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晏凌羊 01 剛看到網上一個視頻。 媽媽希望高考完的女兒填報師范類院校,以后當老師。而女兒只想讀空乘專業,長大做空乘工作....... 視頻引發爭議,一堆網友在那說:“媽媽也是從過來人的身份給女兒建議,希望女兒少走彎路,畢竟做空乘只能吃青春飯。” 那我談點看法啊(不同意我看法,那就不同意好了;實在忍受不了我的看法的話,建議報警)。 第一、我認為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有決定自己未來的智識和權利。 如果空乘專業才是她的心之所向,父母不該逼孩子做出其他選擇。 畢竟,相比選擇什么,讓孩子“成為完整的自己”而不是“誰的提線木偶”更重要。 人只有能自主,才能迸發出更大的能量,遇到困難也更能克服。 第二、“當老師更好”真的只是“過來人”的想法。 未來社會,隨著嬰兒出生率持續走低,其實不一定需要那么多老師(我說的不是“不需要老師”,而是“不需要那么多”),因為學生也變少了,但疫情過后,未必不需要那么多空乘。 第三、當老師未必越來越吃香,當空乘也未必只是吃“青春飯”,最重要的還是看你是怎樣一個人。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靠青春吃飯,到老了可能要轉型成靠積累、人脈、資源吃飯,這跟你選什么樣的專業沒太大關聯,跟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關系更大。 02 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很容易吃“信息不對稱”的虧。我就先講講自己的故事吧。 我的大學屬提前錄取批院校,早年間錄取分數線一直不低,我的校友多是市狀元、縣狀元,而且為數不少,一抓一把。 我上大學那年,軍訓前后,身邊好幾個市狀元退學。 他們要么回家復讀一年,次年再參考高考,再考一年就可以上的清華、北大、復旦、人大;要么就頂著狀元頭銜,調劑去了985、211大學。 我們那一年,有一個經管系的同學就退學了,調劑去了四川大學,當時還上了新聞。 聽到消息時,“911”事件剛剛發生,我還在軍訓,我當時覺得他真是英雄。 他是四川德陽市理科狀元,高中時特別刻苦,在球場上意外受傷后,無法坐著聽課,但沒有休學,而是站著學完課程。 當時,他家比我家還貧困。父親是三輪車夫,母親罹患乳腺癌。 他沒有選擇復讀,而是跑去四川大學找了當時的老師,希望能調劑過去讀生物學,估計也是出于家庭經濟因素的考慮。 后來我好奇,上網搜索了一下他的近況,發現后來人家去了美國讀博士、博士后,貌似現在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啦。 很多人一提起我的母校,都以為是高干子弟的聚集地。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會。能進這所學校就讀的同學,大多是最草根的階層出來的。 我的同學們好多是農家子弟,高中時候特別刻苦,寄希望于靠考大學改變命運,但是,填報志愿時無人指導,自己瞎填,結果就陰差陽錯被提前錄取,去不了第一志愿的大學。 我上大學那個年代,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只有電視、報紙以及道聽途書,電腦和網絡那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得起的“高級玩具”。 農家子弟,對外界了解甚少,就連老師都不知道填報個“提前錄取院校”會對學生的命運構成怎樣的影響,遑論十七八歲的我們? 上網平民化以后,隨著信息越來越透明,高中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他們報考我的母校時就理性了許多。 母校的錄取分數線,也從原先的跟北大、清華持平到后來跟人大、復旦、北師大、中大、武大、浙大等高校持平。 到了學校被撤并的時候,好像錄取分數線只跟中央民族大學持平了。 老有網友問我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我今天報下名稱吧,它現在叫“中國社科院大學”。 而我當年報考法學專業,也完全是誤打誤撞,根本沒有考慮過將來就業是否困難的。 現在,如果讓我給點建議,那么我的建議就是:除非在某方面確實有特長,不然真不建議大家選擇中文、新聞、法學、師范、管理學等易學易會的專業,利用大學三四年的時間學點有難度的吧。 我知道,有的人一聽我這么說,就想沖我翻白眼。 別急,聽我慢慢說道說道。 03 雖然你覺得讀這些專業將來就業可能有優勢,但是你可能只考慮到了它就業面廣,卻沒考慮過它的競爭也很激烈,賽道非常的卷。 好多人談到職業選擇,好像從不去考慮“競爭激烈”這一因素。 是,當公務員、當老師等等,聽起來都是不錯的職業,但是,這條賽道真的很“卷”。 很多父母能接觸到的普通職業,也就是這么些,所以,TA們認為孩子的好出路也就只有那么幾條。 可是,在這些父母認知范圍之外的其他行業,有一些賽道是相對比較空曠的,人才缺口也不小,只是你不了解。 100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的行業,一說出來大家都知道;10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的行業,有時候可能人家招聘廣告都發出來了,有的人還一臉懵逼——這個招聘單位到底是干啥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二十幾年前,修船業、拆船業很火的,人才缺口很大,但很多小百姓不知道。 