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元稱帝,國號明。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面臨著如其他朝代類似的諸多棘手的問題,國家急需要建立一整套中央專制的集權體制,經濟上需要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軍事上還要不斷對北徙草原的元廷繼續實施打擊,這就要求當務之急是必須建立一個穩定和平的國內外大環境,以更加專注的精力實施前述的目標。 為此,繼位不久的朱元璋就開始派遣使者,積極前往周邊國家傳召國書,宣傳大明的國策。當時幾乎把能去的國家都走了個遍,甚至包括遠在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 為了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開展和平的外交關系,可以說明太祖想盡了各種辦法。1369年,也就是稱帝后的第二年,朱元璋還專門述著《皇明祖訓》,告誡他的子孫,禁止對周邊國家用兵。 《皇明祖訓》中特地把周邊15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規定后世子孫,不得無故侵犯。然而常言道,世事無常,靖難成功的燕王朱棣繼承大統,面對復雜的局面,曾破除此例,對一國不僅“征之”,而且還將其劃歸明朝版圖,直接設置郡縣加以統治,而這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與我山水相連的古越南——安南! 安南叛亂的經過,及明成祖朱棣對于安南態度的變化 1、皇明祖訓,不征之國 對于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修著《皇明祖訓》,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考量。大撻四方的蒙古騎兵幾乎征服了當時已知的整個世界,然而蒙元治世僅不足百年,便為明所代,而治所之地民不聊生,生靈涂炭。 這是前朝給予朱元璋最深刻的歷史教訓,為此,太祖皇帝特意寫了這部祖訓,以告誡自己的子孫,千萬不可倚仗大明的富足強盛,輕起戰端,致傷人命。 由此可見,朱元璋本人對于構建和平的東亞統治體系是真心實意的。隨后,朱正式規定,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遏羅、占城、蘇門答刺、西洋、爪哇、彭亨、白花、三佛齊、渤尼為15個不征之國,而安南正是這十五個不征之國之一。 2、外戚宰相胡季犛篡權奪位 古越南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秦始皇帝南征百越以來,直至唐代,各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置郡縣派遣官吏實施直接管轄。 到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軍閥混戰,公元938年,此前唐朝委派的安南節度使吳權擊敗南漢政權,乘機宣布獨立,正式建立起獨立的古越南政權——吳朝。 宋元兩朝,與古越政權時戰時和,直到朱元璋建明稱帝,完全改變了前元那種對周圍鄰國東征西討的政策,力主構建起睦鄰友好“華夷秩序”。 建明以后的1368年,在給安南的傳諭詔書中曾這樣寫:“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方與遠邇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邇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來聞,故茲昭示,想宜知悉。” 然而大明與安南的這短暫的友好關系從1388年開始發生變化,這一年安南宰相黎季犛殺死國王陳煒,剛開始還擁立了小皇帝陳日焜,到1400年,黎季犛干脆廢掉了陳氏自立為帝,改國號“大虞”史稱“胡朝”,定年號“圣元”,恢復自己“胡”姓,改名為胡一元,同年12月,禪位于其子胡漢蒼,以“舜裔胡公滿之后”自居,自此成為安南太上皇,獨掌大權。 黎季犛自篡權以來,對內實施嚴酷高壓政策,排除異己,打擊各路反對派,導致國內矛盾異常尖銳;對外展開大規模的擴張侵略,首先針對的是南部的占城國,自永樂元年起,占城國王頻頻遣使入明求援,史載占城使節“言其國與安南接壤,數苦其侵掠,請降旨戒諭。”。 次年,遣使復來“以水軍攻掠其境,拘虜人民,其朝貢人回,所貴賜之物,一皆被邀奪,及逼為臣屬。”永樂四年,又來,“言安南黎賊數侵略其境土人民,請兵討之”。可見,對于占城的侵略罪行幾乎是罄竹難書。 3、騙朱棣殺廢帝激怒大明 最為要緊的,也是引起明王朝注意的是,狂妄的黎季犛竟然打起了明王朝邊境廣西和云南領土的主意。由于明王朝在安南與占城的戰事期間,并未對黎氏政權采取任何行動,這極大的助長了黎氏的野心,以為明朝軟弱,遂直接把戰火燒到了廣西云南境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其實,直到永樂3年底,明成祖依然沒有放棄用外交手段解決邊境糾紛,曾給西平侯沐晟寫信,“爾鎮云南,倚托甚眾,豈可輕動?