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說:“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里。” 說話,是人類生存活動的甚本機能和行為,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修行。我們用兩三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去學會閉口。人生不僅要善行,也要善言。《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講:“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說話要“守中”,水深不語,人穩不言。言多必失,說的話越多,越容易將自己陷在是非之中。修一張富貴嘴,享一世富貴命。修好口德,才能守住自己的好運氣。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講:“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有善行的人,少有過失,講善言的人,遠離禍患。但人嘴兩面皮,也總有那么一些人喜歡挑撥離間,搬弄是非。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生活中很多是非糾葛,都是來自閑言碎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說來都懂,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守正篤實的。世間是非對錯,自有公道,無需閑言碎語搬弄是非,否則,將遺患無窮。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人后戒閑言,守住自己的心,不談論是非,也不被是非所打擾。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道德經·六十三章》中講:“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動人的言語可以博取別人的尊重,好的行為可以受人推崇。反之,惡言惡語,終將禍患無盡。常言道:“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好。”處世勿多言,言多必失。有時候,沉默寡言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我們要學習用"愛語"結善緣, 其實,沉默寡言并不代表一事無成,謹言慎行也不代表懦弱無能。《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講:“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老子告訴我們:自然的規律,不爭奪而善于獲取勝利,不說話而善于回應。口是心的門戶,也掌管一生的福與禍,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 修心戒多言 ,謹言慎行,學會沉默,不僅可以避免禍患,更能收獲福運。 為人要力戒狂言妄語。強者低頭,弱者炫耀。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招搖,說大話空話狂活。真正有實力的人,知道適時的收起輕狂,低調謙遜。懂得低調做人,不露鋒芒,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有句話說的好:“天欲其亡,必先讓其狂。”做人切勿過于膨脹,做事切勿過于張狂,因為老天欲讓誰滅亡,必先讓誰張狂。世事難料,總有一日,狂妄者會為自己的囂張買單的。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也曾說,越好的音樂越是寂寥無聲,越高大的形象越飄渺宏遠。就像是生活中,那些為人低調的人,總是有無窮的力量。反之,張狂跋扈的人,太把自己當回事,無法認清自己,很容易跌進深淵。話不在多,有用為貴。守口如瓶,更是智慧。你的言語里,透露著你的運勢,管好自己的嘴,留些口德,不講別人的壞話,對別人講自己的壞話也別太在意,心胸開闊、心境豁然,做個真正的聰明人。 人要行善,也要言善,不用言語去打擾別人的生活,是一種善良。徐志摩曾說:“如果真相是一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我們都有一條思想的河流,而語言隨時會掀起波濤駭浪,學會沉默,守口如瓶,是讓浪潮平靜下來最好的辦法。 別人的事,謹慎地說;自己的事,慢慢地往清楚說;兩個人的事,商量著說;親人朋友間的事,好好地說。山高水長,知己相逢,暖心說話。東野奎吾說過:“原罪被放大,總有一角照出自己。” 這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多的是你看不見的苦。 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不聲張別人的事,不嘲笑別人的苦。 人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善,一面是惡。可多數人只看到別人丑惡的一面,卻忘記了自己也有惡的一面。 很是認同《沉默》一文中的這樣一句話: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沈從文說:“只有足夠寬容的心,才能看到一個春光明媚的世界。” 對他人多一些雪中送炭的溫暖,少一些苛求責難或隔岸觀火的冷漠。真正的智者,知而不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說話之道,不是滴水不漏,更多的是情,是智,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秘密,有一些沉重的往事,不想被人知道,也不愿意被人打破砂鍋問到底。 如果你只顧自己的好奇心,去揭開他人的傷疤,是冷漠,更是殘忍。 在嘈雜的人群中學會沉默,不做刺頭,是一種克制。 網上流行“說話的七宗罪”,即說話時最容易出現的七種錯誤: 1、傳遞八卦,2、隨意評判他人,3、負能量滿滿,4、無休止的抱怨,5、用各種借口推卸責任和過錯,6、粉飾事實與夸大其詞,7、固執己見,自說自話。錢鐘書說:“那些在我們背后的竊竊私語,就像飯里的沙礫或者生魚片里沒有剔干凈的刺,給人一種不期待的痛。”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學會閉嘴。 人生漫長,誰能走進你的生命,由命運決定,但誰能留在你的生命里,由你決定。 那些行事乖張,說話不著調,不在乎別人感受的人,不值得深交。 2022.6.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