孩子填報高考志愿、選擇專業時,都要考慮將來是否好就業的問題。 而家長們熟悉的就是公務員、老師、醫生等等職業,就會建議孩子們報考那些將來容易進入這些行業的專業。 我認識的廣東的一個家長,就覺得這些賽道太卷了。 他就建議兒子學輪機工程專業,高考時就不怎么卷(容易被錄取),就業時也不怎么卷(容易就業)。 他兒子畢業后兩年,一個月拿兩萬工資的時候,其高中同學(此時也已大學畢業)還在考公務員(一年不行,再考一年)。 他兒子成為修船、造船這個領域的業務骨干和專家時,他的高中同班同學還在為爭取一個副科級職務焦頭爛額。 所以,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我們身邊絕大多數人做職業選擇的時候,可能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 比如,家長說考公務員好、當老師好,然后一堆人擠進這個賽道。 可是,絕大多數家長也是活在一個信息繭房里,只會給孩子提供自己熟悉的信息。接著,你可能也會因為信息蔽塞,而錯過更好的機會。 而那些少有人選擇的路,更容易形成信息壁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發生率也更高。等你發現自己當年其實也可以選擇這條賽道時,為時已晚。 其實,就算是同一個行業乃至同一家大公司內,不同業務條線也存在信息壁壘。 就拿金融行業來說,很多人一談金融就必談銀行,老覺得孩子如果學了金融,那么去向一定得是銀行。 可是,除了銀行之外,金融行業還有基金、證券、保險、信托、資產處置、金融租賃、投行等......這里頭又分好多個類別,花樣可多了。 但是,普通家長一談到金融,就只會想到銀行,然后就拼命讓孩子們去銀行“卷”(當然,銀行招人最多)。 殊不知,如果有點門道,在綜合素質相類似的情況下,孩子進入金融其他細分領域,可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即使你進入銀行工作后,如果你能打破信息繭房.......那么,可能在你跳槽去做基金、證券、投行(收入比以前增長十倍)后,你原先的同事們可能還為爭取一個年薪五十萬的、中層干部的職務打得頭破血流。 在這方面,礙于信息不對稱以及綜合素質不高,我也是后知后覺的人。 反正,我還是那句話:家長也好,孩子也罷,要努力打破信息壁壘,盡量站到那些暫時沒太多人關注、競爭相對不激烈的賽道上。 04 另外,我覺得我國某些大學在增設專業等方面,有點......草率。 前段時間,有個大學說要開設一個新專業,想來我公司調研,問問市場上需要怎樣的人才。 此事嚇得我一滾,因為我不覺得那些集中學一兩個月就能掌握技能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去學。 而且,軟件更新迭代很快,很有可能等你學出來,市面上流行的軟件又變了。 我甚至覺得,大學里增設這么個專業就是浪費學生的時間和家長的金錢。 我問了一下經辦人(我朋友):你們準備走訪調研幾家企業后,就開設哪個專業? 朋友說,大概走訪五家左右,然后寫個調研報告,向上面提出申請,批準下來就招生。 這就是“只管增專業,不管就業”。腦袋一熱就開設個專業,但可能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而且,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大學的特例。 還有的網友說:普通家長不知道“世界那么大,就業渠道那么多”很正常,但大學里那么多校友、導師、大牛演講、企業宣講,學生自己怎么會不了解呀? 我僅僅談一點我的體驗啊(可能會對一部分人形成冒犯,那你多多體諒,別罵)。 我感覺大學其實也是一個信息繭房。 很多大學老師.....咳,真的是我接觸過的、比較單純的“半社會人”,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也不總是很全面。 絕大多數老師就沒真正進入過“社會”,就是在高校里拿到了畢業證,就又進高校工作了。 至于校友,畢業之后各自奔前程,了解的也只是本行業的狀況(這個行業可能和大學專業的相關度比較高,其他行業的情況可能不大清楚)。 像大牛演講、企業宣講,也是有雙重選擇性的——邀請的時候遴選了一次人選,演講的時候又遴選了一次演講內容。 學生們在做職業選擇的時候,一般會傾向于模仿身邊的人,比如,父母、老師、已畢業的校友等等.......很難打開認知局限。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那么,在涉及到人生重大選擇時,多問問家族里最德高望重、見多識廣的那個人的意見,或者在網上找你信得過的人付費咨詢也OK,最后再結合自己的情況做決定。 最后,我還是那句話:大學也好,專業也罷,都只是我們的敲門磚。 你最終會過成怎樣,取決于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能利用到哪些資源,而不是這些學業和專業背景。 最后,祝高考生們都能有相對順遂和幸福的人生。 |
|
來自: 新用戶4853335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