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222.黃土湯詳解研討

       學中醫(yī)書館 2022-06-30 發(fā)布于山東

      222.黃土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黃土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金匱要略》)
          [異名]  伏龍肝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9)、伏龍肝散(《脈因癥治》卷上)、黃
      土散(《何氏濟生論》卷2)。
          [組成]  灶心黃土半斤(30g)  白術  附子炮  干地黃  阿膠  甘草  黃芩各三兩(各9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現(xiàn)代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取
      汁,再煎余藥,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  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tǒng)血證。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黯
      淡,四肢不溫,神倦無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病機分析]  脾主統(tǒng)血,氣能攝血。脾陽不足,脾氣亦虛,失去統(tǒng)攝之權,則血
      從上溢而為吐衄,下走而為便血、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溫,神倦無力,口淡不
      渴,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證,皆為脾氣虛寒,陰血不足之象。“下
      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tǒng)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金匱要略心
      典》卷下)。“經(jīng)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今因胃中寒邪,
      并傷陰絡,致清陽失守,迫血下溢二腸,遂成本寒標熱之患”(《張氏醫(yī)通》卷5)。
      由此可見,本證臨床表現(xiàn)雖為便血,或崩漏,或吐衄,但其本質不出“虛”、“寒”二字。
          [配伍意義]  本方證病標便血,病本虛寒,施以“標本兼顧”之法,治宜溫陽健
      脾,養(yǎng)血止血。方中灶心黃土即伏龍肝,辛溫而澀,具有溫中、收澀、止血之功,為君
      藥。然而,脾氣虛寒之失血,若徒恃止血之品,不從病機著手,雖用止血藥亦很難奏
      效,惟有溫中健脾與止血同施,標本兼顧,收效始捷。故用白術、附子溫陽健脾,以復
      脾胃統(tǒng)血攝血之權,為臣藥。術、附辛溫,易耗血動血,且出血日久,陰血必耗,故佐
      以生地黃、阿膠滋陰養(yǎng)血止血,使陰能守于內,陽能護于外,陰陽相得,人體安和。更
      配苦寒止血之黃芩與生地、阿膠共同制約術、附溫燥之性。生地、阿膠得術、附又不慮
      其滋膩呆補;術、附得膠、地則不致溫燥太過而耗血動血。肝為藏血之臟,肝不藏血常
      是出血機制之一。本方所治誠然是以脾陽虛不能統(tǒng)攝為其主要原因,但脾土一虛,統(tǒng)攝
      無權,久失陰血,肝木失養(yǎng),肝不藏血而生熱的機制亦同時存在,故方中黃芩、生地尚
      有清肝熱、涼血熱以止血之深義。誠如王子接曰:“佐以生地、阿膠、黃芩,人肝以治血
      熱”(《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張璐亦云:“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尤在黃芩
      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張氏醫(yī)通》卷5)。與君、臣合用,體現(xiàn)以溫陽止血為主,
      清肝止血為佐的配伍形式,有相反相成之妙。使以甘草和藥調中。諸藥合用,共成溫陽
      健脾,養(yǎng)血止血之功。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全方寒熱并用,剛柔相濟,以剛藥溫陽而寓健脾助運;以
      柔藥補血亦寓止血清肝,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陽。吳瑭謂本方為“甘苦合用剛柔
      互濟法”。二是溫中健脾藥與養(yǎng)血止血藥同施,標本同治,溫陽健脾而達脾土統(tǒng)血,養(yǎng)
      血止血以治出血失血之標。
