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彈史 2021-06-08 21:13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1977年12月,一群特殊的人走入一間間教室,這其中年齡最大的超過三十歲,年齡最小的不過二十來歲,有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師生、夫妻一起攜手走進考場,時隔十年,高考的大門再次敞開,高校的大門也終于再一次公平公開地對所有學子開放。
這一份通知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聞訊奔走相告,學子摩拳擦掌,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570萬學子白天工作,夜里挑燈復習,備戰高考,雖然只有27萬人被錄取,走入高等院校,然而1977年恢復高考的影響遠遠超出高等教育本身的意義,也蓋過了之后歷屆高考的風頭,因為這是新中國吹響了進軍現代化的號角,也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直接決定了中國命運的走向,春雷乍響天下驚,神州一夜盡春風! 說起高考,很多人會說這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轉折點,其實高考背后所代表的考試制度更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石,每一次人才選拔制度的變更,都將成為一個時代興衰盛亡的轉折點。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從古至今的人才選拔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以高考為代表的考試制度何時在中國出現?這種制度又是如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的?
01 從毛遂自薦到舉孝廉 夏商周三代,讀書識字,出仕做官,還是貴族們的特權,商湯周文、伊伊太公其背后無不是有著一個部落的支撐,人才的流動也多是局限于部落內部,并且世襲罔替,父死子替,階層固化。隨著西周的崩潰,平王東遷洛陽,周王室的權威跌入谷底,諸侯爭霸兼并加劇,戰爭帶來舊貴族的衰落和新貴族的崛起,人才也開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自由流動。 思想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擦出耀眼的火花,春秋末期,諸子百家也成為這個時代最耀眼的群星,特別是儒家先師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打破門第觀念,教育不再是貴族的特權,平民也開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也由此崛起了新的階層,士!士的崛起,直接葬送了孔子心心念念試圖恢復周禮的夢想,卻奠定了中國近千年的社會主力階層。
春秋戰國時代,雖然諸子百家為了擴容門派勢力,不斷招收學子,但受制于書籍獲取的難度、老師數量的稀少,這些終歸只是少數人才能參與的高端活動。那么,接受了教育,怎么才能展現自身的才華,為君王所賞識,一展胸中抱負呢?答案是毛遂自薦。 自薦的玩法,下策是看好某一方勢力后,投身門下成為門客,享受一定俸祿的同時也出人出力,這種方式需要等待一段出人頭地的時間,畢竟沒有人能夠輕易相信一個剛加盟的人。比如商鞅在魏國時,投身魏惠王相國公孫痤門下,苦等十余年時間,直到公孫痤病重之時,才得到推薦,怎一個慘字了得,當然商鞅的才學,小小的魏國也容納不下! 中策則是看準時機,幫助某一方勢力解決棘手問題,這種方式風險較高,帶來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滴,比如齊國田單,最初不過市掾,管理臨淄市場秩序,類似于今天的城管隊長,在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接連攻克齊國城池,齊國危難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齊國失地,最后田單獲得收益是啥?拜為相國,封安平君,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國務院總理之職吧。試問如何從一個城管做到一國總理?請看田單勵志傳奇!
上策就相對簡單多了,既沒有中策的風險,也沒有下策那樣的漫長等待,可謂出將入相,封官拜侯的做官必備技能,這一技能那就是直接上書一國君王,直抒胸臆,在君王面前展現才華,君王看中了,那么恭喜你,通天大道為你打開,否則,哪來的回哪去。當然想要在這一道路上通關,步驟也很簡單,就三步,第一步上書君王,第二步君王召見,第三步打動君王。然而就這三步,卻難如登天,君王居于深宮之內,一個無權無勢之人如何將書信或者奏章呈遞給君王呢?能夠打通這三步之人,無一不是在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一方巨搫,比如商鞅之于秦孝公,張儀之于惠文王,范雎之于昭襄王。 這種方式下成功率雖低,一旦成功,未來相國可期!
