步減少鈉鹽攝入和清淡飲食的良好習慣。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7月發布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倡人均食鹽攝入量≤5 g/d。從2000年開始我國居民鈉鹽攝入量雖然有下降趨勢,但仍高于上述推薦標準。 9 不飲酒或限制飲酒量 AHA健康飲食指南指出,飲酒量與CVD的關系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性別、年齡、酒的類別及攝入方式等。飲酒量的增加與出血性腦卒中和房顫風險的升高呈正相關,但對于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飲酒與疾病風險存在J型或U型相關關系,即每日飲酒1~2杯的疾病風險最小。《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建議乙醇攝入量成年男性<25 g/d(約合葡萄酒250 mL或啤酒750 mL)、成年女性<15 g/d。2022年1月,世界心臟聯盟提出,飲酒不存在“安全量”,并批判了少量及適量飲酒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觀點,認為乙醇及其代謝產物會使心肌細胞和心肌間質纖維化,并導致心肌收縮和舒張功能減退。鑒于目前的研究證據不足,考慮到飲酒帶來的健康風險可能超過了潛在的心血管健康獲益,故AHA暫不支持通過適當飲酒來改善心血管健康的觀點。 10 小結 心血管疾病是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數量正穩步增加,因此,必須加強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AHA健康飲食指南提出了促進心臟健康的飲食模式,旨在通過改善飲食模式來促進心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雖然AHA指南主要立足于美國人群,其飲食模式與我國居民有較大不同,但對我們提出符合中國人群的健康飲食模式、有效地進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仍有啟迪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