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的盛世持續了百年時間,我國的百姓過上了難得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唐朝人口也增長到了8000萬,但是民族的罪人,野心家安祿山,為了一己私利,發動安史之亂,將大唐百姓拖入戰爭的泥潭,8年時間就驟減3000萬人口,大唐盛世也戛然而止。 安史之亂究竟有多亂?為何能讓盛唐一蹶不振。 一、 叛軍內部之亂:4位皇帝被殺。 安祿山是粟特族人,以驍勇出名,幽州節度張守珪將他認作自己的義子。隨后,安祿山憑借著自身的功勛,被朝廷提拔為平盧兵馬使。安祿山經常拿重金賄賂朝中要員,讓他們在唐玄宗面前為自己多說好話,這讓唐玄宗更加信任他。安祿山抱上楊貴妃的大腿,認其為“干媽”后,更是平步青云,被唐玄宗提拔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15萬大軍。與之相對應的是,唐玄宗將朝廷交給李林甫、安祿山等奸相,讓大唐朝廷日漸黑暗,國內矛盾不斷加深。 ![]() 安祿山察覺到,盛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后,就野心勃勃,想取代唐玄宗自己稱帝。 755年,安祿山聯手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戰爭爆發后,唐玄宗昏招頻出,殺掉了手下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讓安祿山順利攻破潼關,并占領了大唐國都長安。安祿山在長安建立了偽燕政權,自己做了偽燕的開國皇帝,年號圣武。稱帝后,安祿山的健康出了問題,叛軍的進攻放緩了下來。 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長安做人質,安祿山造反后,安慶宗被唐玄宗處死了,所以安祿山應該立嫡次子安慶緒為太子。安祿山寵愛段夫人,愛屋及烏,想將段夫人所生之子,三子安慶恩立為太子。這讓安慶緒焦慮不安。恰好此時,安祿山患病后,變得暴虐不已,經常打罵、懲罰身邊的人,這讓他身邊的李豬兒恨透了安祿山。安慶緒抓住機會,指使李豬兒殺害了安祿山。 ![]() 安祿山死后,安慶緒取代他稱帝了,年號載初。安慶緒當了皇帝后,叛軍內部很多將領都不服他,導致內部矛盾重重,一盤散沙。唐朝得知安祿山去世后,向回紇借兵,開始進攻叛軍。叛軍接連被朝廷軍擊敗,安慶緒逃離長安。朝廷軍對安慶緒窮追猛打。安慶緒被朝廷軍圍困之后,帶著300人去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以安慶緒殺父親安祿山奪王位為由,處死了安慶緒。 安慶緒死后,史思明稱帝了,年號順天。史思明給安慶緒的謚號為剌,追謚安祿山為光烈皇帝。史思明是安祿山的老搭檔,兩人一起發動了安史之亂。安祿山被殺后,史思明和安慶緒是君臣關系,但兩人離心離德,互不信任。面對朝廷軍的討伐,史思明曾短暫歸順過大唐。唐軍內部矛盾重重,指揮混亂,史思明又乘機反叛了。759年,史思明殺掉安慶緒,自己稱帝了。 ![]() 史思明當皇帝期間,叛軍已經日薄西山,大勢已去了,他們接連被李光弼、郭子儀等將領擊敗。即便已經頹勢到如此地步了,叛軍內部謀殺篡位的傳統,依舊沒有停止。史思明稱帝后,由于偏愛小兒子史朝清,并有殺掉長子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的念頭,逼著史朝義先下手殺了他。 761年,史思明死后,史朝義稱帝了,年號顯圣。史朝義只做了一年時間的皇帝,唐軍和回紇的聯軍,就攻破了都城洛陽。他慌忙逃往莫州,最后在大勢已去,無路可走之際,選擇了自殺。 二、 唐軍內部之亂:臨陣殺將,賜死貴妃,父子爭位,手足相殘 安祿山造反后,唐玄宗任命榮王李琬為討賊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高仙芝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進京勤王兵馬,在陜郡防守叛軍。持節充伊西節度等使封常清,奉命率兵征討安祿山,但他隨即被叛軍擊敗,并撤退到陜郡。封常清對高仙芝說:“我連日血戰,敵軍兵峰不可擋,況且潼關無兵,如果叛軍攻破潼關,長安就危險了。