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大汗皇太極率軍突破長城,進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 明朝軍民經過艱苦作戰,最終取得勝利。但也被后金肆虐洗劫,京城周邊幾成廢墟。 隨后督師袁崇煥被下獄處死,明朝在遼東的經略局勢進一步惡化。 就在朝廷上下焦頭爛額,一無所措的時候。葡萄牙人來了,給大明遞上一根“救命稻草”。 ![]() 1、葡萄牙人遞上來的救命稻草 自從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后,就長期盤踞在澳門,還把澳門打造成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方貿易港口。而明朝與葡萄牙的交流,也是相當的密切。 在己巳之變時,就有一位受聘于明朝的葡萄牙火炮技師,名叫貢薩渥·德謝拉。他曾在涿州遭遇后金軍,并參與了對后金軍的作戰,立下功勞。貢薩渥此行從澳門進京,還奉命攜禮,拜見明朝皇帝。 在北京滯留期間,貢薩渥深刻的感受到,“韃靼(后金)人蠻橫,中國(明朝)人畏懼”的情形。 明朝與后金的戰爭,其實和他八竿子打不著。他完全可以當一天技師,打一天炮,置身事外,領了賞賜開溜就行。 但這位貢薩渥不是一般人,他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商業頭腦。他馬上意識到,對于葡萄牙人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投資機會: 葡萄牙人能不能穩固在澳門的地位,甚至能不能割據澳門,都在這一場戰爭里了。 ![]() 他馬上找到明朝官員,以澳門城葡萄牙人的名義,表示自己愿意幫助大明抗擊后金。并且一再強調,只要明朝準許,他馬上返回澳門,組建一支葡萄牙雇傭軍。奔赴到遼東戰場,收復失地,為大明一雪前恥。 當然,無利不起早,貢薩渥可不是情操高尚的“國際縱隊”,只是一個投機者。他組建雇傭軍的目的,是“得到中國(明朝)皇帝對他們的賞賜”。 雖然他沒有明說想要什么賞賜,但他絕不會開價太低。 老話怎么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更何況是專業賣命的雇傭軍呢?看破不說破,他的意思,大明官員都懂,也表示欣然接受。 ![]() 2、為什么大明愿意讓貢薩渥組建雇傭軍呢? 很簡單,死馬當作活馬醫唄。連熊廷弼、袁崇煥這樣的猛人,都扛不住后金的攻勢,何不讓老外去試試?成功了,皆大歡喜;不成功,對大明也沒啥損失,無非是多給點安葬費而已。 反正他們愿意賣命,又不是大明逼他們上前線的。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隨著明朝與葡萄牙的接觸,明朝對于西方火器的威力,是有著清晰的認知的。早在貢薩渥提出組建雇傭軍前,明朝的“洋務派”大臣徐光啟,就多次提出去澳門購買西洋火器,并且強調“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 要想跟后金騎兵對陣,離開火器,大明恐怕玩不轉。 希望改變遼東戰局,又看到了葡萄牙人的戰斗力,明朝君臣對于貢薩渥的提議,全票通過。崇禎一方面指示中書姜云龍,跟隨耶穌會士陸若漢去澳門組織;一方面指示廣東官員盡力促成此事,要給與葡萄牙人一切“所需的人馬,種種恩賜、供應和方便”。 ![]() 葡萄牙人的效率也是高,回到澳門后,很快就組建了一支400人的雇傭軍。其中包括駐守澳門正規軍200多人,還包括一些受過軍事訓練,生活在澳門的明朝人,甚至還有少部分黑人。 這支雇傭軍,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火槍、火炮,而且訓練有素,戰術技能滿點。士兵們個個精神飽滿,穿著華麗,讓明朝官員極其震驚。 這400名雇傭軍,由軍官科德略和羅德里格率領,離開澳門后開赴廣州,接受廣東官員的檢閱。隨后不做停留,疾馳北上,準備開赴遼東作戰。如果不出意外,歐洲火槍兵大戰八旗鐵騎,就會成為一出好戲。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明朝第一次組建雇傭軍的計劃,還是半道流產了。 ![]() 3、是誰在對雇傭軍“下黑手”? 話說雇傭軍離開廣州后,馬不停蹄的趕到江西南昌。結果就被滯留在南昌城里,等待朝廷指示。、 左等右等,雇傭軍都要閑出病的時候,終于等來了明朝“勸退”的圣旨。 這讓雇傭軍們無比疑惑,一頭霧水,這是干啥?難不成大明在逗我們?一瞬間,南昌城的氣氛尷尬至極,甚至有點要兵變的意味。但是好在朝廷安撫工作干得漂亮,雇傭軍的一切吃喝拉撒,都由明朝負責,而且還給予了不少賞賜。 雖然雇傭軍們沒有撈到大功勞,但是拿點小恩小惠也不錯,權當公費旅游了不是。 那么問題來了?崇禎腦子是不是抽筋了呢?你錢都花出去了,讓他們去遼東當炮灰也好,再不濟也能浪費一下后金的弓箭啊。你讓他們回去算啥事呢? 那是不是明朝有什么更深層次的顧慮呢?