          [類方比較]  黃土湯與歸脾湯都有健脾養(yǎng)血作用,均可用治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
      漏。歸脾湯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證,以脾氣虛為主,故以黃芪、人參等益氣健脾
      藥為主組方,功能健脾益氣以攝血;黃土湯用于脾陽不足,陽虛失攝之證,以脾陽虛為
      主,故以灶心土、白術、附子等溫陽攝血為主組方,功能溫陽健脾以攝血。歸脾湯屬治
      病求本之劑,黃土湯為標本兼顧之方。
          本方與槐花散均能治療便血,但槐花散具清熱涼血,疏風行氣之功,主治風熱、濕
      熱壅滯腸道之便血證,即所謂“近血”;本方具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之功,主治脾陽不
      振,統(tǒng)攝無權之便血證,即所謂“遠血”。見癥與病機不同,故立法與組方各異。王子
      接說:“近血因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之”(《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原著謂:“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本方原為便血
      而設,審屬陽虛不能統(tǒng)攝,其他部位出血亦可應用。以血色黯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氣虛甚者,可加人
      參以益氣攝血。出血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便溏者,黃芩炒炭,減其
      苦寒之性,再加炮姜,以助溫中。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治慢性胃腸道出血及慢性功能性子宮出血屬于脾陽虛不能統(tǒng)血攝血者。
          [使用注意]  本方所治屬陽虛出血證,若因實熱出血者,不可服用;有外邪者,不宜使用。
          [源流發(fā)展]  本方源于漢.張仲景所撰《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
      治第十六》,主治“下血,先便后血”,“亦主吐血、衄血”。歷代醫(yī)家在長期臨床實
      踐中,進一步拓展了本方的主治范圍。如《張氏醫(yī)通》卷5用治“陰絡受傷,血從
      內溢,先血后便,及產(chǎn)后下痢。”《類聚方廣義》用“治吐血、下血,久久不止,心
      下痞,身熱惡寒,面青體瘦,脈弱;或腹痛下利,或微腫者;臟毒痔疾,膿血不
      止,腹痛濡瀉,小便不利,面色萎黃,日漸瘦瘠,或微腫者”。黃土湯以黃土配附、
      膠、芩這種止血藥與溫里藥、養(yǎng)血藥及清熱藥相配的用藥思路,對后世治療陽虛出
      血證和溫陽止血法的運用有較大的影響。唐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12記載
      之黃土湯,系由本方去白術、黃芩、附子,加干姜、桂心、當歸、芍藥、白芷、川
      芎、細辛、吳茱萸而成,主治吐血及衄血;該書同卷另一黃土湯,為本方去干地
      黃、附子,加干姜而成,主治卒吐血及衄血;該書卷20之伏龍肝湯,亦為本方去
      附子、白術,加發(fā)灰、干姜、地榆、牛膝而成,主治下焦虛寒,或先血后便。《外
      臺秘要》卷3引《深師方》之黃土湯(當歸、甘草、芍藥、黃芩、川芎、桂心、生
      地黃、黃土、青竹皮),治療鼻衄或吐血,當是循本方組方思路而制。《普濟方》卷
      334引《十便良方》之伏龍肝散(附子、續(xù)斷、人參、干姜、桂心、甘草、伏龍
      肝、赤石脂、生地黃),治療“婦人月水不斷,胞內積有虛冷,或多或少,乍赤乍
      白”。若追本溯源,也是師法本方而創(chuàng)。而《保命集》卷下治“脫血脾寒”之黑地
      黃丸(蒼術、熟地、川姜),看似自立新方,實則取法于本方。
          [疑難闡釋]
          1.本方配伍黃芩的意義  黃土湯配伍一味苦寒的黃芩,歷代頗多爭議。主要有以
      下兩種意見:一是認為黃芩在方中具清熱瀉火之功。如唐宗海云:“血傷則陰虛火動,故
      用黃芩以清火”(《血證論》卷8)。二是認為黃芩在方中起反佐作用,制術、附溫燥之
      性。如尤怡云:“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
      之師也”(《金匱要略心典》卷下)。統(tǒng)編教材5版從尤氏之說,謂:“更配苦寒之黃芩與
      甘寒滋潤之生地、阿膠共同制約術、附過于溫燥之性”。筆者認為:黃芩在方中的作用
      是清肝熱,止血與佐制之用。謂清熱者,因肝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其藏血功能主
      要體現(xiàn)于肝內必須貯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約肝的陽氣升騰,勿使過亢,以維護肝的疏泄