等到秦漢兩代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這種效率低下的自薦模式再也無法滿足龐大帝國疆域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并且也為了避免地方勢力豢養門客對抗中央王朝,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府充當了伯樂功能,通過舉孝廉的方式,源源不斷地從地方抽調人才供職于中央,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人才匯聚之中也成就了一個強盛的帝國。 02 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 從世官制到察舉制,是時代的進步,標志著人才選拔的制度化,春秋末期出現的士族取代世襲罔替的奴隸貴族,成為新的政治集團,隨著其發展壯大,士族也開始出現分化,世家大族和寒門子弟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矛盾開始凸顯。 東漢王朝依靠地方豪族建立,建國之后也給予地方大族諸多便利,最終豪門與寒門的貧富差距急劇分化,醞釀出黃巾起義的浪潮,東漢王朝隨之走向末路,曹操和諸葛亮等有遠見之士都預見了這種弊端,紛紛啟用寒門子弟,動用法家手段,試圖撥亂反正,奈何大勢已成,最終無奈三國歸于出身豪門貴族司馬氏建立的晉國。
這些豪門貴族為了長久掌握權勢,于是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從出生開始便帶著旗幟鮮明的等級屬性,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極大地削弱了中央王朝的實力,如此制度下的王朝如何興盛?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北對立,硬生生將一個強盛的民族帶入亡國滅種的危機邊緣。 如何選拔出人才,避免世家豪門對于政壇的強大影響,成為南北朝亂世中每一個求存的君王所必須思考的問題,早在南齊北魏時期,以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便已出現,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正式下令全國征詔賢良,科舉制誕生,并逐漸成為之后歷朝歷代選舉人才主要方式。 科舉制,無疑是古代中國獻給世界的創舉,參與科舉考試的人不論身份貴賤,不論財富多寡,唯才是舉,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公平、公開、公正,而以科舉制為代表的考試選拔制度直到19世紀英國發起文官制度改革,才被西方學到。
科舉制對于中國來說,還有兩層重大意義,第一層在于打破世家大族的權力壟斷,形成社會階層的流通性,唐初五宗七姓死死壓制著李唐皇室,等到唐末,五宗七姓何在?散入尋常百姓家! 第二層意義在于促進印刷術和造紙術的進步,參與科舉唯一的先決條件是讀書識字,這就需要大量的書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創新,于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唐宋兩朝爆發式的發展也就不足為奇,反過來說,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進步也造就了大量讀書人的同時,也從根本上鞏固了科舉制的根基。 也無怪乎唐太宗會得意的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03 從自主招生到統一考試 時間來到近代,中國飽受西方的侵略欺辱,科舉制成為阻礙中國社會改革進步的絆腳石,在科學技術上落后,迫切地需要中國建立起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各式新式學堂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各類大學紛紛設立,各種經世致用的實干之學成為主流。 然而,此時的中國,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環伺,考試只能小范圍地進行,由各個高校自主命題,進行招生工作。 1949年,毛主席向世界莊嚴地宣告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軍閥混戰的亂局,也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的屈辱歲月,中國人民終于有機會安心地搞生產,謀發展,中國學子們也終于有機會靜下心來潛心學習進修,高校的大門也終于有機會面向所有人開放。
1952年,飽受戰火襲擾的國民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這一年也是新中國首次舉行全國性統一高考的一年,現代意義上高考制度正式誕生,開辟了中國高校招生考試史的新紀元,從此開啟了中國的高考時代,也是現如今一年一度百萬學子同時考試盛況的開端。 1952年的高考,7月報名,8月考試,9月發榜,10月入學,短短3個月便完成了所有工作,7.3萬人參與此次考試,一共錄取6.64萬人,錄取比例高達91%,這一年新中國的教育開了一扇天窗,這一年是新中國國運重啟的一年,王永志、郭孔輝、鐘群鵬、陳懋章、戚發軔等諸多未來奮戰在科研一線的中科院院士也都在這一年的高考中順利進入大學。 1977年,中斷時隔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為中國輸送大量社會緊缺的各類人才,有人說1978年改革開放是新中國騰飛的起點,其實1977年的高考才應該中國騰飛的國運起點。
04 終章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口的80%以上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在毛主席時代,經歷三場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近三千萬人成功掃除文盲,在龐大的基數下大量的人才開始涌現,又通過高考進入高等院校深造,進入社會后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石。 縱觀歷史來看,科舉制誕生的隋唐是中國大一統王朝時代的鼎盛時期,科舉制成熟的兩宋時期是古代中國文化最為鼎盛的時期,1952年全國推行統一性高考之后一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一年新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 如此多的事件關聯在一起,這背后絕不是一句巧合能夠輕易解釋的。我始終認為人才是社會進步的核心推動力,有了人才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區別于普通人與人才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開啟民智,經歷小學6年、中學6年,近12年的學習生涯,在不斷的考試中激勵一個又一個人奮發進步,它帶給一個人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集體觀念、紀律性、責任心、上進心等等進入社會生存的技能,這些技能在12年的反復操練中形成一個人的本能,最終在社會生產活動中起到了看不見的巨大作用,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工人沒有太高的學歷也能輕松碾壓諸如越南、印度等國工人的原因所在。 可以說,考試制度對于中國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奠定一個又一個王朝興盛的根基,更重要的還在于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之魂,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在考試制度的毒打下磨練心智,成長,最終反哺到中華文化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絢麗多彩的詞章、深邃的思想,引領中國的發展進步。 如今回過頭來看,我們更應該感謝1977年那一場高考的恢復,它給了今天中國民族復興的底氣! 本文是《編年史》的第56回,本系列選取從1921年到2001年八十載國內外某一件大事展開史論,本文4100字,感謝您的閱讀。
本文圖源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1. 劉海峰 《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試》2. 劉苗苗 《恢復高考40年紀:“不惑之年”話高考》3.王路佳《以科舉制為鑒淺談高考制度的興廢》4. 岳銘青《科舉制廢除、士紳階層衰落與基層治理變遷》5.左建偉《論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革》6.《漢書》、《史記》、《舊唐書》 |
|
來自: 12345csdms > 《歷程流痕》