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我們對現下的生活感到煩悶、厭倦、無聊時,可能就會想到遠方走一走,看看別人的生活,瞧瞧外面的世界。 上幾周,當被繁雜的工作攪合的心緒不寧時,我就會拿起這一本《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跟著作者風餐露宿,走遍中亞4國,翻越天山賞雪景、走進高原領略帕米爾風光、去費爾干納山谷看牧民轉場、到核爆小鎮體驗劫后余生…… 追尋千年前玄奘大師的足跡,探索歷史的脈絡,與當地的小人物飲酒、暢聊、瞎逛…… 突破地理的界限、時間的界限,去發現、去感受不同生命的活法。 于是心中憋著的那一股濁氣,也隨著空間、時間的延展而消散。 原來,游記能給人如此大的慰藉。 2 中亞,那是我國的西鄰,在高原、荒漠中藏著5個國家:分別為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完全分不清,這個斯坦與那個斯坦的不同,甚至連名字也叫不全。其實,歷史上,5個斯坦國有一段時間統一在突厥斯坦國的麾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突厥斯坦國加入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同志的幾番操作下,突厥斯坦國被分成了5份。蘇聯老大哥在的時候還好,5國互通有無,不分彼此。 “在蘇聯時代,分界線不具有任何現實的意義,他們可以輕易地跨過邊境……” 后來,蘇聯老大哥倒了,5個斯坦國開始各自掌家。因為斯大林同志的野蠻分割法,不同民族的人混居在同一個國家,剪不斷理還亂,為日后埋下流血沖突的隱患。 “斯大林創造性的分界法,希望把不同民族分而治之。然而費爾干納山谷自古就是多民族的混居之地。在山谷的邊境地帶,即使人們十分努力,烏茲別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也根本不可能擺脫對方。” 果然,2010年吉爾吉斯國內不同民族間的沖突爆發,死傷超千人。 因此,中亞5國,并不是十分和平的共存,時有沖突矛盾發生,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邊境滋擾不斷,普通國人之間也相互不大待見。吉爾吉斯人瞧不上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又覺得吉爾吉斯人有些愚蠢。真應了古人那一句:近則不遜。 3 不得不說,中亞5國的現狀,受前蘇聯的影響很深。 蘇聯老大哥在1991年解體了。但它在中亞的余威仍在,即便過了30來年。 首先是語言,俄語仍然是斯坦國間的互通語言。不論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還是吉爾吉斯,普通民眾一般不講他們的官方語,男女老少,多講俄語。 其次,經濟上對俄國的依存度仍然挺高。 俄國是斯坦國打工人最常去的目的地。很多斯坦國男人去俄羅斯打工,然后一去不回。任家中的妻子,如同守寒窯的王寶釧,苦苦等待,直至對方在別國成立家庭。作者在俄羅斯時就曾遇到過來此地尋夫的吉爾吉斯婦女,等他到了中亞后發現,這里的婦女們丈夫在俄國“失蹤”的情況,不在少數。 第三,斯坦國的市容市貌。 蘇聯時期的筒子樓、整齊劃一的街道、塑有偉人雕塑的廣場、蘇聯風格的影劇院,都在彰顯著蘇聯時期的影響力。解體了的蘇聯,在中亞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當然,核試驗的破壞力一直在持續。 蘇聯在哈薩克斯坦做過幾百次核試驗,哈薩克斯坦一度成為全球第四位核污染國家。 核爆基地,人去樓空。樹木從客廳中長出來了,花草從窗框上伸出來了,廢棄的房屋成了小動物們的棲息之所。所有人類,進來參觀的、做環保研究的、整治核污染的,都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才能踏上這片土地。 4 生活在斯坦國,大部分人日子過得艱難。 自然環境,遠比其他地方惡劣。高原、荒漠地形,氣候條件差,水資源缺乏。 5國共用的內陸湖咸海,正在迅速縮減。 湖泊變戈壁,漁船只能作為一堆廢鐵停在沙丘上,漁民也只得更換裝備,轉行開出租。 咸海萎縮如同蘇聯解體一樣,對斯坦國人民命運的影響,是關鍵的。 為了哺育棉田,5個斯坦國眼睜睜讓咸海干涸下去。 用生態環境換經濟發展,世界各地都一樣,只是越窮苦的地方,生態犧牲就越大。 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極具生命力的存在著。 迎著暴風雨轉場的牧民,積極學漢語的青年學生,歡脫的旅行社老板,開著需要跳窗才能打開車門的司機,露齒笑就會亮出金牙的中年男女,因為參加宗教活動將游客撂在街頭一個多小時的導游、超級有民族自尊心的塔吉克博物館翻譯…… 讀游記,會打破你狹隘的生活觀、是非觀。不了解,便以為只有我們社會一種存在方式,或無法接納別人的不同,走出去,才會發現,生活是如此各式各樣。 5 中亞的大漠黃沙,會令你想到什么? 一行四五人、駱駝七八匹、叮叮當當的商隊,在風沙中前行。 滿目黃沙中,兀自出現一座土屋,房前旗桿上寫著“龍門客棧”四字,威風凜凜。嫵媚的老板娘正在與來往客商周旋。 又或是白紗遮面的俠女,衣袂飄飄,手執長劍,身影俏立而堅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