      功能,使之沖和條達,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今脾虛統(tǒng)攝無權,久失陰
      血,肝體失養(yǎng),肝不藏血,必致陽氣升泄太過而生熱,熱迫血行則可導致出血,故配黃
      芩清肝熱,以治肝虛生熱,“黃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張氏醫(yī)通》卷5);“佐以
      生地、阿膠、黃芩人肝以治血熱”(《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謂止血者,理由有三:
      ①從理論上講,前人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名醫(yī)別錄》云黃芩:“療痰熱……淋露下血。”
      《本草綱目》卷13謂其:“治風熱……諸失血。”《景岳全書.本草正》卷48記載:“能除赤
      痢……便血、漏血。”說明前人對黃芩的止血作用已有認識。近人陸淵雷也認為:“用黃
      芩者,平腸部之充血,減低其血壓,使血易止也”(《金匱要略今釋》卷5)。光明日報
      1981年8月6日四版報道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三川潮教授的研究結果,認為黃芩除可
      用于清熱和解毒外,還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②從實踐上看,前人有止血方面的應
      用。如《千金翼方》卷20用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治下血;
      《普濟本事方》卷10用黃芩為細末,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下,治崩中下血。③當
      代已有學者明確指出黃芩具有止血功效,如凌一揆主編的《中藥學》謂黃芩“用于內熱
      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證”,“黃芩具清熱與止血雙重
      作用”。《中藥大辭典》云黃芩“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謂佐制者,是因黃土、
      術、附辛溫,易耗血動血,且出血日久,陰血已耗,故用黃芩苦寒以制術、附溫燥之
      性。《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卷16:“黃芩又制黃土、附子之熱,不令其過”。由上可知,黃
      芩在黃土湯中除制約術、附溫燥之性外,通過黃芩清肝、止血,才是選用黃芩的本意。
          2.關于灶心土的代用品  灶心土為久經(jīng)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藥鋪少備或
      不備。因此,采用此藥每感困難,必須選擇一味既不影響療效,又可減少采藥困難的相
      似藥物代之。據(jù)前人的經(jīng)驗及今人的實踐可用赤石脂代之。如:陳修園《金匱要略淺
      注》卷7黃土湯條下說:“愚每用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黃土如神”。朱顏《中藥的藥理與
      應用》謂赤石脂與伏龍肝都與高嶺土相似,主要為吸著作用,內服能吸收消化道內的毒
      物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chǎn)物等;對發(fā)炎的胃腸粘膜有局部保護作用;對胃腸出血還有止血
      作用。說明赤石脂非但有止血作用,并能保護潰瘍面,用于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而引起的
      出血癥,頗為理想。另有人報道,用黃土湯治胃腸出血癥,每以赤石脂代黃土,收到滿
      意的療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64,2:11)。用時赤石脂應杵極細,不用布包人煎,煎成后
      藥汁不必澄清,候稍涼后攪混服下,可加強止血之力。
          [方論選錄]
          1.趙以德:“腸胃者,陽明二經(jīng)也。陽明主合,氣本收斂,血上者為逆,下者為順,
      以下血者言之。胃居大腸之上,若聚於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門遠,故曰遠血。若聚大
      腸,去肛門近,故曰近血。雖腸胃同為一經(jīng),然胃屬土,所主受納轉輸;大腸屬金,所
      主傳送;而土則喜溫惡濕,金則喜寒惡熱,二者非惟遠近之殊,其喜惡亦異。治遠血
      者,黃土湯主之。然則血聚于胃者,何也?蓋血從中焦所化,上行于榮,以配于衛(wèi),榮
      衛(wèi)之流連變化,實胃土所資也。胃與脾為表里,胃虛不能行氣于三陽,脾虛不能行津于
      三陰,氣日以衰,脈道不利,或痹而不通于血中,積隨其逆而出,或嘔或吐,或衄或泄
      也。若欲崇土以求類,莫如黃土。黃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燒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母
