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在《時間之書》中寫道,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匆忙間,2022年時間已過半,站在這年度的分割點,復盤上半年,你有什么收獲呢? 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不再內耗,焦慮于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事情,也不要杞人憂天,擔心尚未發生的事。 今天,給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9個建議,2022年下半年,讓我們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透支自己 村上春樹在小說《1Q84》里說,身體才是人的神殿,不管在那里祭祀什么,它都應該更強韌、更美麗清潔。 前半生拼精力,后半生拼體力,沒有健康的載體,不要談事業的成功,身體的健康才是人一生最高的成就。 鐘南山院士80多歲的高齡,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但因為他身體強健,精氣神好,看起來像是60歲。 這健康的身體與鐘南山院士一直以來堅持體育鍛煉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鐘南山院士還分享說,午覺是一個重要的加油站,我每天會午休半小時,午休對一天的工作影響很大,特別是白天的工作,午睡一會兒,工作精力會更好一些。 在人生奮斗的路上,勞逸結合,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用透支身體健康去置換明天。 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我們拼下去的最大資本。 不否定自我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須超越自卑。 自卑的人,總將自己置于孤島,在自卑中埋沒自己的才華,這種自我否定、自我設限將導致性格軟弱,影響社會交往和事業發展。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難免會遭受失敗、會碰壁,可能會受到冷嘲熱諷,但這都沒關系,就算受到全世界的否定,也要相信自己。 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短暫的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否定。 請給自己時間,不要急,一步一步來,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自我,請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正如傅首爾在《奇葩說》中所說,不要自我懷疑,不要自我否定,你要相信,你值得被愛,值得被善待。 管理好時間 川端康成說,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為什么我們一天到晚忙到懷疑人生?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時間管理,反而成為時間的奴役,被時間追著我們跑。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書里說的七個習慣,包括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七個習慣中,“要事第一”就要求我們給事情排優先級,在四象限圖里劃分出緊急、不緊急、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類型的事項。 通過象限圖,我們可以對計劃要做的事情根據優先級情況,心中有數。而對于已經完成的事情也可以針對性復盤。 未來在工作生活中,學會對四種事項合理處理,比如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可以盡可能杜絕,而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適當減少,學會把時間聚焦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 這樣既能杜絕我們的時間被不重要的事項切割,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讓我們避免成為救火員,每天手忙腳亂。 學會管理時間,讓我們更從容。 先行動起來 只要邁開腳步,再長的路也不在話下。如果停滯不前,即便是再短的路也難以到達。 只有行動起來,才是治愈一切焦慮的良藥。 摩西奶奶,一個從來沒有進過美術學校的農村女子,直到七十多歲的時候因為關節炎,拿不了針線,才拿起畫筆。 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這個老太太活了101歲,20多年來,留下了1000多幅油畫作品。 摩西奶奶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寫道,你要去相信,時光且長,你終將長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擁抱獨屬于你的未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行動,是拒絕內耗的最好方式。 積極且自律 《覺醒年代》中說,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成就大事。 短視頻等社交平臺在不知不覺中蠶食著時間;暴飲暴食、熬夜等成為了年輕人的常態。 在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只有讓自律變成刻在骨子里的習慣,日復一日地堅持,不斷地讀書、運動、工作、成長,才能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區因疫情封控,一位阿姨堅持在天臺散步,一個月時間下來,樓頂被走出了弧形跑道。 上海方艙內有這樣一個小伙,每天在醫院內按時上班,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一直在坐姿端正、正常工作。 誠然,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從直觀感知上不如自由放縱舒服。 但自律是自由的前提。 所謂成年人的成熟,是能夠做到不同于嬰幼兒的自我管理和約束。 無論外界條件如何變化,都要對自己負責,每天高效完成工作,提升自我。 等有一天,當你開始享受自律的時候,就會發現你的人生仿佛開了掛一樣,頓時光芒萬丈。 堅持做運動 上海疫情期間,劉畊宏在直播間連續帶全網跳操健身,一時間涌現了眾多劉畊宏男孩和女孩。 單看外表,誰能想到他是1972年出生的人。 近50歲的年紀,同齡人很多已經大腹便便。 但劉畊宏因為長期運動的緣故,一身的肌肉線條,挺拔的身形,渾身上下洋溢著活力。 當然,堅持運動,減肥不是我們運動的最終目標,而是通過運動,帶著一份積極向上的心態,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才是運動的真諦。 歌德說,生命在于矛盾,在于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 去運動吧,打一場球,跑場步,哪怕只是戶外走走,要知道現在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不會辜負未來的你。 適時做“減法” “斷舍離”創始人山下英子說,拋棄不需要的物、事、人,集中精力于重要的物、事、人,才能順利工作,享受人生。 生活做減法,扔掉冗余的東西,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是一地雞毛,一片狼藉。 心情做減法,減去繁雜的庸人自擾,為更重要的情緒騰挪位置,放下也是一種成長。 適時做減法,是一種自我解放,減去不必要的東西,負重才能更輕,走得更快、更遠。 正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所說,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地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人生學會適時地做減法,或許是人生增值的另一種開始。 主動去學習 莊子曰: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因此無論處于哪個階段,我們都要保持學習狀態,精進自我。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而適應變化,必須要積極主動學習,保持成長,迭代自我。 新東方在雙減落地之后快速轉型,由教育行業進入風口直播行業,帶貨農產品和圖書。 曾經的老師不斷學習新行業知識,成為現在的帶貨直播,邊賣貨邊講課,成為直播界的清流。 歷經半年蟄伏終于爆火,這是順應時代浪潮的流量加持,更是新東方老師們擁抱變化,精進自我,通過高段位內容輸出,帶動大眾為知識付費。 《原則》中有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進化。 而這個進化要求我們絕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不斷汲取新知識,以順應變化,否則將被時代所淘汰。 專注于當下 有一個小和尚和大師這樣的對話。 小和尚問,師傅,您得道前做什么?師傅回答,砍柴、擔水、做飯。 小和尚又問,那您得道后呢?師傅仍然回答,砍柴、擔水、做飯。 小和尚不解,師傅,那何謂得道? 師傅回答,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擔水,擔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這段對話中,雖然大師得道前后在做著相同的事情,但得道后,內心更為平靜、專注,不再像之前那么焦慮,更能聚焦于當下的一切。 林清玄曾說過,當我們活在當下的那一刻,才能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于我們來說,每天的時間都很寶貴,不必庸人自擾,專注當下就好。 加繆說,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2022年下半年即將啟程,愿你我都有清零重啟的勇氣,和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決心。 點個在看,讓自己變得更好,現在就行動起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