應該放棄陜郡,前往保衛潼關。”兩人退守潼關。監軍邊令誠因為有事多次求高仙芝,都被高仙芝拒絕,一直懷恨在心。 ![]() 邊令誠公報私仇,向唐玄宗告發封常清說叛軍強大,動搖軍心,高仙芝私自放棄陜郡數百里土地,還克扣士兵糧餉和賞賜。唐玄宗勃然大怒,殺了高仙芝、封常清,但也讓他失去了軍心。 唐玄宗安排哥舒翰替代兩人。安祿山的叛軍,在邊疆久經戰爭的磨煉,戰斗力非常強悍,而唐軍,大部分是沒有上過戰場、養尊處優的兵卒和臨時招募的農民軍,戰斗力堪憂。哥舒翰建議防守潼關,等各路勤王兵馬到來后,在一起征討叛軍。唐玄宗急于平叛,下令讓哥舒翰出關剿賊。 毫無懸念,哥舒翰率領的唐軍慘敗給了安祿山叛軍。哥舒翰兵敗后,他想備聚攏殘兵,繼續堅守潼關。高仙芝、封常清遭冤殺,讓潼關的將士心中憋了一口氣,現在哥舒翰敗給安祿山,恰好證明高仙芝、封常清的策略是正確的,他們的怒火爆發了。士兵綁縛哥舒翰,投降了安祿山。 ![]() 潼關失守。 潼關是長安的門戶。潼關失守后,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為了避免被俘,帶著楊貴妃連夜逃離長安。 一路上,保護唐玄宗的士兵,又累又餓,還不知道何時能返回長安,再見親人,這讓士兵心中,人人有一股怨氣。765年6月,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策劃了馬嵬坡事變。楊國忠外出巡邏回來時,20多個吐蕃使臣,攔住他要飯吃。突然,人群中有人帶節奏,大喊,楊國忠聯合吐蕃使臣造反了。士兵們早就看楊國忠不順眼了,一起沖上去將他亂刀砍死。 楊國忠是當朝宰相,貴妃的哥哥,殺他是死罪。嘩變的士兵,又將皇帝的驛館圍困了起來。唐玄宗了解情況后,為了安撫士兵,赦免了他們的罪行。士兵們不肯退去,逼迫唐玄宗殺了楊貴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唐玄宗不論再愛楊貴妃,也不得不將她舍棄。唐玄宗下令賜死了楊貴妃。 ![]() 就這樣,一代美人香消玉損于馬嵬坡。 馬嵬坡兵變爆發之前,龍武衛大將軍陳玄禮,問過李亨的意見,“太子不決”,太子沒反對。李亨被封為太子后,沒少遭受唐玄宗的打壓,楊家兄妹(楊國忠、楊貴妃)的構陷,所以他才支持禁軍嘩變,幫他除掉兩個心腹之患。馬嵬坡事變后,李亨不敢跟隨父親唐玄宗前往蜀中。因為一旦事后,唐玄宗查出事情的來龍去脈,他不但太子之位難保,還有可能會丟掉性命。 李亨又策劃了百姓攔路一事。處死楊貴妃后,年邁的唐玄宗想繼續趕路,但被當地百姓攔下了,他們要求唐玄宗讓太子留下來,并將兵權給太子,讓他負責平叛。唐玄宗迫于壓力,任命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這是李亨和唐玄宗第一次較量,李亨贏了。唐玄宗不愿輕易認輸,他讓永王李璘充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等節度采訪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李琦充廣陵郡大都督;豐王李珙充武威郡大都督…… ![]() 唐玄宗想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同掌兵權,從而互相牽制,讓李亨不敢有非分之想。現實讓唐玄宗失望,他的幾個兒子,只有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到任了,一個在北方組建了剿賊力量,一個在南方組建了平叛軍隊,但李亨隨即給唐玄宗,玩了一招釜底抽薪,他在朔方軍的支持下,在靈武稱帝了,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唐玄宗由獨掌大權的九五之尊,變成了閑賦的太上皇。 這個落差讓唐玄宗一時難以接受,但大唐面臨著叛軍的威脅,他們父子再因為爭奪皇位兵戎相見,大唐離覆滅就不遠了。基于大局著想,唐玄宗只能承認李亨皇位的合法性,但他留了一個小心思,要求軍國大事也應奏報太上皇,給自己保留了一部分權力。唐玄宗還將自己信任的老臣,韋見素、房琯、崔渙等人,派到唐肅宗身邊,讓他們監視李亨,唐玄宗還想不完全認輸。 ![]() 李璘勢力壯大后,可以牽制李亨,能讓唐玄宗從中得利。同時,李璘也引起了李亨的重視,他以皇帝之命,下詔讓李璘交出兵權,返回蜀中。李璘是奉唐玄宗之命,到江南、嶺南等地,招募兵馬討伐安祿山的。