      燥而不濕,血就溫化,則所積者消,所溢者止。阿膠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類。
      地黃補血,取其象類。甘草、白術,養(yǎng)血補胃和中,取其味類。甘草緩附子之熱,使不
      僭上。是方之藥,不惟治遠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虛脈遲細者,增減用之。蓋胃之
      陽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諸經(jīng)脈散血積也;脾之陰不理者,非黃芩之苦,不能堅
      其陰,以固其血之走也。黃芩又制黃土、附子之熱,不令其過,故以二藥為使。”(《金
      匱玉函經(jīng)二注》卷16)
          2.張璐:“《經(jīng)》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又云陰絡傷則血內溢。今因胃中寒邪,并
      傷陰絡,致清陽失守,迫血下溢二腸,遂成本寒標熱之患。因取白術附子湯之溫胃助
      陽,祛散陰絡之寒,其間但去姜、棗之辛散,而加阿膠、地黃以固護陰血,其妙尤在黃
      芩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灶土領附子直溫中土之本寒,使無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
      不鮮者為宜,若紫赤濃厚光澤者,用之必殆。斯皆審證不明之誤,豈立方之故歟?(《張氏醫(yī)通》卷5)
        3。尤怡:“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tǒng)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
      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人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
      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
      謂有制之師也。”(《金匱要略心典》卷下)
        4.王子接:“若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明指肝經(jīng)別絡之血,因脾虛陽
      陷生濕,血亦就濕而下行。主之以灶心黃土,溫燥而去寒濕。佐以生地、阿膠、黃芩人
      肝以治血熱;白術、附子、甘草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因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
      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之。”(《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5.吳瑭:“此方則以剛藥健脾而滲濕,柔藥保肝腎之陰,而補喪失之血,剛柔相濟,
      又立一法,、以開學者之門徑。后世黑地黃丸法,蓋仿諸此。”(《溫病條辨》卷3)
        6.唐宗海:“血者,脾之所統(tǒng)也。先便后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氣下泄,而血因
      隨之以下。方用灶土、草、術健補脾土,以為攝血之本。氣陷則陽陷,故用附子以振其
      陽;血傷則陰虛火動,故用黃芩以清火;而阿膠、熟地又滋其既虛之血。合計此方,乃
      滋補氣血,而兼用溫清之品以和之,為下血、崩中之總方。古皆用為圣方,不敢加減。
      吾謂圣師立法,指示法門,實則變化隨宜。故此方熱證可去附子,再加清藥,寒證可去
      黃芩,再加溫藥。”(《血證論》卷8)
        7.張秉成:“《金匱》治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夫下血一證,其
      源各自不同。《金匱》雖有遠血、近血之分,而總不出虛實兩途與寒熱之分而已。然熱
      者多實,寒者多虛,又為確切。凡人身之血,皆賴脾臟以為主持,方能統(tǒng)御一身,周行
      百脈。若脾土一虛,即失其統(tǒng)御之權,于是得熱則妄行,得寒則凝澀,皆可離經(jīng)而下,
      血為之不守也。此方因脾臟虛寒,不能統(tǒng)血,其色或淡白或瘀晦,隨便而下。故以黃土
      溫燥人脾,合白術、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
      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災,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王者之師,貴有節(jié)制
      也。”(《成方便讀》卷2)