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不是擔心這些雇傭軍不受控制,來明朝搞事呢?或者害怕他們建功立業,尾大不掉,功高震主呢?又或者是不是明朝的文臣們開始嘴炮,罵皇帝崇洋媚外呢? 還真不是。 雇傭軍計劃流產,還真怪不到朝廷身上。反而是一個誰都不會注意到的階層,在背后捅了雇傭軍的刀子。 這個階層,叫做買辦。 ![]() 這不是一筆政治賬,而是一筆經濟賬。 4、挖了大明墻角的買辦商人 所謂買辦,就是近代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他們受雇于外商,并協助其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俗稱中間人,或者經理人。 當然在明朝時候,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買辦階層。他們充其量,就是明朝與西方的中間商,專門賺差價的那種。 自從葡萄牙人盤踞澳門后,逐步把澳門打造成一個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明朝商品經葡萄牙之手,轉銷世界各地;外來貨物,也要經過澳門,才能進入明朝銷售。 葡萄牙人在澳門一進一出,就賺了個盆滿缽滿。 早在天啟年間,荷蘭人就眼紅葡萄牙在澳門悶聲發大財,想要來爭奪。還與葡萄牙在澳門進行激戰,結果損失慘重。憑借澳門的港口作用和商業地位,不但葡萄牙發財了,連帶著明朝中間商也發財了。 明朝商人把內陸低價收購的貨物,帶到澳門,高價轉賣給葡萄牙人;然后低價收購葡萄牙人拉來的西洋貨物,再拉回內陸,高價售賣。這些明朝商人,是葡萄牙人最為依賴的貿易伙伴。本來大家都在澳門,掙得都是差價,共同富裕了,心理都很平衡。 可他們知道葡萄牙人要組建雇傭軍后,心理就不平衡了,而且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些常年和葡萄牙人打交道的明朝商人,對雇傭軍的戰斗力,有著很直觀的認識。他們深信,只要“葡萄牙人進入中國(明朝)作戰,肯定會取得成就”。 ![]() 如果他們真把后金給擺平了或者打殘了,那對于明朝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對于買辦們來說,卻是降維打擊。 立功受賞,天經地義,他們對于葡萄牙人,熱心為大明效力的算盤,看的是一清二楚,無非就是要改善貿易條件嘛。 如果成功,葡萄牙人肯定向崇禎要貿易特權,這也是雇傭軍始作俑者貢薩渥所期待的。“他們將輕易得到進入中國(明朝)內陸的特許,并進行貿易,兜售自己的貨物”。 這就等于廠家直銷,明朝中間商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那還掙個屁錢啊? 所以,他們一得到消息,就堅決反對,“極力阻止葡萄人成行,呈遞許多狀子反對這件事”。但事與愿違,明朝官員表示,朝廷的錢都已經花出去了,那必須讓他們當炮灰。 而且一再強調,朝廷花給雇傭軍的錢,“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很昂貴的費用!” 親,你懂了嗎? 這樣瘋狂的暗示,中間商們當然懂啊!就是伸手要錢,想吃回扣嘛。 雙方經過磋商,達成一個協議:明朝花費在雇傭軍身上的錢,由中間商們出錢全額報銷;另外孝敬大臣的回扣,那肯定是少不了滴!而官員們則答應,代替他們向朝廷申訴,想辦法解散雇傭軍。 果然,拿了回扣的大臣,說動那些原本支持雇傭軍的臣僚,讓他們上書表示大明無須葡萄牙人助戰,大明可以自己解決。 甚至叫囂:“堂堂天朝,必待澳夷而后強耶?” ![]() 有點晚清時候,清流派那味了。就這樣上下一番騷操作,雇傭軍參戰就無疾而終了。 明朝中間商的目的也達到了。 5、動了奶酪了不得 回過頭來看整件事,完全就像一出鬧劇。 但詭異的是,大家都能接受這個局面:畢竟明朝沒有賠本;官員撈了一筆;中間商的保住了奶酪;葡萄牙人白拿一筆遣散費。 好像誰都沒有損失,誰都有所收獲。每個團體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可事實上,損失最大的,就是大明了。大明確實沒有賠本,但大明錯過了一個機遇。 如果明朝看到雇傭兵的作戰能力,潛移默化,改制換裝,說不定在軍事方面,能有質的飛躍。畢竟那時候的大明,還沒有徹底糜爛。 或者更大膽一點,如果雇傭軍作戰有成效,明朝招收更多的雇傭軍,萬一真的擺平后金呢?改寫歷史呢?畢竟兵不貴多,而貴精嘛。 ![]() 當然這次組建雇傭軍的失敗,也把明朝的群生象很好的展示了出來。明末兩線作戰,直到滅亡,除了皇帝背鍋,東林黨扯后腿;萬萬想不到,明朝濃眉大眼的商人們,也在玩釜底抽薪。 這大概就是封建社會的通病,一家一姓之天下,有什么向心力可言呢?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主要參考:葡萄牙人曾德昭于1638年所著的《大中國志》;徐光啟《聞風憤激直獻芻蕘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