此時,叛軍日益猖獗,國家在生死存亡之際,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璘不肯放棄兵權回到蜀中。相對于走下坡路的安祿山叛軍,李亨更忌憚日益壯大的李璘,他暫時放下對叛賊的征剿,以李璘謀反為由,派兵攻打李璘。李璘很快被李亨擊敗并被殺。 李亨、李璘的內斗,讓叛軍坐收漁翁之利。李亨雖然殺了李璘,但卻削弱了大唐實力,讓大唐被迫向回紇借兵,用8年時間才艱難平定叛亂。李璘之死,讓唐玄宗想奪回權力的愿望泡湯了。 ![]() 李亨獨掌大權了,但是平定安祿山叛軍的過程中,他卻不放心手下的名將,不肯將大軍的指揮權,交給郭子興,或李光弼某一位。這導致大唐在一些關鍵戰爭中,會出現多個指揮。各路節度使各自為戰,指揮混亂,導致實力占優的唐軍,最后反而輸給了叛軍,遲遲不能平定叛亂。 各方勢力的角逐,斗爭,讓這場戰亂變得亂上加亂,也讓大唐的平亂持續了8年時間之久,讓百姓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戰爭之苦,大唐的人口,也在八年時間減少了3000萬,盛世一去不返。 “安史之亂”有多亂?自古以來最血腥的叛亂,是怎么被平定的? 題記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極為輝煌的朝代,每當提到唐朝,便會讓人們想起大唐盛世,唐朝自從唐高祖李淵稱帝,再到最后的梁太祖,這個盛極一時的王朝總共歷經289年。 ![]()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水嶺,始于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謀反。這場叛亂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對歷史多為了解的人們想對多安史之亂應該都是有所耳聞的,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空前繁盛,而在這之后,唐朝走向衰敗。 ![]() 這前后經歷了八年,曾鼎盛一時的唐朝在這一期間民不聊生,在這場叛亂中犧牲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安史之亂可以說是耗盡了唐朝所有的國運。 血腥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率領身邊的將領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由,正式起兵反唐。 ![]() 原本鎮守大唐北疆的12萬河北將士,同時再征調契丹,奚,室韋,同羅3萬番兵,共15萬,號稱20萬,離開幽州。 叛軍所過之處,戰亂四起,屠城,殺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持續將近八年的安史之亂,唐朝由頂峰期的5500萬人口,銳減至不足1100萬人。其中85%以上的中原人口,在這次安史之亂中全部消失。 ![]() 中國歷史一度最為強盛的大唐王朝,卻因安史之亂導致北方黃河流域經濟基礎被全部摧毀殆盡。 據史料記載,百姓當時幾乎是以紙為衣,這次叛亂更是導致中國經濟重心不得不轉移到長江流域。自唐朝以后,再也沒有朝代在長安建都。 ![]() 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父子兩人,相繼離世,間隔時間不到半個月。一年后,這場如同浩劫一般的安史之亂才最終落下了帷幕。但這對大唐王朝來說并不是一切的終結,而是災難的開端。 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也從這時開始,逐漸走進衰敗,漢民族也開始逐步走入閉關鎖國的道路。今天的新疆區域,中亞阿拉伯勢力趁唐朝內亂侵入新疆區域,唐朝無暇西顧,導致新疆這一個佛教盛行的世界開始逐漸消退和滅亡。 ![]() 新疆區域開始逐漸伊斯蘭化。河北三鎮也在這場叛亂中,由于唐朝沒辦法兼顧疆土,從而脫離漢民族的掌控。這也是后期宋朝對其束手無策的根本原因。 ![]() 安史之亂之中有一個著名的而且也是十分關鍵人物,那就是在現代也家喻戶曉的人物楊貴妃。