比令爾調兵近老撾屯駐,爾轍親行,非膚意也,敕至即還。爾又言欲發兵向安南。 朕方以布恩信,懷遠人之務。胡奩雖擾我邊境,今已遣人詰問,若能攄誠順明,則亦當弘包荒之量。”要求沐晟保持戒備,但嚴禁輕啟戰端。 最后真正導致明成祖朱棣下決心發兵安南的原因是,安南陳氏孫陳天平被殺事件的發生。 在黎季犛篡權后,陳藝宗的孫子陳天平“賊兵見迫,倉皇出走”,通過艱難跋涉,才逃到了哀牢國(即現今老撾),隨后又輾轉到了云南境內,遂向成祖求援。這時在安南的黎氏對陳天平是恨之入骨,卻又無從下手。于是他們做了一個計劃,也正是這個計劃徹底把黎氏父子送上了斷頭臺! 永樂3年6月,黎氏遣使阮景真入明,到燕京向明成祖謝罪,還表示胡氏并未僭號改元,希望“迎歸天平,以君事之”,還表示愿意退還占據明屬地祿州。明成祖朱棣信以為真,并且相信黎氏會“深知改悔”,更相信這是改善明朝和安南之間關系的大好機會。 1405年,明成祖命令陳天平歸國,并派廣西左右副將軍黃中、呂毅率兵5000相送。結果,大隊人馬剛進入安南境內不久,就遭到黎氏的伏擊,從明軍手中奪走并斬殺了陳天平!黎氏的出爾反爾,以及對明成祖的欺瞞羞辱,徹底激怒了朱棣!史載,“帝大怒,召成國公朱能等謀,決意討之!” 征討安南始末 1、征討安南,活捉黎氏父子 1406年,永樂四年七月,任命朱能為征夷將軍總兵管,率領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豐城侯李彬、云陽伯陳旭等“帶甲八十萬以討之”,“特敕將士,其臨陣來敵者,殺無赦;其來降者,悉宥之。”十月,80萬大軍兵分數路,開始進軍安南! 明軍進入安南坡壘關后,發布“討胡檄文”,文中寫道,黎氏:“規覷南詔,窺伺廣西,據思明府之數州,侵寧遠州之土寨,虜其子女,毆其人民,欺占城居弱,奪其疆土,逼與臣服,要其貢賦”,簡直“累使曉諭,估惡不俊”。 受盡黎氏父子殘暴統治的安南各階層人士,紛紛響應,明軍在經過十月的雞陵關戰役后,十二月便攻克多邦城,次年一月又連下枚山、萬劫江和晉賴山,隨后在術丸江和富良江一帶徹底剿滅黎氏的主力部隊,“黎氏父子僅以數小舟脫身遁去”。 接下來,在安南各階層反黎勢力的支持下,于永樂5年,即1407年,5月將黎季犛、黎蒼活捉,前后不足一年,至此,安南徹底平定。 2、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 滅亡胡朝后,明廷“訪求陳氏子孫不得”,明軍統帥張輔和安南歸附的耆老官吏聯名上書,“當黎賊篡弒之時,搜求陳氏子孫,誅戮已絕,莫可繼承”,請求明廷在此“立郡縣,設官管理”。 看到上奏的建議,明成祖考慮到安南歷史上曾長期屬于中原統治下的一部分,實施直接統治應當有施政的基礎,于是很快就采納了這個建議,于是在“六月朔,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趾,設三司”。 此時,設立的交趾行省,下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任命呂毅為都指揮使司、黃中為副都司、黃福為布政司兼按察司。至此,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省!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明王朝對于安南的治理,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上層官吏的統治和下層人民的脫節,再加上400多年來安南地區多民族人群形態的形成,終于激化了新的矛盾。 在設省僅20多年后,明宣宗下詔從安南撤軍,恢復了安南的獨立地位。安南再次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國,仍然接受明王朝的冊封,奉正朔! 總結: 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明成祖朱棣有違祖訓,開了戰端,破了不征十五國的規定。其實不然,規定自然是規定,然而現實多變,墨守成規顯然迂腐。 對此,太祖朱元璋其實也有別論,洪武四年,朱元璋召集群臣宣誓新王朝的外交方略時,就曾表示“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可見,討與不討,兼要看是否符合明王朝的根本利益,并非那么死板。相比明王朝后世子孫的閉關鎖國,朱棣對國家利益的把控明顯要更加優秀!后世對明成祖的英雄神武的贊譽,顯然并非虛言! 至于宣宗對安南放棄直轄是對是錯,很多學者都覺得宣宗丟掉了一個包袱,是正確的決定,可假設繼續實施統治又會是什么結果呢?當然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參考文獻:《明初中越關系與成祖征安南之役》《試析明洪武年間外交政策的演變》《關于明入越的歷史原因——讀《校補安南棄守本末》》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丹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