          [評議]  黃土湯為溫陽止血的代表方劑。關于本方治證病機,諸多醫(yī)家皆認為脾陽
      虛寒,血失統(tǒng)攝。如尤氏謂:“脾虛氣寒,失其統(tǒng)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然張璐則
      提出“本寒標熱”之說,并認為黃芩在方中佐地黃分解血室之標熱,見解獨特,立論精
      辟。本方配伍意義,趙以德認為是“取物類”,言簡意賅,值得學者用心體味。關于黃
      芩一味,王氏稱其“人肝以治血熱”;唐宗海亦云“清火”,亦可資參考。張秉成及尤
      氏、趙氏等均提出黃芩為制方中藥物辛溫太過,為后世將黃芩作為反佐藥提供了依據(jù)。
      對本方的配伍特點,吳氏以“剛柔相濟”概之,唐氏以“滋補氣血,而兼用溫清之品以
      和之”論之,二氏所論,被當代醫(yī)家所推崇,現(xiàn)行方書及《方劑學》教材對組方特點的概括,多承襲此說。
          [驗案舉例]
          1.便血  《吳鞠通醫(yī)案》卷2:福某,二十四歲。病后冰鎮(zhèn)水果不能戒,糞后便血
      如注,與《金匱》黃土湯。每劑黃土用一斤,附子用八錢。服至30余劑,而血始止。
          《蒲輔周醫(yī)案》:某女,58歲。大便后流鮮血,或無大便亦流大量鮮血。每次流血
      量約1至2茶碗之多,每日2至3次,已20余日。兩少腹有隱痛,血覺頭暈心慌,氣
      短自汗,臉腫,飲食尚可;素有失眠及關節(jié)疼痛,月經(jīng)已停止2年。脈沉數(shù),舌微淡無
      苔。以黃土湯加味:熟地一兩,白術六錢,炙甘草六錢,黑附子三錢,黃芩二錢,阿膠
      五錢,側柏葉(炒)三錢,黃土二兩。用開水泡黃土,澄清取水煎,服2劑。復診時已
      有好轉,仍有心跳氣短,已無頭暈及自汗出,飲食尚可,眠佳,舌無苔,脈仍沉數(shù)。原
      方再服3劑,便血已很少,以益氣滋陰補血以資善后。
          2.咯血  《江西中醫(yī)藥》(1984,4:11):某女,35歲。咳嗽半月伴咯血4天,經(jīng)中
      西藥治療后,仍咯血不止,咳嗽無痰,頭暈乏力,舌苔薄白,脈細軟。用黃土湯溫攝:
      制附子6g,白術15g,干地黃15g,黃芩9g,阿膠15g,灶心土50g,甘草6g。服上藥2
      劑咯血止。守上方加沙參15g,3劑而愈。
          3.血淋  《河南中醫(yī)》(1983,5:42):某男,32歲。房事后有墜感,尿急,點滴不
      通,痛如刀割,后尿出玉米粒大四五塊血餅,經(jīng)治半年無效。察其面色黃白,嘴唇紅,
      舌質紅,苔薄白,雙尺脈沉遲無力。治以清熱溫脾,固腎攝血。處方:土炒白術9g,
      九蒸熟地9g,黃芩6g,阿膠9g,炮附子4.5g,灶心土12g,甘草3g,飯后服。連服15劑病愈,隨訪4年無復發(fā)。
          按語:案1之2例便血,均用黃土湯治愈。例1乃病后冰鎮(zhèn)水果不能戒,脾胃陽
      虛,統(tǒng)攝失職而成便血,予黃土湯而痊。例2屬脾胃陽虛,統(tǒng)攝無權,且失血量多日
      久,陰虛生熱,故用黃土湯加炒側柏葉2劑病情好轉,繼以益氣滋陰補血善后。案2咯
      血不止,病位在肺,而病本在脾胃,遵“虛則補其母”之訓,與黃土湯培土生金而愈。
      案3血淋經(jīng)久不效,脾腎兩虛,用黃土湯治療亦獲良效。
          [臨床報道]
          1.上消化道出血  用黃土湯加味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75例,均是從急診收人
      住院病人。出血1—3天152例,4—6天16例,7—8天7例。全部病例均有黑便,兼
      有嘔血者24例,大便急血試驗++一+++49例,++++126例。脈象以細數(shù)或細
      濡為主。舌質大多偏淡,舌苔以薄膩為多。經(jīng)X線鋇餐攝片或纖維胃鏡檢查,其中十
      二指腸球部潰瘍128例,胃潰瘍18例,慢性胃炎2例,胃癌1例,賁門癌1例,十二
      指腸降部憩室2例,18例未作檢查。治療方法,病人人院后予流質飲食,若嘔血量多
      者暫時禁食,但不禁藥,均以黃土湯加味治療。灶中黃土30g(包煎),炮附子lOg,炒
      白術lOg,生地炭15g,阿膠lOg(烊化),黃芩lOg,炙甘草3g,水煎200ml,分2—3
      次服完,日服1劑,直至大便轉黃,隱血試驗轉陰。兼有嘔血者加半夏lOg,旋覆花
      lOg(包煎),代赭石30g(先人);若出血量大者加海螵蛸15g,白及6g;氣虛甚者加
      黨參lOg,生黃芪15g。倘血紅蛋白低于6g,或伴出血性休克者,予適量輸血及補液。
      結果:3天內大便隱血試驗轉陰者89例,占50.86%;4一15天內大便隱血試驗轉陰者
      74例,占42.28%;轉外科手術者8例,改用其它藥物治療者4例,占6.86%。總有
      效率93.14%。大便隱血轉陰時間最短為1天,最長為15天,平均4.17天uj。用黃土
      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113例,其中男82例,女31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78歲。全