縱觀整個唐朝,剖去楊貴妃的傳奇來講,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這場叛亂也可以稱作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叛亂之一,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是數一數二的。 ![]() 安史之亂在性質方面,這是一場赤裸裸的內戰,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據不完全的統計,至少有3500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一數字無論對于中國古代的戰爭來說,還是對于現在的戰爭來說都是十分龐大的天文數字。 這場叛亂中,戰火紛飛之處,無數白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幾乎是千里之內沒有雞的鳴叫,百姓幾乎是百人留一,數以萬計的人流離失所,被迫逃離家鄉,農民自己的土地無人耕種,只能任由其荒廢,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可見這一場戰爭對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平定直到650年后,明太祖北伐,收復燕云十六州。安史之亂的余波才最終告一段落。 ![]() 安史之亂的平定有多個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最大的一個因素是叛軍內部不和,這一場長達八年的內戰結束于叛軍自身的瓦解,根據史書上面的記載,安史之亂的叛軍曾有數次內部傾軋,使得內部動蕩不安,最終走向了失敗。 ![]() 剛開始,安祿山自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起兵,南下進攻中原。此時,唐朝內部空虛、軍備廢弛,再加上指揮者無能使得長安、洛陽全部丟失。然而,很快因為繼承問題,導致安祿山被嫡次子安慶緒所殺。 之后,安慶緒面對唐軍的進攻,接連失敗,內部矛盾大增。最后,安慶緒被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所弒。 ![]() 不過,他們的動蕩還遠未結束,史思明同樣因繼承問題,被自己的長子史朝義所殺。這幾次大的動蕩,使得叛軍實力銳減,就是這樣的一場血戰,以如此悲劇的情節結束了,最終,被唐王朝平定。 ![]() 其次,唐王朝為平叛,盡調邊疆精銳,唐朝前期,先后打敗周邊游牧民族,控制了西域的廣大地區。 不過,盡管對方被打敗,但實力尚在的游牧民族依然時刻威脅唐朝的西北邊疆。更別說還有新近崛起的對手,為此,唐朝在邊疆安置精銳大軍,抵抗對方的侵襲。 當安史之亂開始之后,為了平叛,此時的邊疆精銳再次被盡數抽調。他們的加入使得唐軍實力大增,贏得了戰爭主動權。 ![]() 最后,唐王朝對叛軍進行招降,除了下面打擊之外,唐朝宮廷還對叛軍將領進行招降,許以重利,讓他們歸順朝廷。 看到內部傾軋不斷和戰爭上接二連三地吃敗仗,將領們開始心思動搖,逐漸被說服選擇向朝廷投降。 ![]() 叛軍內部不和、唐王朝盡調邊疆精銳平叛還有分化叛軍,依靠這三個辦法,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唐王朝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只不過,由于是歸降,這就使得對方實力得以保存,自此之后,唐王朝實力大減,盛世不再,之后,唐朝進入到了藩鎮割據時代。 ![]() 結語唐朝是一個文化空前繁榮的國度,在這里產生的唐詩都具有時代的印記。唐詩記錄了唐朝的發展過程。無論是感春傷秋,還是感懷農民的辛苦,都是可以預見的。 在悲情的基調成為唐詩的主要色調的時候,就可以知道這一場戰爭是有多么的慘烈,規模是多么的龐大,影響了多少人的正常生活。 ![]() 縱觀大局方面,安史之亂不僅使得整個唐王朝崩潰瓦解,也更使得邊疆不穩,西域獨立。西域游離于中原文明的時間長達一千多年之久,再回首現如今的新疆這一個佛國,卻伊斯蘭化,就是安史之亂的結果,可見安史之亂影響之深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