      部病例均有黑便,其中大便隱血++++85例,隱血+++25例,隱血++2例,隱
      血+1例;其中22例伴有嘔血。本組病例中,72例經(jīng)Cr檢查,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
      瘍58例,球潰合并賁門癌1例,球潰合并胃下垂1例,小彎潰瘍2例,幽門前區(qū)小潰
      瘍1例,賁門癌1例,十二指腸憩室1例,胃下垂4例,慢性胃炎2例,未見改變者1
      例。多數(shù)病人舌質胖嫩或邊有齒痕,色淡白,舌苔多為薄膩,脈象以細、數(shù)、芤者居
      多。基本方:灶心土30g,熟附塊6一lOg,炒白術、阿膠(烊化)各lOg,生地12g,
      黃芩lOg,炙甘草3g。一般情況加白及6一lOg,海螵蛸15g,伴嘔血加制半夏、旋覆花
      (包)各lOg,代赭石(先下)15—30g;氣虛甚加黨參lOg,黃芪12—15g;出血多加
      地榆15g,參三七粉(吞服)3g;有熱象去熟附塊。本組患者人院均用上述方藥治療,
      每天1帖,濃煎1次,分2—3次服下。結果:本組113例全部取得止血效果。其中大
      便隱血轉陰時間最短1天,最長15天,平均5.3天。由于上述方藥兼有止瀉作用,加
      之病人食流質飲食,一般未能每天排大便,故使大便隱血試驗檢查受到影響,實際上止
      血平均時間還應短些L2j。另報道,本方治療虛寒型遠血160例,均為住院病例。診斷以
      大便溏薄色黑,隱血試驗陽性為主要依據(jù),排除因食物所致的假陽性者,并伴有胃脘隱
      痛,喜溫喜按,舌淡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芤,或弦細等中焦虛寒征象。病因:胃
      十二指腸潰瘍者143例,慢性胃炎者8例,胃癌者5例,藥物性胃出血者3例,肝硬化
      并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者1例。血紅蛋白6g以下者18例,6—9g者67例,9—12g者47
      例,12g以上者28例。基本方:灶心土60g煎湯代水(缺藥時用赤石脂15g人煎),白
      術、附子各6一lOg,生地、紫珠草、白及各15g,阿膠(烊化沖)lOg,黃芩6g,炙甘
      草3g。加減法:氣虛明顯者加黃芪、黨參各15g;血虛明顯者加歸脾湯化裁;脘痛者加
      炒蒲黃、五靈脂各lOg;挾郁熱者加黃連3—5g。每日1劑,分2次服。酌情配合輸液、
      輸血、肌注參麥針。160例中,129例有效(服藥后出血漸止,大便隱血試驗陰性,癥
      狀改善,無反復者);31例無效(服藥24小時后仍然出血不止,且癥狀加重或血止后
      又反復,或需加用西藥止血者)。有效率80。63%。有效病例中,大便隱血轉陰最快者
      為1天,最慢者18天,平均4.85天。無效31例中,胃十二指腸潰瘍26例,胃癌4 88888
      .[附方]柏葉湯           
      柏葉9克  干姜9克  艾葉15克  
       主治;中氣虛寒證,不能統(tǒng)血,吐血不止。面萎黃舌淡,脈數(shù)。
      [附方]  柏葉湯(《金匱要略》)  柏葉  干姜各三兩(各9g)  艾葉三把(6g)  上
      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功用:溫中止血。主治:中
      氣虛寒,不能統(tǒng)血,吐血不止,面色萎黃,舌淡,脈虛數(shù)不勝按。
          柏葉湯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tǒng)血之吐血證。方中柏葉為止血之要藥,其味苦,可折
      上逆之勢;干姜既能溫中祛寒,振奮脾陽,以復統(tǒng)攝之權;又能“止吐血”(《神農本草
      經(jīng)》卷2);艾葉溫經(jīng)止血;馬通汁(馬糞化水濾過取汁,一般以童便代之),取其止血
      化瘀,以濁導濁,共達引血歸經(jīng),溫中止血之效。是方與黃土湯雖俱為溫中止血之劑,
      然前方以止血藥與溫里藥組方,且藥僅三,臨床多作為基礎方;后方溫清補塞同用,照
      顧全面,為治陽虛出血的常用方劑。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毛| 99久久激情国产精品|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91|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在线| 日本久久99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777米奇|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完整版|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自拍| 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欧美亚洲综合成人A∨在线|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